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妍



摘要: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是目前理論和實務界關注的焦點,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對于改善環境問題,推動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作用。化工行業作為安徽省擁有最多上市公司的行業之一,也是國家規定的16類重污染行業之一,對于安徽省生態文明建設,完成雙碳目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文章收集安徽省化工業上市公司2019—2021年對外披露的報告,從披露整體情況、披露方式、披露內容等方面探究了安徽省化工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雙碳目標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化工業上市公司
中圖分類號:F275
一、引言
由于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重污染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1]。目前,國內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總體水平偏低,各行業乃至各公司的披露質量不盡相同,完整的理論框架和披露體系還未形成。化工行業既為國家規定的16類重污染行業之一,也是安徽省擁有最多上市公司的行業之一。本文對安徽省化工業上市公司2019—2021年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情況進行研究,探究其披露狀況、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以期為提升安徽省化工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參考。
二、安徽省化工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根據證監會2012年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將化工行業細分為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本文篩選出2019—2021年安徽省在滬深兩市上市的10家化工行業公司為樣本,收集上市公司3年的年度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環境報告書等作為研究對象,從披露整體情況、披露方式、披露內容三個方面分析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
(一)安徽省化工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整體情況
通過收集樣本企業在滬深證券交易所官網披露的企業年度報告、社會責任報告及企業官網發布的環境報告書等環境會計相關信息,得到表1的數據。結果顯示,2019—2021年期間,樣本企業均通過年度報告對外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率達100%。披露環境報告書的樣本企業3年間一直為3家,分別是六國化工、神劍股份和皖維高新,整體占比較低。社會責任報告方面,僅皖維高新2019—2021年披露了社會責任報告,江南化工在2021年增加披露了社會責任報告,而可持續發展報告3年間無樣本公司披露。上述情況說明,安徽省化工業上市公司的披露方式雖然整體呈現多樣化趨勢,但仍然以年度報告作為主要方式,使用環境報告書、社會責任報告等獨立報告形式的意愿不強。
(二)安徽省化工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式分析
在上述整體情況分析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得出其披露方式的特征,本文借鑒曾雄旺的做法[2],對2019—2021年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式進行手工整理,結果如表2所示。根據表2中的統計結果發現,樣本企業3年中均通過年度報告將環境會計信息對外進行披露,雖然披露項目每年都有所變化,但年度報告仍是其最主要的披露載體,在此期間披露了社會責任報告和環境報告書的企業也在其中進行同步披露。
2019—2020年,樣本企業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主要分布在年度報告中的經營討論與分析等板塊,披露分布基本一致。除2019年神劍股份、中鋼天源及2020年中糧科技未在經營討論與分析中披露,中鋼天源2019—2020年未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外,其余樣本公司均在三個板塊中進行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2021年樣本企業的披露分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管理層討論與分析、環境和社會責任代替經營討論與分析、重要事項成為主要披露板塊。因2021年6月,證監會發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2021年修訂)》,對年報結構進行了改動,一方面將原報告中的公司業務概要和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整合為管理層討論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將與環境保護有關條文統一整合至新增的環境和社會責任板塊。
樣本企業在經營討論與分析、管理層討論和分析中主要對環保目標和計劃、環保風險和對策等內容進行定性描述,僅廣信股份、六國化工、東方材料在個別年份根據自身需要進行了少量定量披露。在重要事項、環境和社會責任板塊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比例為100%,披露內容主要包括排污信息、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綜合使用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方式,但不同樣本企業描述中所包含的信息豐度差異明顯。樣本企業通過財務報表附注板塊對會計科目中包含的環境會計信息進行定量披露,包括環境保護稅、環保補助等信息。
部分樣本企業使用獨立報告的形式對環境會計信息進行披露,獨立報告的結構相對固定,如環境報告書、社會責任報告等,雖與年度報告內容有一定的重合,但因采用更系統的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披露,所以能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較大提升了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社會責任報告由于包含企業對多方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對于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不如環境報告書廣泛和細致,環境報告書相對更具有針對性,披露質量也更高。
(三)安徽省化工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分析
本文根據2010年《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中對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借鑒徐秀燕[2]及聶建平[3]的做法,對樣本公司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進行分類統計,按照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兩大類,進一步細分為11項,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2019—2021年披露較多的非財務信息是環保成效、排污信息和環境風險及對策。環保成效是指企業在環保方面取得的成果,100%的披露比例反映出企業傾向于披露對自己有利的信息,以樹立自身的正面形象。排污情況是政府強制披露的內容,2019—2021年期間,該項占比未達100%的原因是個別公司雖然在年度報告中列出了該項目,但僅說明了企業被列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未對污染物排放明細及達標情況進行描述。環保風險、對策雖然披露占比較高,但是部分樣本企業僅進行了簡單、籠統的文字描述,整體質量較差。此外,環境目標與計劃、環保管理制度體系及重大污染事故發生情況披露比例相對較低,詳略程度也各有不同,披露了環境報告書的企業披露程度更高,通過其他載體披露的企業一般披露程度偏低。
