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璟暉,鄧賀文,林梓鋒,吳東武
(五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
在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新發展階段,我國鄉村脫貧、扶貧工作已轉化為防止返貧、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從常規化幫扶機制轉化為建立健全更具精準性、長效性的減貧機制。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廣泛應用于金融領域,數字金融應運而生,憑借技術優勢更廣泛、更有效地賦能鄉村振興。2021 年,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首次作為一個固定提法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就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作出重要指示,即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提出要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加快推動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持續開展數字鄉村試點,明確要求涉農金融機構更加優惠、更大力度地支持鄉村振興,著眼解決實際問題,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數字普惠金融更關注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觸達的農村群體等長尾客戶,能夠通過減少農戶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農戶的融資成本,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可獲得性,滿足鄉村產業興旺的金融需求,提高農民收入[1]。因此,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對助力防止返貧和推進鄉村振興至關重要。
在對數字金融的研究上,學者們各抒己見,提出了許多鮮明的觀點。
一是信息技術賦能鄉村振興。星焱(2021)認為,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的蓬勃發展,孕育出適應時代發展的數字金融,將其應用于鄉村振興建設中,不僅能支持農村數字經濟發展,還能推動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張薇等(2022)認為,數字技術深化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可推動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是數字金融助力農民增收。李濤等(2022)認為,數字金融通過克服普惠金融悖論、緩解非均衡效應和降低門檻效應緩解傳統金融的市場失靈,從而實現扶貧和發展雙重績效目標。張志元等(2022)通過實證研究得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能夠緩解家庭的貧困狀況,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支持服務程度三個指標均顯著降低了家庭的貧困發生率。
三是數字金融助推鄉村致富。丁竹君等(2022)選取2011—2018 年我國31 個?。ㄗ灾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村減貧二者顯著正相關,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促進經濟增長和優化收入分配促進農村脫貧,助力鄉村振興。張金林等(2022)基于CHFS 微觀調查數據構建了共同富裕指數,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有效推動共同富裕。
當前主要是從應用層面進行研究,缺乏對實施路徑的研究。文章從實施路徑出發,以正在大力推行農村數字金融的鶴山市為例,通過線下實地調查、收集和分析數據,研究農村數字金融具體賦能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力求在此基礎上拓展農村數字金融的理論內容,為賦能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支持。
