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麗麗(天津市公安醫院,天津 301600)
毒品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均產生嚴重不良影響。針對毒品的泛濫,人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因此需要加強對禁毒工作的重視程度[1]。強制隔離戒毒是一種依法把吸毒人員收入監管場所實施康復訓練、教育矯治的方式,是一條有效的戒毒途徑,能夠為主動接受治療的毒品依賴者脫毒。吸毒者在強制戒毒期間處于封閉的空間,通過矯正異常心理、實施行為約束、矯正偏差行為,以及使用藥物等方式進行脫毒,主要從吸毒者的身、心兩個層面實現有效戒毒[2]。由于實施強制隔離戒毒的過程中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戒毒人員的心理健康,因此本綜述將主要分析心理健康護理對策,以此促進患者心理健康發展,獲得有效的戒毒成效,幫助戒毒者真正擺脫毒癮。吸毒者強制戒毒期間心理問題一直是相關領域內研究的熱點,并取得了不錯進展,本文就其相關問題綜述如下。
針對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其為一種人際交往關系和諧、個體發展性格特征良好的心理特質結構。按照有關研究[3]顯示,在SCL-90九個因子中,強制戒毒人員得分高于正常水平,表明強制戒毒人員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狀態不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偏執、強迫癥狀 戒毒人員的偏執及強迫癥狀指標較正常人群明顯更高。戒毒人員的精神病因子、群體化等均較正常人群更高,顯示出他們日常生活中存在極其顯著的精神病行為發生征兆。部分吸毒者吸毒前便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水平低,吸毒后心理問題進一步加劇,甚至形成反社會人格,表明他們對社交情境有強烈的恐懼感,存在較多的強迫癥思想行為。所以,在實施心理護理的過程中,應當鼓勵戒毒人員積極參與到人際交往中,避免其發生孤僻、冷漠等情緒。
1.2 焦慮、抑郁 相較于正常人群來說,戒毒人員的偏執、抑郁、焦慮因子均明顯更高,顯示出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抑郁、焦慮情緒更明顯,他們總是伴隨著煩躁不安和焦慮的情緒。這是因為長時間吸毒會對大腦結構及功能造成損害,導致其自制力、自控能力下降,容易造成情緒波動,中斷毒品供應后,戒毒者對事物的興趣降低、缺失,甚至會產生頑固性失眠、心煩盜汗等癥狀。部分戒毒者缺乏信心,他人或自己的復吸史、“一朝吸毒、終身戒毒”的觀念導致戒毒者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出現煩躁、焦慮、抑郁情緒。
1.3 敵對、猜疑 戒毒者極易與他人發生爭執與沖突,存在更多的敵對思想行為[4]。吸毒者的吸毒史使其人格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部分戒毒者因此失去了親人、朋友的關愛,得不到周圍人群的信任與關注,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當戒毒之后回歸到社會,他們還面臨著無正常社交、社會不認可、工作受歧視等問題,極易出現被動的心理狀態。長此以往會養成敵對、多疑、孤僻等性格,導致情感淡漠,對周圍人失去信任,對社會存在偏執想法進而造成戒毒人員再次復吸,阻礙他們重新融入社會生活,降低成功戒毒的效果。
1.4 敏感、自卑 強制隔離戒毒人員時常會擔心周圍人對他們進行議論,在人際關系上過度敏感,分析原因可能源于其內心自卑。由于吸毒行為導致工作丟失或家庭破碎等原因,戒毒人員明顯缺乏自信心,因此戒毒后他們更渴望能夠得到家人及社會的認可,一旦有外界對他們表現出不信任或不當議論,戒毒者則會產生嚴重挫敗感及負面情緒,心理脆弱而又敏感。所以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戒毒者有時會選擇以指責他人的方式掩蓋自己內心的不安,更多地傾向于通過防御心理保護內心[5]。
1.5 逃避 吸毒者在強制戒毒期間與病友的錯誤交往方式及社會對戒毒人員存在的偏見,導致他們在面對煩惱時難以獲得外界幫助,從而使其陷入困境。為了逃避現實,他們可能會再次走上復吸這條不歸路,斷送自己的人生。
經最新的研究進展發現,毒品破壞人體心理機能主要表現為下述三點。
2.1 智力障礙 吸食毒品會造成人們的注意力分散、記憶力降低、創造性和主動性喪失,嚴重者將發生偏執、暴力、智力遲鈍、知覺錯誤等行為[6]。在強制戒毒期間主要表現為對管教干警持敵對態度,喜歡打架斗毆、是非觀念混淆[7]。
2.2 情緒障礙 吸毒者在吸食毒品之后,正常的精神狀態發生轉變,出現情緒障礙,變得極度狂躁、暴烈和興奮[8]。在毒品反復作用下,吸毒者處于無節制、喜怒無常的狀態,兩種極端情緒交替出現,造成情緒功能失常、紊亂。在強制戒毒期間,他們表現出“混日子”的生活態度,對事情提不起興趣,變得沮喪、多疑且情緒異常低落。
2.3 意志障礙 吸毒者吸食毒品之后會變得愛說謊、好詭辯、孤僻自私、好逸惡勞、好吃懶做、意志消沉、不自尊自愛、失去責任感[9],凡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為人處事時表現為過度的自私自利。即使因為自己吸食毒品而使家庭生活變得拮據,他們也會要求家屬給錢給物,甚至會出現要挾家屬的行為。
長期吸食毒品將使吸毒者產生自閉、罹患精神恍惚等精神心理疾病,且吸食毒品帶來的損害是不可逆的。加上親情關系破裂、受社會鄙視等原因,吸毒者將產生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10]。所以在實施戒毒管理與教育矯治的過程中,心理健康及精神疾病等成為干預難點[11]。因此,亟須加強和完善對戒毒人員的心理健康護理,以便其能夠回歸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恢復其健康的心理狀態。
