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18日,百名校長論壇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山東會客廳舉行。現場還設置了主題為“閱讀與創意思維”的圓桌論壇,由青島科技大學中文系文會學者特聘教授劉耀輝擔任主持,參加圓桌論壇的嘉賓有: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原校長翟小寧、青島海信學校副校長王永祥、青島棗山小學校長劉巖林、青島出版社兒童文學中心總編輯梁唯,以及兩位家長代表王娟、劉源。
嘉賓們圍繞“閱讀如何激發創造力和培養創新思維”等話題進行了交流與碰撞,給現場聽眾奉獻了一場閱讀與教育的有益探討。
劉耀輝:請翟校長談談,如何理解閱讀與創新思維能力的關系?
翟小寧:閱讀是創造的重要前提,如果沒有閱讀,我們不可能站在前人肩膀上進行創造。閱讀,讀什么?一定要讀經典,要文理兼讀。每個孩子的個性稟賦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語言邏輯好,有的孩子數理邏輯好,有的孩子運動能力強,我們要承認這些差異性,要發現孩子的潛質,這個潛質是在尊重孩子的過程中發現的。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和稟賦,因為創造力不僅僅是科技的創造力,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體現創造力。
發現孩子的稟賦和特長后,怎樣鼓勵他?要給他找一些書來看,同時要讓他參觀博物館、科技館,甚至到一些大學或者科學院的實驗室去做實驗,不一定做出什么成果,但可以讓他體驗,這個過程很重要。讀書的范圍應該廣泛來理解,讀紙質的書是一種讀,讀影視作品也是一種讀,到科技館去也是一種讀,在生活中感悟也是一種讀。總的來說,這種“讀”應該是自由的、自主的、自在的,不要加任何條條框框,只有自由地讀書才能培養自由的創造力。
培養創造力,還一定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要迷信權威,不要迷信寫在書上的東西,這些東西是可以改變的。要讓孩子有一種敢于想象、敢于創造的精神,也就是說,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不要把書讀死了,要把書讀活。怎么讀活呢?要引導孩子有獨立思考的精神,有自主研究的精神,有批判思維,這樣才能造就有創造力的孩子。
劉耀輝:謝謝翟校長,您后半部分的闡述,讓我想起了清華大學國學院的著名導師陳寅恪先生在為王國維先生寫的紀念碑上所說的那10個字,也就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我們培養孩子讀書的過程中,要時時牢記這10個字。
下面想向王校長提問,海信學校在以閱讀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
王永祥:說到閱讀,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語文的核心素養是什么?只有明白了這個,才能明確培養人才的目標。語文的核心素養體現在四個方面:文化自信、語言應用、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明確了這四點,在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想象拓展的能力。從思維的角度,有直觀性思維、形象性思維、辯證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其中,質疑懷疑的能力是非常關鍵的。文學沒有定法,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不能用固定的模式給學生確定的文學形象。
文學具有趣味性和開放性。每個人對于文學的趣味不一樣,不能加以限制。而開放性,就是要給學生一種聯想、想象的能力,老師要學會放手,不能以師者之尊限制學生的想象力。青少年兒童是最具有豐富想象的群體,我們就通過教師引讀和學生彼此間的交流,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教育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劉耀輝:王校長,我非常認同您的提法,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
下面我要向劉校長提問,劉校長一直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校長,因為她始終在身體力行地推動書香校園的建設,而且取得了亮眼的成績。我想問劉校長的是,棗山小學已經建成了名牌書香校園,下一步將通過哪些舉措把這個牌子擦得更亮?
劉巖林:翟校長、王校長和我分別來自高中、初中和小學,我們三位語文人,都在通過語文閱讀來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剛才聆聽了翟校長對于培養孩子創造力的闡述,我受到很大的啟發。如果談到怎么樣在打造書香校園上做更多工作的話,我覺得應該把閱讀和創造力非常好地結合起來,為社會、為家庭培養更多創造性人才。
劉耀輝:接下來要向梁總編輯提問,您是一位有著三十多年從業經驗的資深出版人,在您眼里,優質的青少年讀物有哪些特點?