根據第50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知,2022 年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較2021 年12 月提升1.2 個百分點,達58.8%。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仍然存在近1/2 的人群未被互聯網覆蓋,其中中老年人群是互聯網普及的一道重要關口。農村地區互聯網使用人群主要是年輕人,中老年人因日常生活習慣及受教育水平不高等,使用互聯網較少。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網絡信號差、上網成本高等問題。數字基礎設施(如信號基站等)不完善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不同的農業主體生產經營周期和生產經營特點不同,農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不同[2]。當前,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起步晚、抵押物產權不清晰且變現困難,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開展農村金融業務時為了降低成本,在農村市場金融產品、業務上保持標準一致,導致大多數農業生產者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使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在農村業務上只有基本的存取款業務,無法使農村數字金融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應有的賦能作用。數字金融具有高度依賴數字技術的特性,近幾年數字金融的快速發展導致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致使用戶信息泄露、農戶征信信息缺失、農村金融產品風險較大。
農村數字金融的創新和應用不僅需要既懂數字技術又懂金融業務的人才,也需要懂“三農”領域專業知識的農業人才[3]。目前,雖然一些金融機構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和金融科技人才儲備,但受限于經濟水平、工作條件、薪酬待遇等,貼近“三農”一線的區縣、鄉鎮基層金融機構缺乏懂數字技術、懂金融業務、擁有“三農”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導致在涉及“三農”領域的金融創新產品研發、大數據建模分析、相關金融服務優化等方面仍有缺口,不能滿足金融科技對鄉村振興的賦能需求。
農村居民在手機使用方面存在明顯群體差異,老年群體在信息感知、獲取、利用等方面較弱,獲取信息資源較快的群體可能會對弱勢群體的資源產生擠占,造成鄉村數字化中的“數字鴻溝”。過去的資本累積會造成不同群體的財富差異,富裕群體可以憑借數字金融進一步擴大再生產增加收益,但相對貧困者的收益甚微。如果不能克服新型金融排斥,將會進一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使農村數字金融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產生馬太效應[4]。
總而言之,過往國內農村數字金融的發展受限于基礎設施不完善、鄉村社會征信體系不完善、金融科技人才短缺以及數字金融減貧過程中產生馬太效應等,地區農村數字金融始終無法切實有效地賦能鄉村振興。要補足現有農村數字金融發展的短板,就需從實際發展典型中提煉出更務實有效、可賦能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文章從鶴山市推行農村數字金融的各項措施中總結提煉出農村數字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具體實施路徑。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興旺是農村經濟發展、居民解決就業與增加收入的重要基礎。鶴山市農村數字金融賦能的具體實施路徑如圖1 所示。針對農村金融服務薄弱、居民金融獲得性低等問題,鶴山市金融機構不斷豐富涉農支小、普惠信貸產品,依托金融科技優勢,在線上線下搭建供應鏈式金融服務鏈條,提高惠農服務水平。

圖1 鶴山市農村數字金融賦能的具體實施路徑
3.1.1 普惠貸
鶴山農商行充分發揮農村數字金融的數字化技術優勢,根據農村企業與居民需求,推出一系列特色鄉村振興普惠貸產品,包括星星貸、村民貸、悅農小微貸、宅基貸、農戶小額貸等。截至2021 年末,該行各項貸款余額1 216 260 萬元,比年初增長164 140 萬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808 530 萬元,占各項貸款66.48%,比年初增加114 458 萬元,增速16.49%;對小微企業貸款戶數1 548 戶,比年初增加204 戶。普惠貸精準對接農村居民多樣化的信貸需求,不僅拓寬了農村融資渠道,而且切實為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促進鶴山市鄉村經濟產業向高質、高效方向發展。
3.1.2 線上平臺
鶴山農商行以搭建線上銷售平臺為抓手,積極開展線上菜籃子“一村一品”網絡直播帶貨活動,依托“一村一品”特色化產品,為受限于信息鴻溝的農戶拓寬銷售渠道,讓農戶通過線上平臺進入產業鏈條,推動構建鄉村“一村一品”產業格局,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截至2021 年,鶴山農商行開展直播活動已幫助來蘇村農戶銷售農產品超過500 kg。
