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娟
摘 要:語文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可以獲得很多的知識,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真實和美好,了解祖國的文化。在“雙減”的背景下,我國的教育界開始注重對小學生全面素質的培育,從而取代“死讀書”,這就要求教師的教育方式也必須注入新的活力。怎樣利用現(xiàn)代的信息技術來提升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效果呢?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低段教學
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考試和升學。這樣的教育方式太僵化了,會影響學生以后的發(fā)展。“雙減”的出臺旨在緩解小學生背負的“隱形”負擔。把教育的目的放在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上,是小學低段語文教師未來的一個重要任務。利用現(xiàn)代的信息技術對教師的日常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但怎樣正確地利用這些技術,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是目前我國小學低段語文教師亟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課題。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化技術的作用
由于對事物的控制能力不強,對錯不分明,小學生的語文課堂中通常存在一些問題,如語文知識太多,小學生不能完全掌握,對作者的想法和文字的含義沒有更深的認識。但現(xiàn)在,有了信息技術,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信息技術的具象性,可以讓小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含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所以,在今天的小學語文課上,我們感受到信息技術的便利。
二、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
(一)教師對信息技術沒有充分利用
雖然網(wǎng)絡技術得到了普及,但一些比較守舊的教師還是不愿意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上。不想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的教師和不能完全了解新技術的教師,他們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的教學方式中去,從而對新的教育方式產生排斥感。
(二)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誤用
由于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性,也有部分教師完全放棄了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在所有的語文課堂上都采取了信息化的教學方法。因此,學生對信息技術教育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但是在小學階段,光靠計算機,是不可能讓學生得到深刻的認知并形成一定思想以及養(yǎng)成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教師的言傳身教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信息技術在初等教育中的應用不足
在低段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中,信息技術起到了答疑的作用。但是,在小學階段,既要確保信息技術課件的知識達到小學語文內容的深度,同時也要保證信息技術的趣味性。這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而言,是很難兼得的。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運用信息技術充實課堂內容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運用信息技術學習語文,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拓寬學生的眼界,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減少課堂的單調乏味,使其獲得更多的知識。
比如二年級上冊的《田家四季歌》一課,我們從課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只用了“花草”“插秧”“谷像黃金”“棉衣”等詞語來描述田家人的忙碌與美麗。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春日里的花草樹木和農夫的勞動場面,通過動態(tài)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這些景象:“春日細雨,美酒佳肴,春日里青翠欲滴;夏季,將有一場暴風雨,有時是炎熱的太陽,農夫們在水田里插秧;秋季,荷塘收獲,樹葉金黃,果實成熟,天空晴朗,農民們歡欣收獲;到了冬季,人們穿上了厚厚的衣服,田野里有一層厚厚的積雪,一年的勞動已經(jīng)過去了,所有人都在翹首以盼。”通過觀看視頻,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發(fā)散式思考能力,并能充分感受四季變遷對人類的作用。
(二)破解語文教學中的難題
低段小學生往往缺少對社會和日常生活的認知。在語文課上,他們往往要面對大量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又不是他們能夠理解的,所以采用信息技術可以很好地克服這些困難。
比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中的“小雞畫竹葉”,這是小學生平時不會注意到的現(xiàn)象,甚至在平時看到小雞的時候,也不會明白小雞是怎么“畫”的。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將竹葉與小雞的腳進行比較,讓學生了解到作者所說的比喻的由來,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三)運用信息技術引發(fā)情緒共振
教材中有許多與現(xiàn)實息息相關的東西,教師可以利用它們來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的熱情,讓他們去探究,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技術。教師要靈活地利用圖片、幻燈片、音樂等對教學內容進行動態(tài)展示,使教學情境更為逼真,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比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展現(xiàn)廬山瀑布的壯觀,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廬山的美景,加深他們對課文的領悟和理解,達到一種身臨其境的境界,讓他們能夠和作者的想法產生共鳴,從而提升教學的品質。
(四)實施德育工作中的信息技術
對小學的教學工作來說,教師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識,而且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來實施德育教育。
比如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教師可以播放雷鋒的感人故事,讓學生看到雷鋒對待他人是多么耐心和熱心,從而影響學生的三觀,繼而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
(五)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綜合性語言教學實訓
在了解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基礎上,教師應當清醒地意識到,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傳統(tǒng)的語言教育方式已無法滿足當前的教育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發(fā)展,教育方式也要發(fā)生變化。然而,這種課堂教育不僅沒有取得很好的教學成效,反而使很多人產生了對學習的反感情緒,這對他們的長期發(fā)展是不利的。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把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變?yōu)椤罢n堂和實際操作”,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展諸如“認識中國傳統(tǒng)”“詩詞大會”等綜合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幫助他們查找材料,以促進他們主動學習能力的生成。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操作來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和學習的興趣。
在當前的信息化社會背景下,語文課堂實施信息化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發(fā)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語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韓萌.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06).
[2]毛艷玲.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17).
[3]貢巧仁欠.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思考[J].新校園(閱讀),2015(02).
[4]何小花.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思考[J].教育藝術,2019(06).
[5]朱英月.多媒體技術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芻議[J].新課程(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