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明明
(西華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鄉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歐洲,20 世紀70 年代在發達國家的農村地區迅速發展[1]。鄉村旅游是一種鄉村自然風光和各種農業活動相結合的旅游形式,旨在滿足城市居民在娛樂、休閑和回歸自然等方面的需求[2]。我國在農業資源和鄉村民風方面都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基礎,當前,新農村建設對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鄉村旅游的發展對鄉村的產業結構、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文化氛圍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整合,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決策。會議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容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村貌整潔、管理民主”[3]。新農村建設目標并不是簡單的幾個字,涉及內涵十分豐富,其內涵涉及農村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多個方面。
新農村建設包括“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村貌整潔、管理民主”五個方面[3]。其中,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保障,其是指農業現代化、發展特色農業經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轉變傳統的粗放型經濟方式,努力向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在農民經濟條件改善的同時,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農民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紅利。鄉風文明是新農村建設的精神支柱。要求農民提高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倡導文明、科學、健康的社會風氣,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村容村貌整潔是要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確保安全引水排水、提供公共照明、增加綠地率、改善農村環境、開展道路硬化改造。管理民主是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使管理者按組織成員的意愿辦事,同時照規章制度辦事,也是組織管理的重要手段。
新農村建設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經濟支撐、專業技術人才支撐、基礎配套設施保障、優秀的傳統文化支撐、法律法規等有力保障,讓鄉村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最佳途徑,有助于解決“三農”問題,二者互動整合,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如圖1 所示。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整合需要政府的協助與制度保障。與此同時,政府加大了保護自然環境和旅游資源的力度,制定了相應制度,實現了旅游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統一[4]。

圖1 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關系
2.1.1 為鄉村旅游發展奠定雄厚的經濟基礎
新農村建設要求政府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國家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基礎,加大對農旅資源的開發、建設、宣傳、保護等方面的支持和資金保障,促進生產發展,為鄉村旅游提供更多的發展資金和新型的旅游吸引物。2006 年,全國糧食年產量達到了49 746 萬t,連續3 年實現增產。農村公路、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2 897 萬戶農村居民解決了安全飲水問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450 萬戶。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農村扶貧開發取得新進展,農村貧困人口減少217 萬人[5]。
2.1.2 為鄉村旅游持續發展提供專業技術人才支撐
人力資源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資源。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新農村建設中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2006 年,根據國務院部署,原農業部、中國科協等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了“農民科學素質行動”,動員有關社會力量,全力推進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統籌、農業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農民教育培訓良性機制。培養了覆蓋農業和農村經濟各行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農村科技骨干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農村科技人才隊伍[6]。
2.1.3 為鄉村旅游持續發展提供基礎配套設施保障
在新農村建設中,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不僅要注重“硬件”設施建設,還要注重“軟件”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農科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提高道路硬化率、完善電網等連接通訊、解決農村用水困難和水質安全問題、注重食品衛生質量、提高居住條件,改變鄉村臟、亂、差的現象,全面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象。村民們有意識地改造庭院,更新和增加家庭設施,讓農村環境更加優美,生活環境大幅提升,被稱為“沒有圍墻的農民公園”[7]。
2.1.4 為鄉村旅游持續發展提供優秀傳統文化支撐
新農村建設促進了鄉村物質和精神文化的融合,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通過設置文化禮堂、創作村歌村訓、挖掘先賢優秀事跡等方式,弘揚了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德,促進了鄉村和諧,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村民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活動,對弘揚優秀傳統鄉村文化、豐富鄉村旅游文化內涵具有重要作用。淄博市張店區房鎮鎮是中國書法藝術之鄉,充分利用當地優秀文化資源,通過成立書法協會、定期開展書法培訓、舉行文藝下鄉活動、宣傳當地名人生平事跡、邀請影視專家制作影視作品等形式,宣傳當地紅色精神與社會正能量,挖掘當地豐富的文化底蘊,成功提升了房鎮鎮鄉村知名度,為其發展鄉村旅游業增光添彩,展現了鄉村新面貌。