“五邑紅商城”是在江門市委組織部和市農業農村局指導下,由鶴山市來蘇村委會與鶴山市萊蘇方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建成的公益平臺。通過該平臺為當地企業、農戶拓寬線上銷售渠道,推廣鄉村優質農產品、文旅產品與工業品等。同時,地方金融機構推出的“興農e 貸”,支持多種擔保方式,為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定制融資解決方案,借助“五邑紅商城”的平臺優勢,輻射到更多企業、農戶,使其獲得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務。
截至2021 年,“五邑紅商城”平臺已上架了各駐村第一書記推薦的土特干貨、新鮮果蔬、茶葉酒水以及糧油米面等多個品類的商品,共計300 多個單品,為131 個五邑農企、農戶提供電商銷售服務,累計銷售訂單7 795 筆,銷售金額達33.2 萬元。
鶴山市政府積極與當地金融機構合作,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科技優勢與當地政府的組織優勢,以村為單位建立健全征信系統,完善現有農村居民的基礎信息、信貸信息、供求信息等。充分利用數據共享,既有利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簡化對農村群體信貸的審批程序,也有利于政府部門進行信息收集和鄉村治理[5]。結合互聯網平臺的交易數據,金融機構得以完善傳統風險定價模型,提高風險預測準確性,精確評估農戶的資信特征與供需狀況。
3.2.1 授信模型
2021 年6 月,鶴山市政府與浙江網商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該合作項目旨在通過地方政府公共數據資源潛力與網商銀行互聯網金融資質及大數據挖掘能力有效對接,促使政企協同建立區域專屬數據庫和行業特色的授信模型。通過網商銀行與鶴山地方政府聯手,高效利用網商銀行的數字技術,為地方金融體系提供有效補充。
3.2.2 信用村建設
2021 年11 月以來,鶴山市桃源鎮政府以“農村金融(普惠)戶戶通”為抓手,聯手農商銀行持續發力,充分調動政府、農村基層組織、銀行機構等各方主體參與鄉村治理,推動信用村建設,以政府組織優勢、銀行金融服務優勢為基礎,率先在桃源鎮蟠龍村試點推廣“政府積分制+銀行信用村”的鄉村治理新模式。在推行積分制村委的同時推行信用村建設,將農村積分評價結果引入銀行授信模型,根據積分高低進行差異化授信、定制積分制專屬存貸款產品。積分制是通過個人參與公益活動、好人好事等方式獲得相應積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統計積分的管理制度。蟠龍村黨組織定期公示黨員、村民的積分情況,作為評選優秀共產黨員、文明戶、最美家庭等事項的重要依據。
積分制為鄉村治理有效提供了有力抓手。自實行以來,蟠龍村黨員主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積極踐行積分制管理制度。同時,積分制充分調動村民治理美麗鄉村的積極性,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到鄉村基層自治工作中。
3.2.3 生活富裕實施路徑
讓鄉村居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金融機構需要給居民及小微企業及時提供金融“活水”,構建推行數字金融的服務渠道,推進鄉村數字化建設,補齊設施落后的短板。鶴山市金融機構可與互聯網平臺簽訂合作協議,依托互聯網平臺完整的交易數據,結合先進的數字技術更普惠地服務鄉村“長尾”市場。同時,金融機構可向農村投放智能服務數字終端,完善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補齊鄉村政務與金融服務薄弱的短板。
一是依托平臺優勢。2021 年9 月,浙江網商銀行聯合郵政儲蓄銀行鶴山支行開展線上“網商貸”業務。該產品依托支付寶互聯網平臺的引流能力、結合大數據的信用評估能力與郵政儲蓄銀行遍布鄉鎮的網點服務能力,面向具備良好線上數據信息、信用狀況優質的客戶提供小額經營性貸款。申請人只需線上申請貸款,通過平臺審核后,即可被推送到郵政儲蓄銀行進行預授信,簡化了銀行審批程序,極大地提高了農村居民的金融可獲得性,為涉農企業、個人輸送金融“活水”,提供免擔保、無抵押的純信用貸款,引導農村居民走向富裕之路。
二是人才支撐。2021 年,鶴山農商行正式開展金融村官派駐工作,率先安排優秀人員組成鶴山市首批駐村“金融村官”,為鄉村振興、建立長效的扶貧機制提供金融人才支撐。2021 年7 月,來蘇村“金融村官”羅明輝通過走訪了解到,當地政府指定扶貧工作坊的發記果仁加工店恰逢旺季,生意火爆,但受制于流動資金短缺,無法擴大經營規模。其隨即利用針對農戶和小微企業專門設計的經營性貸款產品“星星貸”,主動對接、精準投放,及時爭取到20 萬元授信額度,解決了該加工店的燃眉之急。
三是智能終端。2021 年12 月,鶴山市首批“粵智助”政務服務自助機在桃源鎮12 個村(居)正式投入使用。截至2022 年5 月,村民已能通過自助機辦理近200 項政務服務、金融服務等事項,當地政府有效打通了金融服務向鄉村延伸的“最后一公里”,實現金融服務重心下沉,基層群眾辦理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和金融服務“就近辦、自助辦、一次辦成”。此外,農商銀行充分調動扎根鄉村的金融村官,積極普及使用“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機。
