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燚秀
摘? 要: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語文教師致力于開發全新的教學模式,在不斷探索中尋找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的策略。其中“問題驅動”與“項目學習”取得了不小的成效。這一教學模式通過問題驅動引出學習主題,是一種具有多重教育功效的教學模式,將其應用在初中語文課程中,能夠快速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形成高質、高效的教學課堂,為社會培育出更多具有自我學習、發展能力及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文章以“問題驅動”到“項目學習”為主題,對初中語文項目式學習展開探討,簡述了其教育概念,并結合部編版語文教材,從項目確定、目標、過程等角度出發,共同探討了語文項目式學習的教育策略,以期對一線教師有所幫助,為初中生提供更加高質的課程活動。
關鍵詞:問題驅動;項目學習;初中語文
一、問題驅動及項目學習概念
(一)問題驅動
問題驅動教學法由問題出發,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地位,立足所學內容的問題,規劃出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學習,找到解決的方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問題的提出者、課程設計者及結果評估者,這對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及教師教學引導力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二)項目學習
項目學習法不是以簡單的探究為主,而是讓學生在“做中學”,是一種動態的學習過程。如果學生在問題驅動的引導下掌握了各種零散的知識,那么在項目學習的幫助下,學生則是將零散的知識有效整合,形成更具系統化的學習模式,可以獨立地面對各種問題、事物,最終通過領會、總結的方式掌握全面的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提升了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二、初中語文項目式學習的組織與方法
(一)組織:問題驅動的設計
1. 問題目標
確定問題目標是設計的第一步。在設計教學問題時,問題目標應當具有清晰明確、指向性強等特點,即學生或小組能夠通過所問的問題掌握相關的知識點,進而實現語文素養的培養目標。初一學生的文學素養較低,但接受知識的速度快,反應能力強,在創設問題時,教師使用明確的問題目標,能夠讓學生展開更具針對性的學習。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金色花》為例。本文是一篇現代散文詩,在學生探究詩歌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想要富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應該注意哪幾種元素?”在該問題中,教師將“元素”作為問題目標,讓學生在探索、嘗試的過程中,感受詩歌朗誦中的“停頓、重音、節奏”等問題,在問題的驅動下,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能力。
2. 問題結構
問題結構決定了學生后續在項目學習中的效率。在使用問題驅動方法時,教師要保證問題具有清晰、系統性的結構,能夠滿足該階段學生的具體要求,從而讓其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通常情況下,“從問題驅動到項目學習”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平行類”的問題,另一種為“分支類”的問題。
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的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包含了課文《鄧稼先》《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回憶魯迅先生》《孫權勸學》等內容,要求學生能夠在閱讀關鍵的語句及段落時,透過細節描寫把握人物的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基于此,在問題結構中,教師可以將“描寫人物特征”作為學習項目,提出問題:“人物描寫有哪些技巧?描寫人物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描寫的三要素是什么?”這類問題就屬于平行類的問題;而在第三單元的以“細節”為主題的學習項目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哪些語句突出了細節描寫?這些描寫方式與普通文體有什么區別?怎樣學會描寫細節?”這類問題應用了分支式的問題模式,讓學生在問題的帶動下逐漸感知文章內涵,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
3. 問題難度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保證問題難度的適宜性。在項目學習中提出問題,并非為難學生,而是利用問題的特殊性驅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如果提出的問題難度過高,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生無法完成項目中的活動,對課程質量造成了直接影響。因此教師在利用問題驅動學生的探究興趣時,要控制好學習難度,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創設具有探究性的問題。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為例。該單元包含課程《消息二則》《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一著驚海天——目睹我國航母航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等。不難看出,本單元以“新聞采訪”為教學主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便可以提出:“新聞具有什么特征?新聞文體和其他文章的文體有什么不同?在撰寫新聞時,要注重哪些元素?如何保證采訪活動的有效性?”使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遞增學習難度,讓學生具有指向性地展開學習,能夠保證后續項目活動的有效性。
(二)方法:項目學習的實施
1. 以聲帶情:以課文《金色花》為例
項目目標: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感人至深的親情;學習和借鑒詩歌,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真實情感;掌握詩歌朗讀的技巧,繼續提高朗讀能力。
項目設計:第一步,教師引出項目學習內容:“母愛是世上最偉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不會被外界因素及各種情況改變。印度有一位大文豪泰戈爾,他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表達了母子之間的親密感情,我們今天學習以母愛為主題的散文詩——泰戈爾的《金色花》。”
第二步,教師利用問題驅動學生的探究興趣:“詩歌中,作者是怎樣向母親傳遞出自己的情感的?想要富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應該注意哪幾點元素?”
