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星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村改居”社區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農民居住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文獻綜述和實地調研,旨在研究全面鄉村振興背景下“村改居”社區治理的問題。主要探討了“村改居”社區治理意義,當前面臨的現實困境,并對這些困境進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優化治理的建議。本研究的結論對于推動全面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村改居”;社區治理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農村地區的村莊改造成為城市化居住區的趨勢愈發明顯。“村改居”社區作為城市化進程的產物之一,表現為“亦鄉亦城”,其在治理中也存在諸多挑戰。加強社會治理效能,將社會治理重心下沉到基層一直是政府治理社會的重要理念和目標,二十大報告中也提到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然而,在“村改居”社區的發展過程中,社區治理問題逐漸凸顯。“村改居”過程中,村民的居住空間實現了切實的“上樓”,但村民的身心卻未能跟上。這種“上樓”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村民心里的隔閡,使其對轉型后的社區歸屬感、認同感和參與感降低,從而影響社區意識形成[2]。“村改居”社區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農民居住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全面鄉村振興背景下“村改居”社區治理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要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黨組織領導鄉村振興有抓手、落到底。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旨在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村改居”社區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重要切入點之一。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村改居”社區治理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村改居”社區治理有助于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村改居”社區治理,既可以提升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水平,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的增加,又可以促進城鄉資源要素的有機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實現城鄉差距的縮小和城鄉發展的協調。
1.2 “村改居”社區治理有助于推動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和鄉村文化傳承
鄉村振興戰略強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村改居”社區治理,可以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通過“村改居”社區治理,可以保護和傳承農村地區的鄉村文化,促進鄉村文化的繁榮和傳承。
1.3 “村改居”社區治理有助于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居民自治能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農村地區的社會治理相對薄弱,居民自治能力相對不足,通過“村改居”社區治理,可以加強社區社會治理能力,提高居民自治意識和能力,促進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和規范化。另外,居住空間的集聚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但卻沒有拉近人與人的社會距離[3]。農村地區的居民普遍面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不足、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問題,通過“村改居”社區治理,可以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提供更好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2 全面鄉村振興背景下“村改居”社區治理的現實困境
村民“上樓”并非意味著“村改居”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4]。全面鄉村振興是我國當前的重大戰略,其中“村改居”社區治理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與挑戰。
2.1 資源配置不均衡
由于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資源配置不均衡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城市地區相對于農村地區擁有更多的公共服務資源,包括教育、醫療、交通、環境等方面的資源。而在“村改居”社區治理中,需要合理配置這些公共服務資源,以滿足居民的基本需求。這需要政府加大對“村改居”社區的資源投入,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覆蓋范圍和質量,確保社區居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相當的公共服務。
2.2 “村改居”社區產業結構相對單一
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以農業為主導,缺乏多樣化的產業支撐。這導致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受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在“村改居”社區治理中,需要通過發展鄉村產業,推動當地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這需要政府制定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2.3 “村改居”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較低,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潛力。在“村改居”社區治理中,需要加大對“村改居”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條件,提升社區生活質量和發展潛力。
2.4 “村改居”社區治理主體單一化,居民自治能力相對不足
農村地區的社會治理相對薄弱,缺乏有效的社區組織和居民自治機制,導致農村地區的社會問題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在“村改居”社區治理中,需要加強農村地區的社會治理能力,提高居民自治意識和能力,促進農村地區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和規范化。這需要政府加強對農村社區組織的建設和培養,鼓勵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決策和管理,推動農村地區社會治理的創新和改進。
3 全面鄉村振興背景下“村改居”社區治理困境的根源探析
在全面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推動“村改居”政策是實現農村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舉措。然而,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面臨著一系列社區治理困境,需要深入探析其根源。
3.1 政策導向不明確
全面鄉村振興的目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但在具體政策制定和實施中,政府在“村改居”政策的導向和目標上并不明確。缺乏明確的政策指導,導致社區治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困惑和不確定性,使得社區治理難以順利推進。農村地區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傳統農業作為經濟支柱,農村地區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限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市場需求相對較小,消費能力有限。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政府制定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科技創新,提升“村改居”社區居民的創業意識和能力,推動產業結構的多元化發展。
3.2 城鄉差距和城市化進程不平衡
盡管全面鄉村振興旨在縮小城鄉差距,但當前城鄉差距依然存在。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在治理模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差異。在“村改居”過程中,由于城市社區的資源供給不足以滿足居民的需求,導致社區治理困境的出現。因此,需要加強城鄉一體化發展,確保城鄉差距逐步縮小,為社區治理提供更好的基礎條件。
3.3 農村居民適應和融入困難
“村改居”社區的居民大多數為農民,他們由于長期生活在農村,受鄉土文化熏陶,原有的農村文化對他們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他們雖然在區域規劃上進入了新社區,但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與城市社區居民仍然存在較大差異,鄉土情結依然濃重,傳統文化意識較強[5]。社區居民對集體經濟的參與培養了居民的參與能力,也形成了共同利益意識。 在參與過程中,居民自發產生交流、合作、信任、期待,形成緊密的溝通網絡和交際圈。這種社會網絡由集體利益黏合,沿襲了原村的人際網絡與思維習慣[6]。農村居民搬遷到城市社區后,面臨著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社區的困難。他們可能缺乏城市社交網絡、就業機會和社區參與的渠道,導致他們在社區治理中的參與度較低,治理效果受限。因此,需要加強對“村改居”社區居民的適應性培訓和服務,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社交平臺,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區,提高社區治理的參與度和效果。
