■黃 沖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紅色文化是中華文化獨特而鮮明的標識,是黨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中孕育而成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我們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紅色文化高度重視,強調“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作出部署。
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紅色文化的價值意蘊,加大對扶余市的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開發和利用,對振興地方經濟、提高扶余的知名度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扶余市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弘揚和開發利用工作,在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扶余市烈士陵園
扶余市“紅色家底”豐厚,是一座英雄之城。扶余歷史源遠流長,地上地下文化遺存豐厚,古遺址有65 處,館藏文物現有7540 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在革命戰爭時期,柳青庭破家舉義,舉起“抗日義勇軍”大旗;張瑞麟帶領游擊戰士輾轉山林、抗擊日寇;梁士英在遼沈戰役中舍身炸敵堡……1500余名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僅僅留下名字甚至連名字也沒有留下的革命先烈,都是扶余的驕傲。在2021 年吉林省百佳紅色旅游地(舊址)發布名單中,扶余市烈士陵園和陶賴昭中共特支黨的活動舊址兩家景區名列其中。梁士英烈士紀念館、張義堂紀念館、高家粉房慘案遺址、大獾子洞慘案遺址……這些紅色革命遺址為扶余大地融入了特殊的人文因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扶余市在全國普遍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和紅色文化主題研學氛圍的帶動下,具備了走“紅綠”(紅色旅游+綠水青山)、“紅鄉”(紅色旅游+美麗鄉村)、“紅研”(紅色旅游+主題研學)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的可能。
扶余市“紅色品牌”突出,是一座文化之城。扶余是黨開展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近年來,扶余市深化黨建引領,大力實施黨史品牌“溯源”工程,“黨建+紅色”品牌創建工作成效顯著。一是深化黨史宣傳教育。立足黨的百年奮斗史,確定建黨百年大事記等重點內容,編寫“微黨史”信息,定期向黨員干部推送。二是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編印扶余紅色資源宣傳冊,介紹紅色遺址遺跡,記錄每個遺址遺跡的地址、開放時間等信息,配合紅色資源地圖,方便讀者快速定位“家門口”的紅色遺址遺跡。三是打造紅色文旅品牌。依托全市“33569”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圍繞全市紅色資源和歷史文化遺址遺跡,以展墻、浮雕或紀念館等形式,精心打造張義堂紀念館、三下江南戰役舊址、引拉工程等精品線路,打造集參觀、教育、紀念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黨建品牌。
扶余市在文化資源挖掘和傳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紅色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還存在整體統籌不足、資源挖掘整理碎片化等問題。一是發展規劃待完善,融合發展不緊密。紅色旅游基礎設施匱乏。紅色旅游景區基礎設施普遍薄弱,缺乏把游客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平臺,不利于“紅綠”“紅鄉”產業集群的形成。二是宣傳方式較單一,推廣力度不夠大。宣傳方式單一,數字化紅色資源全景展覽及全媒體推廣創新舉措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培育機制待完善,專業人才較匱乏。受資金投入、地域條件等限制,人才選拔機會少,高素質的年輕人才“引不進、招不來、留不住”。同時,對紅色文化研究工作人員缺乏應有的培訓。
為進一步推動扶余市紅色資源開發和紅色血脈傳承工作,應強化頂層設計,對全市范圍內的紅色資源進行深入調研,多措并舉,統籌兼顧,促進紅色資源開發和紅色血脈傳承工作向縱深發展。
整合資源,加強規劃,凝聚發展合力。一是科學制定紅色資源保護利用規劃。應盡快編制完善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相關條例,把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紅色旅游產業規劃、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等有機結合。二是推進農文旅復合開發。以紅色文旅項目為核心,推進以農特產品與紅色文化旅游相融合的農文旅復合開發模式,形成“現代農業+旅游”的產業發展體系。三是依托紅色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紅色旅游是鄉村產業的新業態之一,探索“黨建+黨史+文旅”發展模式,加大紅色文化旅游政策和資金支持,讓紅色旅游帶動鄉村振興,開發紅色文化創意產品,提升完善紅色文化產業鏈。以張義堂紀念館為依托,建設具有扶余特色的陶賴昭紅色小鎮,打造具有配套設施的紅色教育線路、紅色文化線路。
增加投入,完善設施,提升景區承載力。一是多措并舉籌資金。努力爭取上級支持,積極籌措財政資金,支持建設和完善紅色教育基地的硬軟設施。二是加大保護力度。以戰斗遺址、烈士陵園、紀念館等為載體,科學編制紅色文化資源創新發展規劃,將更多紅色文化資源的提質改造、修繕保護、文化傳播項目列入國家、省、市扶持計劃。全面整理革命戰斗遺址、革命文獻資料、紅色革命故事等,并對其進行價值評估、等級認定和編輯整理,進而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整體有序保護。三是升級基礎設施。持續實施紅色風貌提升工程,加快紅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紅色旅游產業化進程,創設集紅色教育、民族文化、農家體驗于一體的精品鄉村旅游項目。
強化宣傳,注重創新,增強紅色旅游吸引力。一是突出教育功能,擦亮紅色品牌。突出紅色教育主題,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相結合,重點從“紅色觀光”延伸到“紅色教育”“紅色研學”等,打造扶余紅色文化特色品牌。二是創新宣傳方式,做“活”紅色文化。使用虛擬技術把游客帶入到歷史當中,使其切身感受到革命歷史蘊含的精神和革命英雄的優秀品質,借助數字化、多媒體、互聯網云課堂等途徑,讓單一的變成多元的,讓說教式的變成沉浸式的。
培養隊伍,優化服務,提升文化軟實力。一是招聘專業人才。要支持、配合相關部門和單位做好各類專業人才的選拔工作。二是做好培訓工作。強化對相關人員的培訓教育,組織前往井岡山、西柏坡等地考察,學習當地先進做法,提升專業素養。
歲月悠悠,英雄永存。回望來路,紅色始終滋養著扶余這方熱土;展望未來,一定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為新時代扶余全面振興注入不竭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