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怡,劉仁慧(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 100069)
頭痛是指發生于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凸以上部位的疼痛,是臨床常見的自覺癥狀,可單獨出現,亦常見于多種疾病的過程中。根據頭痛發生的病因,國際頭痛協會于2013年制定的第三版“頭痛疾患的國際分類”將頭痛分為3類:①原發性頭痛:包括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叢集性頭痛等;②繼發性頭痛:包括頭頸部外傷、顱頸部血管性因素、顱內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藥物戒斷、精神性因素等多種原因所致的頭痛;③顱神經痛、中樞性和原發性面痛,以及其他顏面部結構病變所致頭痛以及其他類型頭痛[1]。本病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偏頭痛,一般人群發病率達5%,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患病率為985.2/10萬,30歲以下發病者逐年增長,男女患病率之比為1∶4。原發性頭痛大多病因未明或病因復雜,且發病機制尚未研究清楚,現代醫學治療以緩解癥狀為主,但因其反復發作,給患者和社會醫療造成很大的負擔,相當數量的頭痛患者因久治不愈而求助于中醫。
中醫治療頭痛具有獨特的優勢。中醫認為,頭痛是因頭部經脈絀急或失養,致清竅不利所引起的一種病癥。中醫臨床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及內傷頭痛兩大類,外感頭痛分為風寒證、風熱證、風濕證三型;內傷頭痛常分為肝陽上亢證、痰濁上擾證、瘀血阻絡證、氣血虧虛證、肝腎陰虛證、肝郁氣滯證六型[2],臨床辨證論治常取得良好療效。川芎來源于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莖,性辛散溫通,歸肝、膽、心包經,功能為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血中氣藥”,具通達氣血功效,故善治氣滯血瘀諸痛[3]。因其能“上行頭目”而止痛,自古為治療頭痛的要藥,風寒、風熱、風濕、血虛、血瘀等多種頭痛均可隨證配伍用之。本文通過分析川芎藥用機理的相關研究及臨床應用,以期為該藥臨床治療頭痛提供科學依據。
川芎早在《神農本草經》[4]中即有記載,曰其“主中風入腦,頭痛”。金元時期李東垣明確提出“頭痛須用川芎”,指明川芎為頭痛之要藥。川芎能活血行氣,為血中之氣藥,并能祛風止痛[3]?!侗静菪戮帯穂5]言其“血閉者能通,外感者能散,療頭風其神”?!侗静輩R言》言其“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郁結,血中氣藥……嘗為當歸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氣亦神驗也……味辛性陽,氣散走竄而無陰凝黏滯之態,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所以川芎既能行血中之氣,又能祛血中之風,并善祛除外風,“風為百病之長,善行陽味”,川芎善祛風,繼而發揮上行頭目、祛風止痛之功效。對于風寒、風熱、風濕導致的外感頭痛可發揮很好的祛風止痛療效。對于肝郁氣滯證、痰濁上擾證、瘀血阻絡證等內傷頭痛實證,川芎活血行氣止痛,行血中之氣,氣行則血行,氣行則痰化,利用川芎辛散溫通的特點,而達到氣血通暢、破瘀行氣、溫化痰濁、通竅蠲痛之功效[6]。對于氣血虧虛證、肝腎陰虛證等內傷頭痛虛證,川芎與補益藥同用,補而不滯,且川芎升發清陽之氣,使補益之藥直達病所,即張錫純[7]稱其“能引人身清輕之氣上至于腦”。但川芎升散之性過強,對于頭痛屬于肝陽上亢證者,使用宜慎,需適當配伍方可發揮良好的止痛功效。