3.1 心理護理要點 戒毒的根本任務是有效地幫助吸毒人員徹底戒除毒癮,且在實施心理矯治過程中,心理咨詢工作是極其關鍵的環節。為了幫助戒毒人員從心理上徹底擺脫毒癮,很多戒毒所積極探索和創新心理戒毒方式,創設心理矯治中心[12]。既往的心理咨詢工作通常僅注重實現戒毒人員內心的自我完善,盡量保證其有足夠的心理能力去對抗毒癮[13],卻忽視了心理成長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在戒毒所建立心理健康治療中心以實施心理咨詢,真正地解決戒毒人員的心理問題,不斷探索創新心理戒毒新方式,培訓具有心理護理資質的警察、醫護人員、家庭成員等,以為戒毒人員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護理服務。
3.2 心理護理的有效路徑
3.2.1 提升護理人員責任感 吸毒者強制戒毒期間心理護理過程中,心理護理人員不僅需要積極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加強學習,增強工作責任感,細心觀察戒毒人員的心理變化[14],與戒毒人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經常同戒毒人員交談,耐心細致地解決其心理困惑[15],還要幫助戒毒者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培養和提升他們的人生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使其堅定戒毒的決心,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夠以嶄新的面貌、正確的人生觀面對未來的生活。
3.2.2 制定個性化心理干預計劃 因為吸毒人員對毒品存在長期持續性的精神依賴,因此,護理人員要為每一個戒毒者制定出極具針對性、個性化、適宜于他們自身的心理戒毒計劃[16]。通過與戒毒人員、家庭成員及管理人員等的溝通,了解戒毒者的病情、社會關系、家庭矛盾等,共同商量干預計劃,將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相結合,采用正確的咨詢方法,提升戒毒者的思想認知,并幫助戒毒人員學習相關心理知識,爭取家人的關心,學會了解自我、理解他人,用正確的方法排解煩惱,掌握人與人交往的方法,為自身回歸正常生活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17]。
3.2.3 加強人文關懷與鼓勵 護理人員應關注戒毒者的情緒變化,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及人性化護理理念,善于傾聽,通過開放式提問了解戒毒者存在的心理問題,有選擇地應用心理測量方法,與戒毒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使其產生信任[18]。吸毒者強制戒毒期間心理較為脆弱,要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語言,注意態度溫和誠懇,增強戒毒人員徹底戒毒的信心,囑咐其家人與朋友給予關愛和協助,以便戒毒者能夠盡快順利適應社會[19]。因受到毒品的侵害,使得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缺乏關愛,人情淡漠,人格上發生極大的變化,從而得不到社會的關愛和認可[20]。因此要鼓勵其積極面對生活,善于發現吸毒者身上的優點,以便他們能夠恢復正常人的思維和情感狀態[21]。
3.2.4 掌握溝通與交流技巧 戒毒者在戒毒期間大部分時間和護理人員待在一起,所以護理人員要保證做到時刻注意儀表整潔、態度和藹,通過良好的言行、面貌影響戒毒者[22]。此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和戒毒人員的家屬保持緊密聯系,最大程度地消除戒毒人員的心理焦慮,促使家屬能夠配合并支持戒毒工作人員的心理護理工作[23]。在實施心理護理的過程中,通過良好的心理疏導幫助戒毒者樹立戒除毒癮的信心,為缺乏自理人員創建便利條件,安排好戒毒人員的生活起居,消除他們內心的自卑感,指導其恢復生活自理能力[24]。對于接受行為矯治且取得一定效果的戒毒者,可以實施模擬社會角色、家庭角色試驗等,縮短戒毒者與社會的距離,緩和其與親人、朋友之間的僵持關系,減輕其心理壓力,提高自信心[25-26]。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近年來護理技術、護理理念也有著相應的突出進展,所謂“三分醫七分護”,護理水平的高低對于病患后期康復、醫療衛生事業進展均存在一定影響,且戒毒人員的心理護理也獲得了新進展。即通過行為矯治,使用生物反饋法、催眠、厭惡療法、代幣制療法等對強制戒毒人員實施心理干預,幫助他們重塑健康行為模式,逐漸實現毒癮的心理戒斷;體育游戲、太極、有氧運動等運動干預方式也在近些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夠改善戒毒人員軀體化癥狀,緩解其不良情緒,在增強體質的同時鞏固了戒毒效果。
通常情況下,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存在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因為毒品嚴重損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所以吸毒者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去克服毒品的誘惑,才能夠徹底戒除毒癮[27-28]。對吸毒者強制戒毒期間實施心理護理后,他們的復吸情況顯著改善,心理更加健康,對生活充滿希望,更容易融入社會[29]。在回歸社會之后,戒毒人員的心理健康將受到嚴重威脅,他們面臨著極大的心理壓力,作為心理護理人員需要幫助戒毒者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完善心理護理工作,促使其積極面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日后健康、順利地回歸社會,過上正常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