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會菊(山東省平邑縣保太鎮衛生院,山東 臨沂 273300)
類風濕關節炎作為自身免疫疾病主要特征為侵蝕性關節炎,病理基礎為滑膜炎,該病全球患病率約為0.8%,而我國該病患病率占0.35%左右,男性發病率明顯低于女性發病率[1]。發病原因和自身免疫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等均有關,誘發因素包括微生物感染因素及吸煙因素,主要癥狀為關節病變、關節晨僵、腫脹、疼痛等,伴隨癥狀常見輕中度貧血、骨質疏松、淺表淋巴結腫大、肝腎損害等。疾病的發生容易造成關節畸形及關節功能喪失,趨于該種狀態必然會導致患者喪失正常勞動力、多臟器受累,嚴重者甚至還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4]。絕大部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較低,而且該病容易和骨關節炎、滑膜炎以及腱鞘炎等發生混淆,所以容易延誤患者的病情。經研究發現,類風濕關節炎可完全控制,患者需在早期前往正規醫院接受診治,醫生會結合患者病史及既往用藥史,輔助相關檢查進行診斷。為此,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68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為觀察對象,重點觀察使用糖皮質激素+抗風濕類藥物方案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基礎資料 選取我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總計68例,經隨機平行方法平均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男性患者數量為14例、女性患者數量為20例;年齡為20-78歲,中位年齡為(49.6±3.5)歲;病程為2-14個月,中位病程為(8.4±1.3)個月。對照組男性患者數量為15例、女性患者數量為19例;年齡為22-78歲,中位年齡為(50.2±3.6)歲;病程為2-15個月,中位病程為(8.5±1.4)個月。借助統計軟件對兩組患者一般基礎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差異較小,P>0.05。
納入標準:①通過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類風濕關節炎[5];②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③患者與其家屬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分別簽署了知情同意協議。
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存在異常者;②存在語言功能障礙者;③患有精神疾病者;④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通過抗風濕類藥物注射用甲氨蝶呤治療,初始劑量為15mg靜脈注射,后續治療調整為10mg靜脈注射,每周1次,治療時間為3個月[6]。
1.2.2 實驗組通過糖皮質激素+抗風濕類藥物方案治療,其中后者用藥方法及時間同對照組,前者給予醋酸潑尼松龍片口服,每日8mg且連續治療3個月[7]。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的判定
1.3.1 兩組患者的觀察指標包括:①臨床整體療效;②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③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情況;④臨床有關指標。
1.3.2 療效判定 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均全部消除,而且接受相關檢查結果未見異常,即為顯效;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均得以有效緩解,即為有效;經治療,沒有達到上述任一效果,即為無效;(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即為整體有效率。
1.3.3 炎癥因子水平測定 治療前與治療后分別采集兩組5ml空腹外周血,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白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進行測定。
1.4 統計學分析與處理 本文所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統計資料信息均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并通過χ2檢驗,相關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并通過t檢驗,統計結果顯示為P<0.05表示差異性較大,統計結果顯示為P>0.05表示差異性較小。
2.1 兩組臨床整體療效比較 如表1所示,兩組的整體治療效果比較,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性較大,P<0.05。

表1 兩組臨床整體療效比較[n(%)]
2.2 治療前后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如表2所示,治療前兩組IL-6及TNF-α比較,差異性均較小,P>0.05;而治療后實驗組以上兩項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性均較大,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ug/L)
組別(n=34) IL-6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103.62±21.43 48.51±8.06 90.45±16.37 41.38±7.54對照組 103.67±21.48 53.41±10.73 90.38±16.31 51.44±9.65 t 0.0096 2.1290 1.2793 4.7899 P 0.9924 0.0370 0.2053 0.0000
2.3 治療前后兩組疼痛評分情況比較 如表3所示,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性較小,P>0.05;治療后實驗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性較大,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情況比較(±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情況比較(±s,分)
組別(n=34) 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6.44±1.03 2.52±0.16對照組 6.46±1.05 3.82±0.21 t 0.0792 28.7121 P 0.9370 0.0000
2.4 兩組臨床有關指標比較 如表4所示,兩組臨床有關指標情況比較,差異性均較大,P<0.05。
表4 兩組臨床有關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臨床有關指標比較(±s)
組別(n=34) 關節壓痛數(個) 關節腫脹數(個) 晨僵持續時間(min)實驗組 0.38±0.23 0.62±0.26 15.61±4.67對照組 1.07±0.44 1.15±0.61 32.28±8.74 t 8.1036 4.6605 9.8090 P 0.0000 0.0000 0.0000
類風濕關節炎屬于臨床患病率比較高的慢性病及自身免疫疾病,典型癥狀為關節病變、關節腫脹和疼痛等,在發病后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導致患者關節活動受到限制并且會累及心肺系統[8]。臨床方面主要通過藥物治療,本文選擇的抗風濕類藥物為甲氨蝶呤,該藥物作為有機化合物和抗葉酸類抗腫瘤藥,化學式為C20H22N8O5,可對二氫葉酸還原酶加以抑制,有效阻礙腫瘤細胞合成,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及繁殖。不僅如此,甲氨蝶呤還會參與到四氫葉酸的還原反應中,對RNA合成和DNA合成構成阻斷并抑制蛋白質合成,抗炎及抗免疫方面的功效均較強,給藥5h左右可以達到血藥峰值[9]。為鞏固臨床療效,本次研究聯合糖皮質激素對該疾病患者進行治療,選用的醋酸潑尼松龍片在調脂和控糖方面的作用突出,通過口服方式給藥,整體抗炎效果也比較好,有利于很好地調節患者的纖維細胞功能、白細胞功能、內皮細胞功能等,使得抗炎介質充分釋放,進而降低炎癥因子水平[10]。與此同時,甲氨蝶呤應用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中,還能夠加強對病理性關節的保護,避免受到嚴重破壞,對關節軟骨合成抑制的效果理想[11-12]。上述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后的整體效果較佳,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使患者盡快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①實驗組治療整體有效率94.12%高于對照組的73.53%,P<0.05。由此說明,通過糖皮質激素+抗風濕類藥物方案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實行治療的整體效果得到證實。②雖然治療前兩組炎癥因子指標比較不存在較大的差異,P>0.05,但經過系統治療后,實驗組IL-6、TNF-α炎癥因子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中應用糖皮質激素+抗風濕類藥物方案,對降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③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對比不存在較大差異性,P>0.05,而治療后實驗組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性較大,P<0.05。由此說明,經過糖皮質激素+抗風濕類藥物治療,可以有效緩解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疼痛癥狀。④實驗組關節壓痛數及關節腫脹數均少于對照組、實驗組晨僵持續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運用糖皮質激素+抗風濕類藥物方案處理,能夠減少患者關節壓痛和關節腫脹的個數,縮短晨僵時間。
綜上所述,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糖皮質激素+抗風濕類藥物方案的應用,無論在提高治療效果和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方面,還是在改善患者疼痛癥狀及減少晨僵時間方面均有顯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