2.1 數據挖掘研究 研究分析治療頭痛的520種中成藥,發現含有川芎的中成藥有100種;依據占總處方比例,含有川芎的中成藥治療的頭痛證型依次是風寒、瘀血、風熱和風濕,而對于痰濁、肝火、風痰和氣虛等證型處方較少。從用量上來看,日用量0.5-9g不等,其中用于風寒頭痛的用量較大,風熱較少,瘀血重用,或因川芎性溫,為血中氣藥為故[8]。對534個含有川芎的成方制劑分析,發現主治中痹證、月經失調和痛經出現的頻次最高,而痹證與痛經均以疼痛為主癥,所謂“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說明含川芎的中成藥多用來止痛[9],提示川芎具備良好的止痛效果。
2.2 用量用法研究 有學者歸納古今醫家用川芎治療頭痛的用量經驗,認為其用于虛證頭痛時用量宜少,一般不超過3g。對于形體健壯之實證者,可生用30g左右;年老體弱且屬虛者,用量應少,一般用10g左右。外感風熱頭痛,用量應少,宜在3g左右;風濕和風寒頭痛,應中量應用,一般在10g左右。若發揮引經效果,用量不宜多,一般用5g左右;痰濕、血瘀、病程長者宜大量使用,一般為30g左右[10]。
關于川芎的用法,病性屬實且初次發作宜用湯劑,單包后下,文火慢煎;病性屬虛且病程久者宜用散劑;外感實證者,宜生用;年老體弱且屬虛者最好炙用;瘀阻血脈者,應用酒川芎。此外,應注意陰虛氣弱、勞熱多汗、陰虛火旺、肝陽上亢、痰火上擾、婦女經血量多或淋漓不斷者以及孕婦應慎用。
2.3 臨床研究 研究[11]證實,服用川芎油軟膠囊能治療偏頭痛,服藥2小時后可發揮即刻止痛的作用;治療3個月,可有效緩解偏頭痛患者的頭痛程度,縮短疼痛的持續時間[12]。應用不同劑量的川芎(6g、12g、30g)聯合西藥谷維素和氟桂利嗪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發現芎組30g組療效最優,且聯合西藥治療的療效顯著提高,可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疼痛癥狀、調節腦血流動力學、安全性好[13]。
川芎臨床治療頭痛主要用于復方中。川芎茶調散是治療外感風寒頭痛的名方,但臨床應用不局限于風寒頭痛。如尉中民教授認為該方外可散風寒,內可疏肝風、理肝氣,通過臨床辨證加減,對各種外感以及內傷頭痛都取得很好的臨床療效[14]。川芎茶調散也常與西藥合用,協同增效,如該方加減聯合西藥氟桂利嗪治療血管緊張性頭痛,療效較西藥單用有顯著增加[15]。川芎清腦顆粒源于古代經典名方“清上蠲痛湯”,為川芎茶調散去荊芥、薄荷,加當歸、麥冬、獨活、蒼術、菊花、蔓荊子、黃芩、生姜組成,功能祛風勝濕、活血止痛,用于治療風濕蒙蔽、瘀血阻滯引起的偏頭痛。臨床研究發現,川芎清腦顆??捎糜谥委熎^痛[16]、慢性缺血性頭痛[17]、外傷后頭痛[18]、緊張性頭痛[19]、腦梗死后頭痛[20]、高血壓頭痛[21-22]等多種頭痛。鎮腦寧膠囊也是以川芎為主藥組成的臨床治療多種頭痛的中成藥,該方功能熄風通絡,用于風邪上擾所致的頭痛頭昏等癥,由川芎、天麻、葛根、藁本、白芷、豬腦粉、細辛、丹參、水牛角組成。大量的臨床研究報道,該方對高血壓性頭痛[23]、偏頭痛、緊張性頭痛[24]、血管神經性頭痛[25]等均有良好療效。
本品含苯酞及其二聚體、生物堿、有機酸、多糖以及腦苷脂和神經酰胺等成分,其中苯酞類化合物是其主要化學成分。苯酞類化合物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包括調節心腦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舒張平滑肌,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抑制學習記憶力損傷,誘導血紅素氧合酶-1的表達以及抗菌、抗真菌和抗病毒等活性[26]。
