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年初,廣東省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擂起奮進催征的金鼓。作為技師學院,抓住高質量發展主題主線,融入高質量發展大局大勢,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任務中謀劃技工教育和辦學工作,是題中之義、應有之舉,是技工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掌握歷史主動權、創造新的輝煌的重大契機。問題在于技師學院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其動力、途徑、任務、方式分別是什么呢?圍繞這一問題,廣東省粵東技師學院今年以來作了深入的理論思考和積極的實踐探索,提出并構建特色引領下的辦學高質量發展模式。
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遵循在于新發展理念,衡量標準在于“好不好”。具體到技師學院,就是辦學是否符合人民對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和要求,是否科學運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行指導,是否統籌好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三條標準應該全面對標辦學質量、辦學效益、辦學品牌、辦學模式、管理模式、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師資隊伍、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學校文化等方面的內部要素上。
技師學院是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學校,既區別于高中教育,也區別于其他職業教育,其接收的學生文化基礎較弱、教育的技能特征鮮明、培養方向為產業一線技能人才的特點尤為突出。在技師學院中,要捕捉其內部因素作為主要動力和資源,就必須明確學校的特色是什么。故而“特色”二字躍然而起,成為該種類型教育的鮮明標識。只有找準特色、抓住特色、用好特色,辦學高質量發展才有了鮮明的底色和持續的動力。
綜上,特色引領下的辦學高質量發展模式就是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技工教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精準鎖定人民群眾對技工院校的期盼,遵循新發展理念,面向培養對象,以特色發展為引擎和驅動,在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專業建設、育人平臺、師資隊伍、校園文化等方面深耕細作,辦出特色。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技能人才作支撐,而高質量的技能人才需要高質量的技工教育。換句話說,我們要在仰觀大局、瞻望未來、立足當下中迅速把握、科學把握、精準把握技工教育發展的時與勢,乘風破浪,扶搖直上。
(一)國家層面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和職業教育工作,從政治、法規等方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定位、定義范疇,提升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層次,優化了職業教育的構成體系,為我國推動技能型社會建設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22年10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要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5%的目標任務,并就此提出了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完善技能導向的使用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勵機制等一系列舉措。由此可知,當下技能人才的需求巨大。
(二)省級層面
“制造業當家”帶來了技能人才的強勁需求。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在推動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發展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舉措,取得了積極成效。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強調,要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等重要部署,緊緊抓住重大戰略機遇,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目前廣東省技能人才總量1804萬人,技工院校在校生63.4萬人,人數在全國占比達1/7,雖然每年培養出約80萬名技能人才,但對于廣東省每年大約120萬的技能人才需求,仍有不小的缺口。經相關數據預測,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接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巨大的人才缺口為技能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廣闊天地。技工教育的利好政策要為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支撐。廣東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進一步對廣東省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大部署,高質量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技能人才作支撐,這一系列政策為制造業與技工教育的協同發展,為廣東省創造新的輝煌提供高質量的技能人才奠定了政策基礎。
(三)地區層面
汕頭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要深化實施“1146”工程,堅定不移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著力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汕頭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到,要加快汕頭市制造業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集聚發展轉向集群發展、從單一產業發展轉向融合協同發展。潮州市政府提出,要堅持“工業立市、實業強市”理念不動搖,并制定實施了《潮州市產業發展布局“十四五”規劃》、“1+9”戰略性產業集群文件、重點企業服務工作方案等配套政策文件。揭陽市、梅州市主推產業供給結構升級改造,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不難看出,粵東地區各地市均對產業發展作出了積極部署,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成了現下粵東地區發展的重點工作和重要趨勢。