鶴山市金融機構派駐優秀干部到鄉村擔當駐村干部,為協同政府服務鄉村振興提供金融與科技支撐,為培育良好鄉風文化提供人才支撐。根據鄉村文化資源實際,結合新媒體宣傳、情景演出、休閑旅游等開發方式,挖掘鄉村文化價值的同時,給鄉村居民普及金融知識,防范因鄉村教育鴻溝產生金融詐騙,增強金融防范意識。鶴山農商銀行聯合鶴山人行、共和鎮來蘇村委會在鶴山市共和鎮來蘇村設立首個“存款保險宣傳教育基地”。
一是推動金融知識下鄉。通過在鶴山農商銀行各營業網點及來蘇村黨群服務中心播放宣傳視頻、在鶴山農商銀行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播放宣傳漫畫與小品、在來蘇村戶外設立金融知識公共宣傳欄等方式,全方位形成“接地氣”的存款保險知識宣傳氛圍。
二是結合金融下鄉,激發旅游資源優勢。依托來蘇村“全國文明村”“廣東省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等示范村特色,通過在來蘇村黨群服務中心建立金融讀書角、在旅游民宿擺放宣傳資料與播放宣傳視頻等方式,將金融知識宣傳與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有機融合,賦能鄉村振興。
鶴山市金融機構主要采取兩個方面實施路徑。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以綠色金融為抓手,推出特色金融產品,精準滿足綠色技術發展與綠色企業融資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數字普惠金融拓寬鄉村綠色經濟發展的資金供給渠道,提供更加優惠的信貸利率,加大綠色金融對綠色企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的信貸扶持力度,加快推動鄉村經濟綠色發展[6]。同時,嚴格管控對“兩高一?!逼髽I和對環境污染嚴重、安全生產違法違規企業的貸款。
3.4.1 信貸扶持
鶴山農商銀行將綠色信貸理念嵌入貸款利率定價測算表,新增“行業分布”指標,對于國家政策支持的綠色信貸,在最低貸款利率指導價及利率定價模板測算定價的基礎上再行優惠。鶴山市某金屬有限公司通過對廢鋁零件的回收、熔煉和加工,使廢棄鋁能夠再生、循環再用,大大降低了直接生產鋁金屬的能耗、輔料消耗,節約了能源成本。2021 年1 月,鶴山農商銀行運用支農再貸款為該公司提供了500 萬元的資金支持,并為其實行了貸款利率優惠,貸款年利率低至5%,有效滿足了綠色企業的融資需求,使綠色企業享受到更優惠的貸款利率。截至2021 年,鶴山農商銀行為綠色信貸客戶辦理“年審”續貸業務6 筆,金額累計達4 914 萬元,運用支農再貸款工具為符合條件的3 戶綠色貸款企業提供了累計1 300 萬元的低成本資金支持。
3.4.2 綠色金融產品
近年來,在金融監管部門引領指導下,眾多江門銀行圍繞國家“雙碳”目標與監管機構綠色信貸指引,創新金融服務與金融產品。鶴山農商銀行推出了“光伏貸”等綠色信貸產品。通過為鄉村用戶提供購置太陽能光伏電站的個人消費性貸款,改善鄉村用戶的生活狀況,降低企業的用電支出。光伏發電設備無污染、無噪音、無輻射,有利于營建環境友好、美麗宜居的鄉村環境,推進綠色生態建設。截至2021 年7 月末,鶴山農商銀行累計發放“光伏貸”5 筆、總計53 萬元,解決了農民在屋頂建造光伏發電站的資金難題,為改善農村生活條件促進鶴山新農村建設提供金融支持。
鶴山市共和鎮來蘇村是鶴山市推行農村數字金融的杰出代表村。
2020 年,鶴山農商銀行主動與來蘇村民委員會溝通對接,達成“整村授信”的合作意向。雙方簽署了信用村合作協議書,共同推動來蘇村的信用村建設。鶴山農商銀行實地走訪、收集信息,對村民的還款能力進行分析和評估,建立信用村征信數據庫,對“整村名單”進行測算,最終計算出符合條件的村民對應的預授信額度和利率。
2021 年4 月,鶴山農商銀行給予來蘇村授信額度達1 500 萬元,各類型貸款包括農業扶貧、村屋按揭和村民消費等,合計超480 萬元。2021 年4 月,來蘇村預授信客戶已達735 人,已發放貸款戶數27 戶,貸款金額合計963 萬元。目前,來蘇村信用村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推動了來蘇村的鄉村旅游、農業、制造業等產業振興,讓村民享受到了更優質、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切實感受到信用村建設帶來的實惠。
2022 年9 月,為增強村民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普及存款保險金融知識,鶴山農商銀行聯合鶴山人民銀行與來蘇村委會在來蘇村設立鶴山首個“存款保險宣傳教育基地”。通過派駐專業金融人員組成基層宣傳隊,向村民宣傳金融知識。通過在旅游民宿播放宣傳視頻、在優質礦泉水取水點設置存款保險宣傳專欄和在黨群中心設置金融閱讀角及其他新媒體宣傳方式,宣傳存款保險知識,擴大受眾人群。