3.1 鎮痛、抗炎及鎮靜作用 研究表明,川芎及其有效成分川芎嗪、洋川芎內脂I、川芎酚酸等具有鎮痛作用。川芎提取物均可明顯減少注射縮宮素所引起的痛經模型大鼠及小鼠的扭體次數,并延長潛伏期,該鎮痛作用有明顯的劑量依賴關系,其鎮痛機制與其對血漿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雌二醇、PGF2α、血栓素(thromboxane,TX)B2、6-酮-PGF1α水平的調節作用相關[27]。川芎嗪能有效治療紫杉醇致大鼠外周神經病理性疼痛,降低機械刺激痛敏和熱刺激痛敏,作用機理可能是降低了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中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達,從而減輕神經損傷[28]。給小鼠腹腔注射阿魏酸及川芎嗪,觀察用藥前后對小鼠曠場行為和自主活動的影響,及其協同戊巴比妥鈉對小鼠的催眠作用影響,證實川芎嗪及阿魏酸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的鎮靜、抑制作用,且較高濃度的川芎嗪與戊巴比妥鈉具有明顯的協同催眠效果[29]。川芎有效成分洋川芎內脂I能減少醋酸所致小鼠腹部扭體反應次數,提高硝酸甘油型偏頭痛小鼠熱痛閾值,并降低血漿NO水平;改善頂葉放置氯化鉀棉球誘導偏頭痛大鼠皮層擴布性抑制,降低血漿中NO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10]。川芎中所含的川芎酚酸組分能減少硝酸甘油型偏頭痛模型大鼠的搔頭次數,降低血漿NO水平,調節內源性差異代謝物,提示川芎酚酸組分可能通過調節炎癥介質和血管舒縮來發揮治療偏頭痛的作用[30]。
3.2 神經系統保護作用 用川芎揮發油軟膠囊預防性給藥,可明顯改善大腦中動脈閉塞致急性腦缺血損傷大鼠的神經學評分[31];低劑量川芎揮發油可延長體外培養大鼠原代神經元細胞存活時間,同時可降低大腦中動脈閉塞大鼠腦梗塞比例,升高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32],該神經保護作用與抗氧化、抗炎作用有關[33]。川芎嗪能明顯緩解過氧化氫對視網膜神經元細胞及神經膠質細胞等的氧化應激損傷,并上調神經保護肽和與細胞緊密相關的神經體微管蛋白-2的表達水平[34];促進整體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后皮質和紋狀體缺血半暗帶神經細胞增殖,從而修復、替代損傷的神經細胞,對腦功能自身恢復發揮重要作用[35]。川芎嗪抗腦缺血的機制與抑制神經元凋亡、抗氧自由基有關[36]。
3.3 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抗血栓作用 川芎提取物能夠改善鹽酸腎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耳廓微循環障礙,明顯提升小鼠耳廓微循環血流速度,擴大細小血管管徑,增加毛細血管開放數量[37]。對于腎上腺素致氣滯血瘀模型大鼠,川芎揮發油灌胃預給藥可明顯降低動物全血黏度、血漿濃度、紅細胞比容和纖維蛋白原濃度[38]。阿魏酸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釋放5-羥色胺,抑制顱內外血管的異常收縮,阻斷其惡性循環,達到治療和預防偏頭痛的作用;阿魏酸鈉還能減輕兔和大鼠離體的主動脈痙攣性收縮,增加豚鼠的心臟灌流量并且降低大鼠全血黏度[39]。
頭痛屬于一種反復發作性疾病,臨床患病率較高,患者及社會經濟負擔重。頭痛發病原因復雜,很多情況的發病機制尚未研究清楚,西醫以對癥治療為主,往往療效并不理想。中藥治療頭痛有獨特的優勢,辨證論治往往能取得良效,而川芎作為臨床常用的治療頭痛的中藥,被稱為“頭痛要藥”,對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頭痛均可在辨證的基礎上選用川芎來組方,臨床上常用的治療頭痛中成藥中也是以川芎應用最廣?,F代研究表明,川芎具有良好的鎮痛鎮靜、保護腦神經及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抗血栓等作用。經分析,本文明確了川芎為“治頭痛要藥”的內涵,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川芎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