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林曉欣 郭晶 蘭小媛 范午攸 李新碗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高等教育作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必然要融入甚至是引領變革發展[1]。2022年5月,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提出了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六大變革方向,其中包括:為學生提供豐富完整的教育經歷,如學術教育、職業教育、人文教育等;推動跨學科的開放和交流,培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構建內容多樣、方法靈活的綜合學習體系;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于教、學和研究過程,改善和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2]。2022年9月,聯合國召開教育變革峰會,大會設置了6場專題焦點會議,其中包括“數字化學習和轉型”,提出要利用數字技術的力量,建設全球化的數字資源學習平臺,使得每個學習者都能獲得充足的學習資料[3]。因此,從世界范圍來看,學習需求、學習環境、學習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教育模式的變革已經成為全球關注點。
我國目前正處在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攻堅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4]。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正在快速推進,大學的教學和科研模式正在經歷變革性發展,這種轉型變革對高校圖書館提出新要求。202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的總體思路中提出,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推進未來學習中心試點,發揮高校圖書館優勢,整合學校各類學習資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支撐學習方式變革的新型基層學習組織”[5]。面對AIGC和大數據模型等新技術帶給圖書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為了推進圖書館的數字化轉型,提升管理效能,創新服務模式,更好地承擔起新時代賦予高校圖書館支撐教學科研,推進文化育人、立德樹人的使命,第十六屆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創新論壇提出“科技·人才·創新:變革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發展”的論壇主題,研討高校圖書館服務并支撐科技、人才、創新的對策與發展方向。
從2008年發起至今,“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創新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了16屆,以“分享智慧,激活創意,聚焦特色,拓展未來”為目標,聚焦國內外高校圖書館發展熱點、學術前沿和創新實踐,為圖書館同行搭建起交流、研討與切磋的平臺。論壇舉辦地的設置也別出心裁,以“水文化”為主線,從長江入海處上海出發,沿著黃河、長江兩大流域,貫穿祖國的東西南北,今年又回到論壇發源地——上海。今后,還將開啟以“一帶一路”文化為主線的新行程(參見表1)。
16年來,論壇的規模和影響力持續擴大,參與單位和人數屢創新高,征文的投稿量近年來增至200余篇,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會議成果,有力推動了中國高校圖書館事業的整體進步和現代化建設進程。回顧論壇主題,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高校圖書館近十余年來探索轉型創新的發展歷程,見證中國高校圖書館人為推動事業創新發展和整體進步的奮斗足跡和付出的心血智慧。
當前,我國正加快教育強國建設,為順應時代發展,在變革教育下謀求圖書館發展新路徑,2023年10月18日至20日,第十六屆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創新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順利舉辦,來自全國近130所院校及單位的300余名代表參會。本屆論壇以“科技·人才·創新:變革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發展”為主題,設立“AIGC技術賦能圖書館服務深層次變革”“AI4S(AI for Science)科研范式對高校圖書館的影響”“變革教育背景下的未來學習中心建設”“促成超學科與跨學科交叉融合的信息資源組織和服務”“支撐科技自立自強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新模式”“數字轉型與教育變革中的圖書館管理和服務”“數據治理驅動圖書館服務智慧化轉型”“開放科學與開放教育對高校圖書館的挑戰和機遇”等8個分主題,以期從不同維度、不同視角廣泛探討高校圖書館利用新技術發揮資源優勢、優化服務模式,助力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舉措。論壇邀請10余位不同領域專家圍繞相關主題做了精彩報告,在“青年之聲—圖書館新生力量報告”環節,4位青年館員分享了特色業務案例。此外,為了豐富論壇交流形式,還精心安排了論文海報交流展示與特色場館實踐交流活動。