國家、社會乃至各行各業的高質量發展,尤其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都離不開大量的技能人才。我們要將技工教育的發展融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大局,堅決把國家方針政策、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落到實處,努力結合好粵東地區尤其是潮汕地區產業發展需要抓出特色,在時與勢皆俱的時間節點上,搶抓技工教育發展的新機遇,堅持建設技工教育高質量示范校的目標,堅持“三個打開”的發展思路,落實好學院“十四五”發展規劃,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技工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鮮明的實踐導向,形成了與其他教育類型不同的鮮明辦學特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獨特的問題。
培養對象方面,雖然部分技師學院學生缺乏學習文化理論知識的動力,文化素養不高,但他們同樣有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他們思維活躍、動手能力較強,對學習技能有著濃厚興趣,不少學生的身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特長和優點,普遍具有敬業、專注、精益、創新的工匠精神,具備成為大國工匠的潛在特質。
培養依托方面,技工教育的指向性非常明確,就是為產業經濟服務,專注于技能人才培養,因此技師學院的專業設置更加聚焦實用性,會根據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來設置和調整專業,開設的課程內容更加實踐化,注重教授實際操作技能和現代化生產流程,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這要求技師學院緊盯行業發展趨勢,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做到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培養力量方面,技工教育突出的實踐性導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技師學院的師資水平與高校存在較大差距,與實踐性對應的“一體化教師”數量較少,水平參差不齊,培養力度不夠,培訓渠道不通暢,其教學效果難以得到提高。
要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打造具有技師學院特色和駐地文化特點的校園,建好適合技能人才成長的文化家園,構筑“全員全程全方位”學生德育教育模式,力求在特色辦學上下功夫,在上水平、上臺階上做工作。
(一)把好特色黨建之舵
堅持用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推進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設,高質量構建黨建引領下的辦學治校模式,深入實施“堡壘工程”“頭雁工程”“黨員先鋒工程”,嚴格落實黨的組織生活制度,認真落實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談心談話等制度,抓好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工作,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黨建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培育工程,設立“黨員先鋒崗”,組建“黨員沖鋒隊”,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積極探索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的措施和方法,深化黨建工作品牌建設,推進黨建和業務雙優同創,增強辦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組織力、向心力、凝聚力。
(二)布好特色專業之局
面向市場需求、對接產業結構,以現代化產業體系和鄉村振興為導向,以先進制造業和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產業為重點,以學院建設為契機,面向市場需求,對接產業結構,開發專業、優化專業、做強專業,推動專業真正建在產業上。要持續打造潮菜烹飪、茶藝、食品檢驗、玩具設計等特色專業,并在此基礎上打造特色專業群,如以潮菜烹飪專業為龍頭的潮菜烹飪品牌專業群、以食品檢驗專業為龍頭的檢驗檢測專業群、以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專業為龍頭的智能制造專業群、以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為龍頭的健康產業專業群、以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專業群等。要依托專業群,將學院各個校區打造成各有特色、各有側重的校區,把北山灣校區建設成致力于落實廣東“三項工程”、服務汕頭“三新兩特一大”產業布局的綜合性主校區,把金新校區建設成服務于印染紡織服裝產業的專業性校區,把梅州校區建設成服務于客家地區產業的“小而精、小而優、小而特”的校區,把饒平校區建設成服務于對接鄉村振興的校區。
(三)開好特色思政之課
要發揮思政課鑄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堅持不懈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師生頭腦。要強化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優化思政課教師隊伍,強化思政課程集體備課機制,組織思政課程專題研討,統籌推進課程“一體化”思政建設。要構建黨員干部育人模式,建立健全黨委委員聯系“一處一系”、支部書記聯系支部群眾、黨員聯系班級的“三聯系”工作機制,堅持采用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模式,推進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形成教育合力。要持續強化思政課教師聯系專業機制,持續強化“開學第一課”創新模式探索,持續強化思政大講堂、非遺大講壇、思政微課堂、廉潔教育講堂等陣地建設,加快探索與技能人才成長相匹配的思政課教育新模式和新路子,將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和專業課程中,將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扎實推進實學實干。
(四)鋪好特色培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