3.4 社區治理能力不足也是社區治理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社區治理需要具備有效的組織架構、合理的資源配置、公正的決策機制等。然而,在“村改居”過程中,社區治理的能力和機制建設相對滯后。缺乏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機制,導致社區治理效果不佳。在社區居委會與村委會同時存在并共同發揮作用的狀態下,居民往往基于熟人關系和個體行為習慣將權力賦予村委會,更傾向于聽從村委會的意見,導致社區居委會在社區治理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被削弱[7]。因此,需要加強社區治理能力建設,培養具備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的社區干部,建立健全的社區治理機制,提高社區治理的效能和公正性。
4 全面鄉村振興背景下“村改居”社區治理的優化策略
全面鄉村振興背景下,“村改居”社區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 “村改居”社區治理面臨著資源配置不均衡、基礎設施滯后、產業結構單一和社會治理薄弱等問題與挑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加大對“村改居”社區的資源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加強“村改居”社區的社會治理能力和居民自治能力。只有通過綜合施策,才能實現全面鄉村振興的目標,促進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優化“村改居”社區治理,提高農村地區的發展質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4.1 加強基層黨的領導
在“村改居”社區治理中,應堅持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于“村改居”社區治理全過程,在政治、組織、能力、機制等方面加以引領,帶動社區各主體各司其職參與社區治理,最終形成較為完善的基層社區治理新模式[8]。需要加強社會治理能力,提高居民自治意識和能力,促進農村地區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和規范化。政府可以加大對農村社區組織的建設和培養力度,鼓勵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決策和管理,推動農村地區社會治理的創新和改進。同時,政府還可以加強對農村地區社會問題的監測和預警,及時采取措施解決社會問題,維護農村地區的社會穩定。
4.2 加大對“村改居”社區的資源投入
政府在“村改居”社區治理中起著重要的引導和支持作用。政府應加大對“村改居”社區的資源投入,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覆蓋范圍和質量,確保“村改居”社區居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相當的公共服務。同時,政府還應制定有利于“村改居”社區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當地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另外,政府可以加大對“村改居”社區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條件,提高教育質量。制定有利于人才引進的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工作和創業,促進人才流動和發展。在“村改居”社區治理中,需要加強農村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農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質,培養適應農村發展需求的人才。推進村民向技能型人才發展有利于村民擺脫傳統的靠地生存的模式[9],使之有求生之道。
4.3 促進“村改居”社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以農業為主導,缺乏多樣化的產業支撐。這導致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受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在“村改居”社區治理中,需要通過發展鄉村產業,推動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政府可以制定有針對性的產業發展政策,引導農村居民積極參與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等產業發展,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4.4 推動“村改居”社區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較低,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潛力。在“村改居”社區治理中,需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村地區的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條件,提升農村地區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潛力。同時,政府還應加強對“村改居”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和管理,確保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4.5 加強社會治理能力和居民自治能力
合作治理是未來社會治理的趨勢,將其運用于“村改居”社區治理,對于實現社區善治目標具有良好適用性和重要指導意義[10]。農村地區的社會治理相對薄弱,缺乏有效的社區組織和居民自治機制,導致農村地區的社會問題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運行機制,在社區治理中應充分融入不同治理主體,以達到公共物品供給的多元化,規避治理主體單一引發的官僚化結構影響[11]。
5 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是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新目標和新方向。在全面鄉村振興背景下,實施“村改居”社區治理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通過對社區治理的優化策略研究,可以為實現鄉村現代化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社區治理的優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我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社區治理將不斷優化,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3-10-20].https://www.ccdi.gov.cn/specialn/esdzt/esdztyw/202210/t20221026_226994.html.
[2]楊佳楠.“村改居”社區轉型發展中村民社區意識的弱化及其重塑[J].經濟研究導刊,2019(30).
[3]田鵬,陳紹軍.從村落到社區: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老年人社會隔離研究:以河南省新鄉市Y社區為例[J].西北人口,2016(4):75-81.
[4]吳瑩.空間變革下的治理策略:“村改居”社區基層治理轉型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7,32(6).
[5]黃永濤.村改居社區特點及其治理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12):25-26.
[6]劉天雷.重心下移視角下城鄉均衡發展的實踐探索:以一個“村改居”社區的治理整合與重構為例[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1,24(5):86-91.
[7]魏汝嬙.“村改居”社區的治理邏輯研究:基于集體經濟嵌入式治理的視角[D].濟南:山東大學,2022.
[8]席軍良.“村改居”社區有效治理的關鍵[J].社會科學家,2018(9):145-149.
[9]鄔黎明,朱子嫣,羅楨,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后續扶持工作的綜合評價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3,32(4):721-728.
[10]同春芬,李仕佳.“村改居”社區合作治理研究——以青島市L區J街道“四社聯動”實踐為例[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20(6).
[11]李曉丹.“村改居”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1.
The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of “Village to Resid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Xiaox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ropose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gricultural power and solidly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talents, 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village to village communit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farmers living conditions and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the issu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research.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village to house”, the current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se difficulties, proposing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governanc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narrowing the urban-rural gap, and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Village relocation; Community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