論壇共計收到論文投稿207篇,評選出23篇優秀論文,并邀請5位優秀論文作者結合實踐與思考在大會進行了分享。此次論壇收到的論文投稿篇數為歷年之最,充分體現出圖書館人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主動作為的態度。通過LDA模型對論文全文中的名詞或未知詞性詞匯進行分析,同時將“研究”“問題”“工作”等235個大量出現的詞匯作為停用詞。207篇投稿論文可分為7大類主題(參見表2),可以看出同行研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數據服務、空間環境、數字資源與智慧服務等方面,與論壇主題與圖書館服務發展趨勢非常契合。

表2 論壇投稿論文主題分類表
圖書館作為學術交流的信息中心和知識樞紐,承擔著提供數字學術服務的使命和責任[6]。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大數據驅動的圖書館創新服務一直是行業熱點,融入數字學術、創新數據資源增值服務是圖書館服務的新方向。
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陳建龍以“數字學術導向的數據增值服務:方法與態勢”為題的主旨報告,深入淺出分析高校圖書館融入數字學術、創新數據資源管理、塑造數據增值服務的發展新模式。結合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研究及實踐案例,報告高度概括三種數據增值服務的方法:一是增進數據關聯的映射,以支撐高校學科建設的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服務為目的,通過建立學科分類體系與文獻分類體系之間的映射關系,按高校學科分類對相應的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進行管理;二是增進用戶關系的協同,包括服務者協同、服務者與用戶協同、用戶與用戶協同、自組織協同;三是增進人機關系的交融,通過融媒體矩陣建設、線上線下交融、紙質文獻數字化、文本化智能機器、“大語言模型”應用系統研發,打造計算機賦能解決問題的信息化生態。最后,報告從四個方面總結了需求拉動和創新驅動的數據增值服務的發展態勢:個性化學術資源庫建設、高端化核心知識庫建設、要素化數據資源服務、戰略化學科情報服務,為學術圖書館數據增值服務指明發展方向與實現路徑。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新形勢下,跨學科信息資源組織與服務有效地保障了用戶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對知識的獲取與再創造。基于大數據模型,創新信息資源管理模式,促進跨學科研究,推進學科知識體系轉型升級已成為學術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新方向。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的主旨報告“促進超學科和跨學科交叉融合的信息資源組織和服務”,即圍繞超學科這一前瞻性問題,以水稻育種領域的論文發文數量、發文趨勢、國家分布與學科關聯分析為例,指出數字信息時代超學科、跨學科研究發展的普遍性與重要性,并通過對信息資源組織技術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出知識內容走向碎片化、數據化、可關聯、可計算、可推理的發展趨勢。報告還介紹了跨學科知識圖譜本體模型構建思路和面向多源異構數據的知識抽取與融合,包括基礎數據準備、語料知識庫構建、圖數據知識抽取、結構化知識抽取、基于大語言模型的應用,深度挖掘科技文獻等類型的非結構文本數據,構建全景式領域知識關聯網絡,并結合實際案例展示了領域知識發現服務系統的典型服務場景,如泛在發現獲取、科學數據關聯服務、交互式智能問答、機器輔助閱讀理解、文獻追蹤與主題演化、基于知識推理的知識發現等。報告的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展現了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信息資源組織最新方法與生動實踐。
在變革性教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各類資源,重塑學習場景,提升教學質量,打造全新學術生態,一直是業界熱議的話題。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是高校圖書館參與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提升自身數字化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7]。
香港理工大學圖書館館長黃朝榮的報告題目為“數字轉型與教育變革中的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報告從愿景、館藏、空間等方面介紹了香港理工大學圖書館的整體發展,并詳細介紹了供學生體驗新興技術、探索創造新知識的數字創客空間。報告還展示了香港理工大學圖書館自主開發的以用戶為中心的移動應用程序,包含了實時在館人數統計、空間設施預約、RFID自助借還服務、展覽語音導覽、室內定位導航、活動推廣等功能,以適應用戶移動學習的需求。
上海市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原主任束金龍作了題目為“變革教育背景下的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報告。報告結合新時期教育發展的特點和重要任務,指出高等教育目前存在人才培養供需對接不暢、原始創新能力不夠、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不扎實等問題,并提出四項應對策略:一是加快數字化轉型,建設更多優質教學資源;二是推廣智慧教育,倡導個性化學習;三是促進人工智能的應用,推進教育評價的改革;四是及時調整學科專業,響應社會發展需求。報告指出,面對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任務,高校圖書館要發揮資源優勢,整合學校各類學習資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依托空間、資源和導學三個方面的要素,對高校圖書館的功能進行重塑,打破現有的功能壁壘,建立一個以信息服務中心、學生學習中心、教學支持中心為核心的學習共同體。