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慶芳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各行業企業都需要既懂信息技術又懂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大數據背景下,給學校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大數據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運用價值和意義。而在教育領域,大數據的重要意義則在于優化和豐富了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第二課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環境。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對培養適合行業企業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新形勢下對課程教學實施重大改革也是勢在必行。
關鍵詞:大數據;信息技術;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23)29-0163-03
1 目前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的問題
新入學大學生一進校第一學期就開始普及信息技術課程,在校所學的大多是計算機操作一些辦公軟件簡單的應用,畢業后只能應付一些日常的辦公,不能滿足特定需求。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急需要懂計算機理論又對網絡知識了解透徹的復合型人才[1],所以在校所掌握的簡單操作已經不能滿足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急需培養一批實踐能力和信息技術過硬的新型人才。無論是金融行業、醫療行業、還是人工智能等,都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持,但由于社會上大數據人才的匱乏,企業很難找到合適的員工。這就需要高校培養的各專業學生都必須具備很強的信息技術素養和大數據應用能力,學校在設置課程培養目標就要與社會接軌,充分考慮社會需求來定制教學培養方案。
1.1 學生層次不同,基礎水平參差不齊
現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育在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就已經開始普及,學生在學校已經有能力進行簡單的電腦操作,比如使用畫圖軟件、Mind+趣味編程、Py?thon語言的編程課等相關人工智能課程。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就已經開始掌握信息技術前沿知識。但是對于一些偏遠地區和農村,學生較少接觸電腦,計算機水平不高。這部分地區,在依托互聯網傳播教育的發展和推廣上比較落后。由于高校招生面向全國各地,學生生源區域分布較廣,而且根據報考專業來進行組建班級也是隨機生成,這樣就導致同一個班級的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和信息素養也都參差不齊。
1.2 理論過多且內容過時
各大高校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綜合實踐性課程,必須通過“理論+實踐結合”的方式,講+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實踐把理論落實。通常講課地點一般設在機房,重點講解操作系統,企業Office 辦公軟件,比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軟件的實際操作知識,一節課理論占一大半,況且老師對理論知識講解毫無新意,長此以往,學生聽著索然無味,消磨了學生學習的斗志和積極性。比如講到計算機基礎知識中的數制與字符編碼,如十進制、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相互轉化,這部分內容相對抽象,不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學這些內容會很難理解之間的轉換,理論教學實際效率降低。機房授課的內容也主要是辦公軟件的使用,案例常年不變,激發不起學生的興奮點。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知之甚少,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沒有融入教學中,很難培養出當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1.3 教師教法單一
信息技術課程的講解大多固定在微機室進行上課,老師也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用教師端播放軟件,一鍵全屏,填鴨式教學。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將知識一股腦地進行講解,學生被動地聽。學生思維沒有調動起來。長此以往,學生不愿動腦思考問題,遇到問題,光想著老師會告知。例如在講到計算機基礎知識軟硬件的時候,老師把哪些是硬件,哪些是軟件全部告訴學生,把整理好的知識點展示給學生。學生不用思考,生活中哪些是硬件軟件,與日常生活中的設備不能緊密聯系起來,被動機械地接受,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養成。
1.4 考核方法簡單
高校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考核方法是相對簡單。考核成績以期初在制定課程標準時的考核目標制定的比例為標準,包括有考勤,課后作業和實踐上機考試三大塊為評分標準,所占比例3∶2∶5。學生只要按時上課,課上無違紀行為,考勤分均為滿分。課后作業為學生課后的強化練習,根據得分情況按比例核算分值。上機考試是機房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套電子試卷,其中有A(Word軟件操作試題)B(Excel軟件操作試題)二套試卷,學委抽號從中選出一套試卷。比如單號學生做A卷試題,雙號學生做B卷試題,學生只做一個軟件的試題就算完成考試,從中看來考試存在片面性。做A卷的學生沒法考查B卷掌握的情況。再有,考試前學生做幾套模擬題,上機多加練習,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通過考核??己说呐c練習的模擬題有相近之處,缺乏考試嚴肅性,體現不出學生的層次性,檢查不出學生平時上課學習的效果。上課不認真的學生也抱著僥幸態度也能通過考核。無法體現哪些學生從始至終一直保持著學習熱情,哪些學生無動于衷。通過這種考試,養成學生平時不學,到考試做做題就能過的思想。考核不出學生的真實水平,也無法挑選真才實學的人才。
2 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改革思路
2.1 創新教學策略,改變水平差異
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閉門造車式和一刀切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嚴重阻礙學生智力和獨立學習能力的發展。信息數字智慧時代,學生人手一部手機,這就為改變區域差異水平提供了基礎條件。通過學校數字學習中心來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2],來滿足學生水平差異化教學??梢越柚鷶底仲Y源教學云平臺App,教師在課前建好課程的數字資源,邀請學生進班群,課前下發難度不同學習任務單,以便學生有針對性選取適合自己難度的內容進行了解預習。嘗試完成適合自己難度的學習任務,并上傳學習平臺。教師通過學習平臺,查看學生存在的疑難問題,上課集中重點講解,學生也帶問題聽課,師生相互配合,教師再將集中的疑難問題在課堂上逐一分析,很好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調動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和積極性。同時在云平臺上,發布搶答,主題討論,調動學生聽課積極性。發布分組任務,組內互相討論差異性的問題,組內互幫互帶、以基礎水平差異進行分組,水平高低各占一半。豐富課堂上課氣氛,改變了滿堂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掌握所學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增進同學間的友情。最后由教師講解差異化的問題,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消除區域分布水平差異,拉動計算機整體水平,體現了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最后在云平臺發布拓展練習,在掌握課堂知識的基礎上,向縱向延伸,拓展學生的學習知識。整個教學環節動靜相結合,線上線下相混合的教學方法,消除了區域差異帶來的計算機水平不同的問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如圖1。
