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金花,廖素梅,李玲,張韶忠(江西省新余市中醫院,江西 新余 338025)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肌筋膜部位出現炎癥的疾病,由于肌肉和筋膜部位出現無菌性炎癥從而刺激體表小神經,導致患者經常發生肩背部疼痛、酸困不適,且勞累后加重[1]。本病通常具有觸發點,這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在一大片酸痛的肌肉中,可找到特定的某些痛點,若觸及此點則可引起典型的轉移痛[2-3]。中醫以博大精深而聞名于世,治療MPS的方法很多,中醫學理論將MPS歸屬于“筋痹”,以肌肉酸痛為主要特征,主要病因為勞累過度、素體虛弱,使氣血瘀滯,筋脈不得屈伸,久而疼痛,故治療應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中醫治療既能修復患處又能調養機理、行氣活血,攻補結合,標本兼治[4]。本研究應用肌筋膜觸發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針罐聯合熱敏灸治療MPS,以探究其臨床療效,現將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2021年7月江西省新余市中醫院收治的60例MPS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38.38±5.71)歲。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0.82±6.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江西省新余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筋傷學》[5]診斷標準:①具有外感風寒等病史;②患處酸痛,陰雨天癥狀加重,患處肌肉僵硬,好發于體力勞動者;③肌肉僵硬或痙攣;④常伴有局限性激痛點;⑤按壓后疼痛加劇。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5];②MPS的癥狀至少存在三個月;③年齡在16歲以上,70歲以下;④治療前2周內未使用過其他治療方法;⑤資料齊全,且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同意參加。
1.3.2 排除標準 ①依從性差,中途退出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④病情惡化者。
1.4 治療方法 MTrPs的查找:MTrPs激活時肌肉結節或肌肉中緊張帶出現痙攣,或有微弱的快速肌肉收縮以及向其他區域放射的疼痛,主要表現是按壓痛和牽扯痛。
對照組采用針刺MTrPs療法:①選穴:觸發點(阿是穴);②操作:消毒后,針刺得氣,以平補平瀉法,留針約半個小時,同時使用特定電磁波譜照射疼痛部位。每天1次,共治療10天。
觀察組采用針刺MTrPs療法聯合拔罐、熱敏點艾灸:①選穴:觸發點(阿是穴);②操作:穴位部皮膚常規消毒后,針刺得氣,達到一定刺激量后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罐,留罐5-10分鐘,起罐拔針;③熱敏點的查找:使用艾條在體表施灸,當艾火在穴位上方時,熱量不停留在表皮,而是進入穴位的深部,引起透熱、擴熱、走熱或熱變現象為熱敏點。在每個熱敏點上分別實施溫和灸,直至熱敏現象消失。每天1次,共治療10天。
1.5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總有效率=(總人數-無效人數)/總人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數為0-1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③兩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內復發率:復發率=(復發人數/痊愈人數)×100%;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
1.6 療效標準[6]痊愈:無痛感,無觸發點,無壓痛;顯效:痛感減輕,觸發點基本消失,有輕度壓痛;有效:疼痛有所減輕,仍有觸發點存在;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1.7 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數據導入SPSS22.0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 由表1可見,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2.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評分為(2.39±1.34)分,對照組患者VAS評分為(5.57±1.22)分,觀察組患者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復發率 由表2可見,觀察組復發率(83.33%)明顯低于對照組(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復發率比較[n(%)]
2.4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情況。
疼痛是一種復雜的痛苦體驗,當疼痛難以控制時,會引起患者的肢體乏力和睡眠不足等癥狀。據統計,慢性疼痛的持續會降低人們生活質量,還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疼痛的大多數原因都與運動損傷有關。MPS是指胸背部的肩胛周圍筋膜炎癥,此癥會導致患者患病部位出現痛或鈍痛,伴有牽扯到整個肩部及上肢,出現麻木、無力以及重物壓迫感。這種綜合征通常在胸背部,一般位于肩胛骨內側,有固定壓痛點,疼痛可以放射到整個肩部及上肢,且在夜間時疼痛比較明顯。肌筋膜疼痛綜合征主要病因為勞損過度,導致肌肉承擔較大負荷,局部軟組織出現慢性病變,致痛物質聚集,引起疼痛。當機體受到風寒侵襲時,還會誘發急性肌筋膜炎,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在長時間的勞動量過大的情況下,患者會出現慢性肌肉疼痛等癥狀,此病病程較長,對患者正常睡眠和生活質量有較大影響[7]。
臨床病理研究發現,MPS的發病機制主要為異常肌運動終板神經末梢處的乙酰膽堿產生和釋放過多,導致游離的Ca2+增加,肌肉持續收縮,嚴重增加局部能量的消耗,致痛因子又可以刺激異常的乙酰膽堿釋放,形成了一個正反饋環的惡性循環刺激,導致患者難以被完全治愈[8-11]。MPS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其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發病率為85%,97%的患者會出現肌肉疼痛,且大部分患者為女性。MPS遷延難愈,易復發,臨床上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肌肉按摩,冷、熱電療,非甾體類抗炎藥以及中醫中的針刺和拔罐。
本研究是在針刺MTrPs療法上增加了拔罐、熱敏點艾灸,中醫學理論將MPS歸屬于“筋痹”,其發病機制為衛陽不足、覆受外邪、腠理不固,致氣滯血瘀、長期失于榮養、易扭挫傷筋、經脈凝滯,不通則痛,氣滯血凝是導致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刺痛、酸痛、脹痛等癥狀的關鍵點[12]?!端貑枴ゐ粽撈吩陉U述人體的關節功能時指出,絡負責肢節、肢體活動協調,筋使肢體產生力量,筋肉盤附于關節,才能屈伸自如,對人體起到了保衛作用。此病多因勞傷引起氣血不能濡養,顯著的特征就是氣血長期閉阻,并且不正當體位導致局部出現病變,即“筋痹”的形成,因此去除對經絡的卡壓,疼痛則可消除。
針灸在臨床上多被用于治療各種急慢性損傷,通過特定的施針手法,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針灸這種非侵入性理療方法的作用是為了打破引痛點與疼痛反應區之間的惡性循環,經過治療后,使肌肉得到放松,可活血行氣、調控經絡,宣散局部氣血,疼痛便會獲得解除[13]。拔罐使特定的罐吸附在腧穴或體表上,刺激毛細血管擴張,可通經絡、活血化瘀以及排泄寒氣等,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4]。熱敏灸是一種激發透熱的灸療新技術,熱敏灸中的艾材由幾十味珍貴中草藥材調配而成,其中沉香木能行氣止痛、降逆調中、溫腎納氣,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艾葉草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具有抗菌作用;艾絨可止血、驅寒除濕、消除疲勞,其含有揮發油、類黃酮等成分,故而具有抗菌功效;肉桂粉能散寒止痛、活血通經。通過對MPS患者使用熱敏灸療法,達到了針刺療法所要求的“氣至病所”的療效目標[15-16]。熱敏點是熱敏灸治療MPS的最佳治療點,在熱敏點上施灸,易激發感傳,令熱感深透遠傳,其熱力透達筋骨、勢強力猛,可直達病所。將針刺、熱敏灸、拔罐三者相結合,可使治療效果更佳[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VAS評分、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MTrPs針罐聯合熱敏灸治療MPS能有效提高臨床總有效率,改善了以往常規治療后反復發作的問題,且安全性高,患者不易出現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MTrPs針罐聯合熱敏灸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緩解疼痛,降低疾病的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