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圖書館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改進服務模式、優化素養教育以及推進智慧化建設,高校圖書館界積極思考與行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副主任張智雄作了題目為“面向AI for Science建設智慧知識底座”的報告。報告首先結合案例指出ChatGPT對科技創新的五大影響,包括改變科學研究范式、改變科研信息的獲取模式、改變知識的存儲和利用模式、改變科學實驗模式和改變科研論文的撰寫模式,提出AI for Science已經成為科學研究的新范式;利用和構建高質量數據集,并將數據集轉化為科學研究AI的語料數據體系,為領域科研提供智能化的解決方案,已經成為文獻情報機構參與AI時代科研服務的重要途徑。報告結合實踐研究案例展示了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構建科技文獻底座的主要舉措,包括積極推動智慧數據體系建設、高質量數據集和科技文獻知識人工智能引擎(SciAiEngine)的構建、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開展與頭部人工智能企業的戰略合作等。
哈爾濱工業大學圖書館館長劉宏偉作了題目為“AIGC時代高校圖書館服務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新機遇”的報告。報告首先結合國家對教育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發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新階段和新要求、人工智能相關國家政策以及技術推動與應用的廣泛性,分析了新時代高校圖書館的轉型需求和AIGC為大學圖書館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包括未來學習中心建設、個性化人才培養、高效能科學研究、技術賦能圖書館各項服務。報告在指出AIGC的發展推動智慧圖書館轉型的同時,也對圖書館員提出了新要求,館員要努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工具、新方法,提高信息素養和數字素養,并具備一定的與AI人機協同的能力。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李涓子的報告題目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其應用—ChatGLM及其在AMiner中應用”。報告回溯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發展進程,并指出預訓練的大模型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的基礎設施。報告詳細介紹Open AI的GPT系列模型、開源開放的GLM 系列模型、AMiner智能科技情報挖掘與知識服務平臺的應用、ScienceGLM科技大模型的搭建,并強調人工智能與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是生產力的關鍵,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開放科學與開放教育的發展使得知識獲取途徑、學術交流模式發生了變化,圖書館已經從信息處理與服務向更廣范圍的學術交流與研究方向拓展[8],開放教育對圖書館的各項服務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為其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中國科學院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主任初景利的報告題目是“開放科學與圖書館的應對”。報告指出圖書館的發展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契合國家科技戰略需求,建設高端學術交流平臺,融入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參與國家學術公益平臺建設。報告談到開放科學對文獻情報工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源數字化、手段智能化、服務網絡化以及業務自動化四個方面。報告提出信息技術驅動下開放科學是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包括資源保障度、用戶服務質量、到館服務滿意度以及深度情報服務能力。文獻情報人員需要增強核心服務能力與專業競爭力,高校圖書館需要加強以高質量為核心的轉型變革,以持續的創新力適應技術環境的變化。
數據治理驅動圖書館服務智慧化轉型是一個重要的趨勢,在數據治理方面,重慶大學圖書館館長魏群義作了題目為“數據治理驅動圖書館服務智慧化轉型”的報告。報告從國家層面、行業變革、學校要求、讀者行為四個方面指出數據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每個行業和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報告指出,圖書館信息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對于數據管理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數據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理和管理,關系著高校圖書館能否利用好數據資產,發掘其價值,并最終實現服務創新和價值創造。報告還介紹了國內外數據治理架構規范和圖書館數據治理研究現狀,并從制度體系建設、服務流程梳理、數據體系構建三個方面結合實踐案例介紹了重慶大學圖書館數據治理策略。最后,報告指出數據治理的能力決定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水平,元宇宙圖書館的實現依賴圖書館深度數字化。