梁唯:優秀的教育和優秀的青少年讀物,所承載的功能是一樣的,簡單說有這樣幾點:一是導向正確,能給孩子正向的人生激勵、精神激勵;二是能讓孩子長見識,讓孩子對陌生世界產生思考和探索欲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三是知識準確、嚴謹;四是形式上更新穎,被更多孩子接受。
青島出版社前些年做了一套圖書名叫《寫給青少年的黨史》,我們設計這個選題,是因為孩子有需要、社會有需要。黨史是一門非常嚴肅的學科,涉及很多人物、事件,在編輯過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們做得非常辛苦,但是這本書收獲了很好的反響,獲得了6項國家級大獎,發行量超過200萬冊。
另外青島出版社的“少年讀”系列圖書也比較成功,“少年讀”系列以當代的視角以及孩子能夠接受的語言,對經典進行重構。這個系列當中最成功的是《少年讀史記》,這套書曾榮獲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前幾天又入選了當當網成立24周年所評選出的“24年24書”超級暢銷書單。這套書之后,青島出版社又出了《少年讀三國》《少年讀水滸》《少年讀西游記》《少年讀論語》等。
劉耀輝:優秀的出版人,往往具備敏銳捕捉市場的能力,祝愿梁總編輯帶領團隊,為教育界、為孩子們奉獻更多好的精神食糧,謝謝。
下面向兩位家長代表王娟女士和劉源先生提問,作為青島的家長,您在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方面,做過哪些嘗試?
王娟:我家有一面書墻,但孩子小時候并不喜歡讀書。孩子今年七歲,跟書的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在讀書的時候孩子會過來拿掉我的書讓我陪伴玩耍。第二個階段,孩子會好奇我在讀什么書,我會盡量選擇帶圖片的書,比如中國藝術史、世界藝術史之類的,他過來一起看的時候會問我很多問題,由此就逐漸對一些國內國外的書法家和畫家有了最初的認識,這個過程是潛移默化的。第三個階段,孩子會在書架上找一本書讓我讀來聽。我最近和他一起讀的書是《萬物的哲學》,講生命的起源,共讀中帶著他一起思考,看著他的思考力一點點上升,整個過程中我也很受益。
我心中有一句話:其實我們不能講去教育孩子,而是去養育和觀養孩子,指的是觀察孩子、真正看見孩子。把自己作為孩子的腳手架,幫他長成自己最好的樣子。這個時候我又想到最近看的另一本書,是金惟純先生寫的《人生只有一件事》,這本書告訴讀者要把自己活好。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兩件事,第一是孩子喜歡跟你在一起,第二是孩子希望成為你,所以養育的本身是一定做最好的自己,讓孩子在這樣的氛圍內成長,我想這是閱讀帶給我和我的家庭以及我養育孩子的思考。
劉源:作為家長,怎么帶領孩子閱讀?我有三個層面粗淺的認識。
第一是蹲下來。我常常跟我的愛人交流,怎么用孩子的視角去看世界?怎么用孩子的視角去閱讀?因為我們都已經是成年人了,已經很久不用孩子的高度、不用孩子的視角來觀察世界、體味人生了。我們看到大海、高山、鮮花、草坪是什么感覺?孩子們又是什么感覺?這是不一樣的。所以不管是在公園里游玩還是在讀書的時候,我都會蹲下來,感受孩子的感覺。讀書的時候我注意到孩子并不喜歡坐在書桌上讀,經常是趴在地上讀書,我也會與孩子一起趴在地上讀。
第二是不掃興,不掃孩子讀書的興,不掃孩子干一切事情的興,十足的鼓勵,靜靜的引導。
第三是好玩,孩子的天性是玩,我們常規意義上的玩玩具是玩、看電視是玩,那么讀書是不是玩?欣賞大自然的景色是不是玩?看一幅美術作品是不是玩?聽音樂是不是玩?都叫玩,所以說要好玩。孔子說自己讀《易經》的時候有個感受,叫作“玩索而有得”,也就是說,讀書的最大樂趣,包括人生的最大樂趣,最終就是一個字“玩”,在玩中學到東西,在玩中體驗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