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迪
摘 要:著眼近代歷史對“教育、科技、人才”的認知躍進與革新實策,通過“中國式近代化探索”主題教學單元教學設計,把握近代中國在“向西方學習”的探索中逐漸完成了自我檢視與迭代,明確了走“中國式近代化”發展道路,重塑了民族自信,以穿越時空的歷史回應,實現了與黨的二十大報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的有機關聯,彰顯“歷史自覺”與“歷史主動”。
關鍵詞:二十大;主題教學;高校思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歷史自覺
課 題:本文系“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第二批結構化人才項目校級優秀青年骨干培育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馬克思認為,人的根本屬性是社會性,而教育正是引導人融入社會、鍛造人的社會屬性、以個體推動整體最終實現人類文明演進的關鍵?!皫熣?,傳道受業解惑也?!薄皞鞯馈奔磦魇谒季S方法和道義規律;“受業”即教授知識要點和技術操作;“解惑”即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有所“惑”才有所得,基于“惑”的回環往復便是螺旋式上升的學習過程,而“道”的學習是優于且重于“業”的掌握的。教育的主基調是“道”而非“術”,根本是“育人”而非“制器”。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單獨成章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一體化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敝袊浆F代化教育的內核是秉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具備愛國情懷、責任擔當、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回應時代之問與歷史之問。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程,以時空為縱橫,探索人類社會發展沿革的客觀規律,培養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并通過歷史與現實的有機聯系,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與家國情懷,增強政治認同與民族自信,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但實際教學中卻存在學生內動力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教材結構敘事宏大、文本宏闊,難以在有限的學時中呈現全景,很多內容無法進行深入學習,難以觸及根本,長此以往,學生容易產生不求甚解、走馬觀花的學習態度,難以真正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二是教材內容與學生在中學時期的歷史課程存在多處重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歷史素養差距較大。在學習難度上如果不根據學情實施分層分級任務項目驅動,學生極易產生倦怠或畏難情緒,這些都將弱化學習效果。三是教師如果全然依照教材主線邏輯授課、直接給出歷史結論,學生沒有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其學習探究的興趣與熱情容易被消磨,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無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更不能體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基于此,筆者認為主題式教學有利于聚焦核心知識與關鍵問題,通過同課異構,創新重組,幫助學生構建更為完整的知識框架,把握知識要點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新思維,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成長需求,緊扣教材的重難點、國家的社會熱點焦點、學生的關注點與困惑點。同時,要彰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定位,既凸顯課程的歷史屬性,也要滲透課程的思政育人屬性。
筆者通過對碎片化知識的重構和歷史時空的橫向聯結與縱向比照,幫助學生理解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之路以及圍繞“教育、科技、人才”的改革設想和實施方案,體會優先發展教育、注重科技創新、著力培育人才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學生通過對主題教學單元的學習,擴展學習的廣度與深度,理解近代化并非單純套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法治體系、商業模式、經濟結構、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而是要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追求真理、發展民主、爭取獨立的道路。
根據學科特點,結合首都紅色資源,基于時空特征辯證觀察分析歷史的進程與演化,思考中國在近代化探索過程中對于西方文明的接受態度和認知程度。淺表是“學習西方器械—學習西方制度—學習西方思想”的進深;深層是逐漸摸索,將西學融入中國國情轉化為中國式道路的進步。指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思考國人在探索中逐漸擺脫西方話語體系與結構框定,實現“中國式近代化”的本位思考,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加深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觀念,培養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
(一)革新教育體制,重構民族認知
洋務運動,除教材中提出的引進西方武器裝備、創設近代企業外,更為重要的舉措在于瞄準了國家未來力量的培養,從教育入手,創辦新式學堂,如培養翻譯人才的京師同文館,培養電報、鐵路、礦務、西醫等專技人才的福州電報學堂,培養新式海軍人才的福建船政學堂等,開啟了近代中國職業教育的先河。“實業救國”“實業報國”的思想曾影響一批青年人。在戊戌變法中,梁啟超高呼:“變化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笨v觀文教變革舉措,廢八股,倡西學,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省書院改為高等學堂。在各地設立中、小學堂,設譯書局,延續留學,獎勵新著,獎勵創辦報刊,準許自由組織學會等,推進了思想啟蒙,開闊了民族視野,傳播了民主觀念。
(二)抵制文化入侵,重塑民族自信
西方列強在對中國實施軍事侵略、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的同時,也加緊了對中國文化的入侵,突出表現為借助宣傳宗教與西學的名義制造侵略輿論,鼓吹西方文明的進步性,宣揚殖民主義奴化思想。在此情勢下,如何正確辨別并科學運用西學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戊戌變法到新文化運動,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廣大民眾仍處于封建思想的束縛中,沒有真正覺醒,于是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倡導個性解放與思想獨立,引入各種新思想與革世良方。在對于各項社會轉型實施方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人們開始體會到要真正找到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必須“對癥下藥”,任何一種思想和方案直接代入都是無效的,且逐漸改變了絕對觀點,在宣傳西方文明的同時有所鑒別與取舍。
(三)開辟中國道路,重揚民族精神
以“五四運動”為界,中國近代史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呈現出向西方學習“器械—制度—思想”的特征,卻也在西化中不斷反思國史國情;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啟了全面推進“中國式近代化”的進程,尤其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因此,我們要走出適合自己的道路,實現民族的自立自強,建構民族自信。“述往事,思來者”,中華兒女在救亡圖存、民族振興的道路上艱難前行,在大膽嘗試、不斷反思、修正完善的過程中勇毅前行。身處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青年學子,又將以何等姿態去迎接時代新的考驗,我們又當如何理解和把握新的時代命題和前途命運,通過一系列問題將學生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進行升華,真正實現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進頭腦、進內心,引導學生投身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偉大歷史任務中,書寫時代新人的絢爛華章。
近代中國在出路探索中雖然看似以“向西方學習”為線索貫穿始終,但內核卻是自我革命與本位重建。不管是廢除八股的考試制度、建立新式學堂,還是打破西方技術壟斷、推進民族工業建設,抑或是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我們一直在探索真正的覺醒和振興之道,反思己身,找準定位,明確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提出,要從我國改革發展實踐中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們在百年摸索中開啟了獨立探索中國式發展方案的新階段,“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別的現代化,既不能走過去的老路,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套路,更不能套用西方話語體系,被牽著鼻子走,要走出適合自己的路,要堅持本位文化情懷,堅持思想自信與文化自信。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p>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課程為平臺,引導學生深刻領會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突出作用,培養“歷史自覺”與“歷史自信”,從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與人生觀。“中國式近代化探索”的主題式教學設計以穿越時空的歷史回應,實現了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建設的探索。
[1]段從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關系的科學認識及正確處理[J].學術探索,2022(10).
[2]王令金.中國式近代化的啟蒙與淺嘗:關于洋務運動歷史地位的評說[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
[3]楊學功.從“現代化在中國”到“中國式現代化”:重思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現代化道路[J].中國文化研究,2021(3).
[4]戴向蕓.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探討: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13).
[5]張雯迪.中高職一體化歷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空中美語,2022(2).
(作者單位: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