在新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為了實現創新科技信息服務能力的使命,助力開展有組織科研,需要主動識變應變,緊緊圍繞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目標,探索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新內涵、新范式、新路徑,以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知識開放環境下知識服務的新需求。東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李愛國以“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新模式”為題目展開報告。通過闡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內涵、比較指標、新舉措、新要求,指出知識服務對科技自立自強的支撐作用和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朝著系統化、精準化、靶向化、集成化、情報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報告介紹了東南大學圖書館 “有組織”“多樣化”“靶向性”“可信任”的科研支持服務,并結合圖書館智庫型服務、人才庫和學者檔案建設、重大項目和重點團隊支撐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支撐服務、創新和創業服務等案例詳細介紹了東南大學圖書館在創新知識服務過程中的探索與實踐。
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創新論壇已連續舉辦十六屆,始終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探索前沿發展方向,創新會議組織形式,促進管理與服務理念、方法和經驗交流,推動高校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概括而言,本屆論壇特色還體現在:
凝聚學術思想,增加研討交流的深度。為了促進學術交流,論壇邀請業界及學界專家聯合組成學術委員會,通過召開學術委員會會議,探討國內外高校圖書館管理和服務的發展趨勢,規劃論壇的學術方向、學術活動和交流形式,積極宣傳、推廣高校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創新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同時,積極號召和組織館員開展科研工作,通過論壇征文的形式促進學術交流。今年,論壇在長論文征文的基礎上,增設了短論文征文,學術委員會對此次投稿的兩類論文均進行了學術評審,評選出的優秀論文在選題方向、創新性及論文價值、基礎知識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表現突出。
科研驅動服務,強化館員研究的力度。論壇為青年館員提供了展示學術研究成果的舞臺,營造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濃厚交流氛圍。論壇從2021年開始,除了精彩的主旨報告和專家報告之外,還特別設置了“青年之聲——圖書館新生力量報告”環節,特邀來自東西南北不同地域的高校圖書館青年館員進行分享。三年來,已有來自上海、西安、廣州、深圳、武漢、廈門、哈爾濱、大連和長春等城市的12位館員在論壇進行了分享。此次論壇還新增了論文海報展示和評選環節。58篇論文的作者將論文的主要觀點、研究方法及思考分析等內容制作為學術海報,在會場設置專門區域進行集中展示,并邀請論文作者在現場解讀,與參會人員進行面對面交流,并參與人氣評選。通過這種介于正式與非正式之間的思想交流,參會人員可以深入了解更多圖書館所開展的工作與研究,而論文作者則可以收獲更多同行的意見與建議,通過科研助力服務工作的開展。
實踐促進探索,提升學術思考的維度。此次論壇將學術交流的活動場地從會場延伸到館外,將交流從報告廳擴展到實際場館中,將專家報告與實踐案例充分結合,設置三條各具特色的實踐交流路線。公共館線路(上海圖書館東館、浦東新區圖書館),重點關注大空間建設與改造、新技術應用、資源服務、文化服務等內容;特色館線路(徐家匯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重點關注特藏資源建設與服務、文化傳承與推廣、建筑特色等;高校館線路(上海交通大學包玉剛圖書館與李政道圖書館、上海大學錢偉長圖書館),重點關注高校讀者服務、館藏管理、展覽與交流空間建設等。通過實踐參觀,參會人員得到多樣化、具象化、立體化的信息,受到廣泛好評。
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創新論壇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和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聯合發起,旨在搭建一個跨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實踐分享平臺,十六年來,論壇始終緊密圍繞高等教育發展需求,著眼于圖書館轉型創新,緊扣具有現實意義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開展學術交流與案例分享。
2023年作為論壇“水文化”線路的收官之年和“一帶一路”文化路線的啟動之年,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在變革教育大背景下,業界及學界的專家以信息資源數據為基底,從智慧服務的角度出發,探討人工智能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的信息服務發展以及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充分展現出高校圖書館積極應對新挑戰和機遇的勇氣,以及不斷探索的實干精神。
圖書館不僅需要適應變化,更需要引領變化。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創新論壇將繼續以服務國家主戰略、支撐學校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促進學術交流為宗旨,積極探索新時代下高校圖書館的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創新,推動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