將金融知識宣傳與鄉村文化建設、旅游資源有機融合,提升了村民對金融知識的認知,有效改善了鄉村金融知識缺乏、獲取金融信息能力弱的現狀。結合旅游資源宣傳金融知識,建立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形成了來蘇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21 年4 月,鶴山農商銀行共和科技支行行長助理羅明輝正式出任來蘇村“金融村官”。在共和科技支行的正確指導下,羅明輝帶領團隊發揚“勤勞金融”精神,積極落實結對共建及信用村建設,以最快速度完成來蘇村集體授信。羅明輝及其團隊還著力于消除農村金融服務盲區,在村內積極設置“助農取款點”示范區,借助示范區大力推廣村財通業務,幫助農村解決財務問題。不僅如此,上任之初的羅明輝結合來蘇村發展特色制訂了支持來蘇村產業振興的實施方案,即未來一年農商銀行將抓住來蘇村生態茶園養生基地和民宿建設兩大項目,圍繞特色旅游項目,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化供應鏈金融,為農業產業上中下游提供金融支撐。
身為“金融村官”的羅明輝,通過黨建共建引領,深入田間地頭,支持鄉村產業發展,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完善,不但為來蘇村的鄉村振興指明了發展道路,而且增強了來蘇村村民依托數字金融實現鄉村振興、生活富裕的信心。
當地政府、相關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各方主體應加大對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力度,支撐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繼續發展。通信運營商應堅持共同富裕的目標,加大對農村市場的投入力度。例如在農村地區擴建信號基站,對農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解決農村地區的網絡信號差和使用成本高的難題。當地政府和社會組織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相關企業積極投身于農村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增派專業宣傳員,給中老年人普及互聯網知識,推動互聯網的普及應用。
相關地區可參考鶴山市政府的做法,積極與當地金融機構合作,以村為單位建立健全征信系統,解決農村地區征信制度不完善問題。由于數字技術存在農戶信息泄露問題,相關單位應加強對數字金融的監管,切實保障用戶的信息安全,健全相關的法律機制和懲戒機制。針對目前農村金融產品風險較高的問題,數字金融機構應發揮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優勢,實現涉農項目精準投放、全程跟蹤,提高農村金融的風險管理和風險防控能力。
2021 年4 月23 日,鶴山市“紅色領航 助力鄉村振興”“金融村官”派駐啟動儀式在古勞鎮梁贊詠春文化廣場舉行,50 名鶴山農商銀行骨干接過聘書,正式成為首批駐村的“金融村官”。與其他地區農村“金融村官”相比,雖然鶴山市在金融人才下鄉方面存在諸多優勢,但是“金融村官”的職業素質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由于數字金融在農村發展的時間較短,針對大學生的農村數字金融教育遠不如傳統金融,各大農村數字金融機構應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切實提高農村數字金融工作者職業素養,定期開展培訓工作,合理運用獎賞制度。各大高校應積極開展農村數字金融相關課程,通過設立課程、開展講座、組織實地見習的方式加強相關人員的專業知識,為從事農村金融工作夯實專業基礎。
大多數農戶受教育程度不高,對金融缺乏了解,加上數字化進展速度過快,網絡貸款暴雷事件頻發,農戶對數字金融存在抵觸心理,導致數字金融在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阻力,農村金融機構往往“無人問津”。
地方政府應牽頭相關金融機構、社會組織和地方高校,對農戶進行宣傳教育。例如在農村地區進行數字金融教育演講,拍攝數字金融教育視頻,簡化數字金融APP 操作。針對農村地區金融業務的特點進行金融服務改革,將目光聚焦在貸款業務上,在理財產品上進行供給側改革,吸引農戶購買金融理財產品。
文章基于鶴山市近年來實施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數據資料,探究了數字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具體實施路徑與效果。研究結果表明,農村數字金融賦能鶴山市鄉村振興主要通過依托金融科技豐富金融產品,完善授信;派駐金融人才,金融下鄉以及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等路徑,提高了村民金融獲得性,增強了村民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給鄉村營造了獨特的鄉風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只有貫徹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發展農村數字金融,才能讓金融科技切實賦能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