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快速地投入項目學習中,帶著高昂的興趣主動積極地探索知識內容。
學生活動:首先,學生自主閱讀詩歌內容。其次,自主閱讀結束后,學生自主討論詩歌內容,并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及提出了疑問。
學生1:在文中“‘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中可以看出,母親在發現“我”不見了以后,心情十分焦急,與“我”在暗處調皮地偷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展現出了母愛。“孩子,你在哪里呀”一句加快了語氣,展現出焦急、急迫的情緒;而在后半句中,語氣只有充滿輕輕地、悄悄地、調皮的特點,才能體現出詩歌中的情境。
學生2:在“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一句中,可以感受到母親雖然在語氣上充滿著責怪,但是對“我”還是充滿著“愛憐”之情。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帶有焦急、責怪、寵溺的語氣,展現出母親對“我”的愛。
學生3:在“‘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一句中,感受到孩子對母親的撒嬌,也展現了孩子調皮的性格。在朗誦時,要帶有調皮、撒嬌的語氣,利用孩子的反應襯托出母愛的特點。
由此可見,教師使用“以聲帶情”的項目學習法,同時利用問題驅動的方式,引出了“詩歌朗誦”的項目主題,讓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中情緒的轉變,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學會“富有感情地朗誦文章”。這種項目學習,既能夠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又能讓學生在朗誦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強文學素養,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2. 群文閱讀:以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為例
項目目標:本次項目活動以群文閱讀模式為主,要求學生整合多篇文章,促使其在通覽全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發現并把握關鍵的語句及段落,揣摩、品味其含義及寫作的技巧。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人物的形象、特點、性格、時代背景展開詳細分析,掌握細節描寫的方法,把握人物描寫的特征。
項目設計: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搜集課外讀物中的人物形象描寫片段。如《駱駝祥子》中祥子的角色描寫;《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第二步,引出項目式群文閱讀。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目錄及本單元的扉頁,讓學生了解群文閱讀的內容,引出文章《鄧稼先》《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回憶魯迅先生》《孫權勸學》。
第三步,教師拋出問題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人物描寫有哪些技巧?描寫人物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描寫的三要素是什么?”
學生活動:首先,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內容,并使用畫線的方式畫出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其次,自主閱讀結束后,學生圍繞問題說出自己的感受及想法。
學生1:在文章《鄧稼先》中,“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談話幾分鐘,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作者通過與鄧稼先的交談,感受到了人物形象。“真誠坦白、不驕人、樸實氣質”都是描寫人物特征的詞匯,也從側面體現出鄧稼先樸實忠厚、勤勞肯干的形象。
學生2:在文章《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以及在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后……‘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兩段中,感受到了聞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及解放中華民族的心,在人物刻畫中,感受到傳遞給人們的革命精神。
在群文閱讀的項目式閱讀中,學生帶著問題展開了自主學習,通過閱讀了解文章,總結出了各種人物形象的描繪方法,并對一些關鍵語句展開了分析。在項目學習中,學生使用“邊讀邊品”的方式展開探究,不用教師去監督、看管,形成了主動學習、自主構建的學習模式,增強了文學素養。
3. 主題學習:以八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為例
項目目標:學習新聞閱讀、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感受不同載體的新聞作品,并把握各自的文體特點;學會自主確定題材、制訂方案,能夠分小組進行采訪與實踐,搜集新聞素材;學習結束后,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寫一則消息。
項目設計:第一步,教師引出閱讀問題:“新聞具有什么特征?新聞文體和其他文章的文體有什么不同?在撰寫新聞時,要注重哪些元素?”
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消息二則》《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一著驚海天——目睹我國航母航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等文章,讓學生發現新聞采訪和寫作的特點,并在問題驅動下總結主題學習的要點。
學生活動:學生1:《消息二則》主要以傳遞信息為主。在寫消息時,標題要簡潔明了、醒目、概括性強;正文的第一句要發揮出導語的特點;在導語下,要以消息為主體。在主體消息中,要明確地記錄時間、地點、人數及時間,精準、簡要地傳遞出信息。
學生2:在《飛天“凌空”》中,突出了新聞寫作的特點,如描寫環境,用外界環境襯托出人物形象;記錄具體細節,詳細地描述每一個畫面;要對某一個生動的畫面進行詳細描寫,突出人物的特點與形象。
由此可見,在以單元為主題的項目學習中,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討論、分析等方式,發現了新聞、采訪、寫作的特點,并圍繞自己總結的知識內容,嘗試自主進行新聞寫作,從而提升自身能力。基于學生對新聞內容的梳理與總結,教師通過問題驅動的模式展開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活動,這全面激活了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邏輯清晰地發現了不同文體的寫作奧秘,感受到語文項目學習活動的魅力,進而形成了良好的語文思維,為學生后續的學習發展做好了充足準備。
三、結語
本研究結合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對初中語文項目式學習展開了探討,圍繞學生升級情況及課程狀態,提出了幾點教育建議。項目式教學法是對問題導學法的一種優化進階,具有多種教育功能,能夠使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進行整合,更好地激活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生對文本學習的認知,進而形成了良好的文學素養。
身為語文教師,要利用項目學習的優勢,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語文邏輯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為未來的學習及社會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羅培海. 提高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 文理導航:上旬,2022(05):61-63.
[2]范蘭菊. 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單元主題教學策略研究[J]. 學周刊,2022(11):21-23.
[3]白曉. 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能力的提升探索[J]. 知識文庫,2022(06):166-168.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