2019—2021年,樣本企業披露最多的財務信息是環保補助和環保投入,環保補助體現了政府對企業環保成效的認可,環保投入體現了企業對環保工作的重視程度,都對企業樹立自身良好形象起到了正面效果。環保處罰、賠償項目在2019—2020年所占比例較低,原因是披露的企業基本都為受到環保處罰的企業,未披露的企業受罰情況不明,2021年比例大幅提升,主要是根據證監會要求進行了強制披露。
三、安徽省化工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一)披露方式不規范
安徽省化工業上市公司將環境會計信息分散披露于年度報告、環境報告書及社會責任報告中,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及隨意性,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在社會責任報告等獨立報告方面,安徽省化工業上市公司的披露率均偏低,根據南開大學綠色治理數據庫,2021年滬深兩市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占比為2942%,而樣本公司2021年的披露率僅為20%,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在年度報告方面,環境會計信息分散披露于經營討論與分析等多個細分板塊,缺乏系統、集中的展示,使得信息使用者需要通過過濾大量的年度報告信息進行尋找,增加了信息獲取的成本。
(二)披露內容缺乏全面性
樣本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隨意性,由于披露行為缺乏強制性,不同企業之間披露的信息內容和詳略程度差異較大。對于應該披露的項目往往出現少披露或不披露的情況,比如環保目標與計劃、環保費用等項目的披露比例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而在已披露的內容中,非財務信息除排污情況外多采用定性的方式對外進行披露,缺乏定量描述的加持,披露質量不高,難以產生客觀說服力;財務信息披露全部依托于會計科目,除披露項目名稱和金額外,其余項目并未進行詳細說明,包括環境費用在內的大多數信息披露不足。此外,由于企業需要維護自身正面形象,所以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上往往選擇正面信息,回避負面信息,進一步導致其披露信息內容全面性不足。
(三)信息披露缺乏及時性
年度報告、環境報告書等都是以披露歷史性信息為主的披露工具,披露時限一般為上一會計年度。樣本公司通過其對外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往往只能提供公司曾經在環保上做出的努力及成效,不能反映當前的實際情況,也缺乏對以后年度預計發生的環境支出及費用的披露[4]。
(四)信息披露可信度不足
年度報告、環境報告書及社會責任報告等作為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載體,只有在對外發布之前進行審計鑒證,才能提高披露載體的信息質量和可信度。目前的審計鑒證范圍只限于年度報告中財務報表附注及內部控制部分,其他涉及環境會計信息的部分缺乏第三方鑒證。
四、對策建議
(一)強化政策法規,加大監管力度
盡管我國出臺了多項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大多數是缺乏強制力的規范性文件,無法從制度層面對披露質量進行要求,傾向于依靠企業的自覺行為。相對而言,西方發達國家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早,相關部門應借鑒其理論研究成果和制度建設完善情況。一是在正式的法律文件中要求企業必須高標準的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從制度層面對企業披露質量進行把控;二是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設置明確的獎懲措施,使得政府對于企業披露情況的監管有法可依;三是進一步加強政府的監督力度,充分調動環保部門以外的關聯部門,加強對企業的懲處力度,確保環境會計法律法規有效實施。
(二)加強建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
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建設可以從披露模式和披露內容兩個角度進行考慮。一是固定披露模式,要求企業在現有披露模式的基礎上,對所披露的信息進一步集中,例如,將散落在年度報告三個模塊中的信息集中于環境和社會責任單個模塊進行披露;二是明確披露內容,設置披露標準,根據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的特點,推動企業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披露,對違反相關規定的企業予以處罰。同時企業應當嘗試拓展更多具有時代性的信息披露渠道,例如利用新媒體、融媒體等平臺對外發布環境會計信息,以此來吸引公眾的關注,增加社會監督和參與度。
(三)加強企業環保意識
企業對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行為一直處于主體地位,是促進行業走向生態發展,實現綠色轉型的關鍵要素。因此,企業應增強環保意識、提高環保水平,而不是被動的依賴政府與社會進行監督,否則將會阻滯整個行業信息披露質量的提升。考慮到安徽省化工行業的整體特性,應從公司治理入手,自上而下將環保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和日常管理中,營造出自發、良好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環境,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加強行業審計體系建設
為增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可信度,我國應該將環境會計信息納入審計鑒證范圍內,并將審計結果參考專項審計報告的模式對外進行披露。安徽省化工業應加強行業環境會計審計的體系建設,完善環境會計相關的審計準則,從審計項目的業務執行到報告均結合行業實際做出詳細的規定。同時,企業應在確保該機構具有足夠業務能力的基礎上,聘用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年度報告、環境報告書等載體中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進行審計并發布鑒證報告[5]。
參考文獻:
[1]華秋紅.“雙碳”背景下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22(4):47-53.
[2]徐秀燕.管理層未預期貨幣薪酬、綠色創新投入與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J].財會通訊,2019(27):48-52.
[3]聶建平.重污染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基于低碳經濟背景[J].會計之友,2018,581(5):18-22.
[4]仲鳳霞.我國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以造紙和紙制品業為例[J].綠色財會,2022(9):6-10.
[5]曾雄旺,胡鵬,廖蕊.畜牧業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探究[J].會計之友,2021(11):106-110.
責任編輯:田國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