2.2 教學內容與大數據技術的深度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未來的社會是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對網絡技術具有一定的掌控力的混合型人才。教師應根據市場需求來培養人才,學生除了學習基礎知識外,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提高,來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進而提高學生走入社會就業時的競爭力[3]。
信息技術課程是全校開設的基礎課,該課程的學習,為今后的繼續深造,為創新創業大賽,為計算機考級打開思路。專業不同,所學的側重點就不同。比如物流系,他們畢業主要從事商務貿易,辦公文秘,辦公軟件實踐操作尤為重要。在講解辦公軟件時,理論略講,先給學生有針對性地演示,剩余時間讓學生實踐操作,掌握軟件的應用。達到講3分練7分,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來推進課堂案例教學。在選擇案例時,要緊跟當今時代發展,比如,在講解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與設計時,可結合制作“喜迎黨的二十大”報告為題,來進行制作演示文稿,使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信息素養。
大數據信息技術時代,想快速度地融入社會,還要具有信息技術相關的理論知識。在講解中,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融入教學中,比如在講解物聯網時,讓學生聯系實際,身邊存在哪些物聯網的現象,不必高深講解,讓學生把物聯網知識與身邊的現象相聯系,使課堂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讓學生了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4],新一代信息技術存在的意義,在學生心中埋下信息技術的種子。為以后更深,更好地鉆研信息技術相關知識打下基礎。
2.3 改進教學措施,提高自身業務
認真制定課程標準,并對標準進行細分,深入研究,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來改進自己的教學課堂。如講到計算機硬件時,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硬件,這些硬件的作用是什么,并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硬件的理解。從而也擴大學生的知識層面。在講到計算機機箱時,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法,通過播放視頻,引導學生對機箱的結構有個清晰的認識,并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機箱中重要的部分有哪些,鍛煉了學生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教師在改進教學方法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的業務和培訓。大數據的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MOOC幕課、書籍、網絡等都可以提升自身素養,增長自己的業務知識,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通過聽課,課程團隊集體備課,教師之間互相交流來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業務經驗。在學習中不斷成長,構建更加生動的教學課堂,用自身高素質培養學生高素質。
2.4 改進考核方法,多樣化進行測評
在大數據背景下,為了解決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本身基本特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考核,取消單一的理論作業考核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給出最優的最終考核結果,來促進學生全方位、多元化發展。
開卷考試:在云平臺上開放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方面的考試材料,便于學生課下進行有目的的自主復習,主要考查學生對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訓練學生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創業實踐的能力。通過云平臺發布考試試題,隨機生成十套試題。這樣學生進行考試的時候,隨機抽取一套,保證每個學生的考題都不一樣,體現了公平公正。
實踐操作考核:信息技術課實踐操作,考核學生對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掌握情況,并能夠應用這些知識進行常規的操作。期末考核時,就文字處理軟件和電子表格軟件為每個學生設置一個操作項目。文字處理軟件要求學生熟悉文字處理軟件的基本操作,如表格制作、段落設置、文字排版、圖文混排等。電子表格軟件要求學生掌握電子表格軟件的基本操作和公式運用,如自動求和、函數應用、圖表制作、數據清單管理等。對于每一項考核,學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些任務是根據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設置的。學生現場操作,監考老師現場監考,整個過程公開透明,就能有目的地了解學生這學期學習情況。
云課堂成績:云課堂如“學習通”是一種在線的教育網絡平臺,是課內教學的延伸,豐富拓展學生的第二課堂。學生可以不分時間地點隨時都可以在網上學習。為學生提供了更加靈活,高效的學習方式。老師學期初搭建好課程資源,上課發起簽到,考核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后及時發布作業,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平臺,查看學生的作業情況,錯題的分布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講解。通過云平臺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提醒,督促學生的完成進度。學期結束,云平臺就會為每一個學生給出一個最終檢測成績。
期末考核是檢驗學生一學期成果的有效手段,通過考試,檢驗自己的薄弱點,查缺補漏。最終期末考核認定由開卷考試(20%) +實踐操作考核(50%) +云課堂成績(30%) 構成如圖2。這樣就能讓層次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程度的認可,能積極地投入學習中來,不斷增長技能,全面發展,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
3 結束語
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腳步不會停歇,作為擔任信息技術這門課的老師只能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變革教學方式。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與時俱進,通過不斷探索、創新教學內容及方式,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改革[5],從而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從而使學生適應未來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大數據的發展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提供了便利和無限資源,但是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海量的數據中進行分析,同時制定合理的、科學的、具有前瞻性的教學模式并將其運用到實踐教學當中,仍然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田嘯.大數據環境下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
術,2019,15(14):246-247.
[2] 馬銘苑.大數據環境下開放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構建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16.
[3] 段雪茹.大數據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整合分析及提升策略
[D].沈陽:遼寧大學,2017.
[4] 張云芝.大數據概念與管理的演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
2019.
[5] 鐘開宇.基于大數據處理的新型管理模式研究[D].武漢:湖
北工業大學,2015.
【通聯編輯: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