鄉村旅游對發展鄉村生產、改善生活環境、建設村容整潔、形成文明鄉風、民主制度的管理都有直接影響。
一是有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充分利用剩余勞動力。鄉村旅游關聯帶動效應明顯,能夠帶動一二三產業發展,有利于形成聯動效應,延長旅游產業鏈。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理想化的鄉村旅游是旅游與農業的優化融合,是在不影響第一產業的情況下對第三產業進行補充,是從單一化農業發展向多元化經營轉型的最佳形式[8]。
二是有助于促進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富裕。農民增收是“三農”問題的重點也是難點。在無需投入大量資金的前提下,鄉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整合和開發后進行運營,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收入,最終改善農村經濟狀況。1991 年,貴州省率先在全國提出了“旅游扶貧”理念,到2003 年底,全省已有53 萬人通過發展旅游業擺脫了貧困,走上致富之路。2010 年,又將“旅游促進對外開放和脫貧致富”的旅游業發展列入發展目標[9]。
三是有助于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環境、服務等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鄉村旅游服務和接待設施的完善,如“鄉村油路”“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客車”三通工程,提高了旅游資源的可進入性,這將成為吸引大量游客的無價之寶。
四是有助于提升鄉風文明。鄉村旅游不僅可以提升鄉村經濟收入,還通過外地游客的語言、行為、思想和其他生活方式傳達了現代文明新氣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地村民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不文明的行為習慣。與此同時,為了提高接待服務水平,不少鄉村做出了一系列鄉風文明整改和提升,如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農家樂”上王村村民積極參加農家樂經營、管理、服務等各項專業培訓,使得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得以全面提升。
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是兩個既有差異又有交叉的系統,實現二者的互動協調,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基層民間組織的作用。因此,政府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不僅要體現在新農村建設上,更要體現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上。例如湖北省鐘祥市彭墩村就是新農村建設的先驅,其借力政府引導,營造政策環境,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道路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支持。2011 年上半年彭墩村作出了村企聯建“十二五”規劃,再加之“屈家嶺·中國農谷”的建設為其帶來的政策保障,彭墩村得到了迅速發展[10]。因此,要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
目前,我國鄉村旅游正處于發展的不成熟階段,政府必須在統一融資中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政策提供資金,對重點發展項目給予一定的貸款優惠。另一方面,出臺銀行信貸、招商引資、聯合開發等一系列政策,吸引外部資金,嘗試形成以社會資金為主、銀行貸款為輔的籌資方式。完善鄉鎮道路、電網、供水等鄉村基礎設施。例如河南省新安縣成立專業隊伍對旅游景點設施進行定期維護和保養,提高鄉村旅游長效吸引力;對當地污水和垃圾處理系統進行改造升級,提升鄉村整體村容村貌,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對鄉村旅游的衛生監督管理力度,在確保外地游客享受安全、清潔服務體驗的同時,增加重游率,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充分挖掘當地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對于新農村建設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融入當地特色的基礎上,堅持以創新為原則,對原有單一的農家樂形式進行改造和升級變得十分重要。例如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集廣村就充分發揮當地優勢,改變傳統吃農家飯、觀光等簡單的鄉村旅游項目,在保持鄉土氣息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特色,加強公共空間和庭院綠化美化,根據不同氣候在不同季節種植花卉、水果、農作物,實現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花則花,讓游客親自參與農事活動,研發特色旅游紀念品,提高“重游率”,避免村與村之間競爭。
農民作為農村的主人,是農村發展的主心骨[11]。政府通過媒體宣傳等措施,改變了農民落后的思想觀念,鼓勵村民積極投身到鄉村旅游開發和管理中。例如河南省新安縣通過媒體宣傳和組織培訓等方式,改變了村民傳統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強化了農民自身主體地位的認識,并且在鄉村旅游開發建設當中,充分考慮其主人翁的意愿,鼓勵村民積極投身鄉村旅游建設當中[12]。生態環境是鄉村生存之本,一旦受到破壞,將不再吸引游客駐足。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整潔的村容村貌是鄉村旅游開發的前提和基礎。注重鄉村生態環境改善和保護,發展鄉村旅游必須堅持遵循經濟的“3R 原則”。河南省新安縣2013 年完成生態造林、中幼林培育、市級示范工程3 200 hm2,恢復礦區植被133 hm2,城關塔地、北冶關址等美麗農村建設進展順利,石井鎮更被評為“發現·2013 中國最美村莊”[13]。這些措施確保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堅決避免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項目,加強村民環保意識。
發展鄉村旅游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農民實現增收致富、優化產業結構、完善基礎建設、推進鄉村基層民主建設、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為鄉村旅游提供政策支持、資金、人才儲備、基礎設施、文化和法律法規等方面的保障。必須發揮政府的統籌協調作用,正確處理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之間的關系。只有讓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相互促進,才能為最終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可靠保障,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