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瑤
幼兒園中的生態自然課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戶外本土特色課程是幼兒園中必不可少的。在開展自然生態教育活動時,教師需要厘清概念,明確內容,確立實踐路徑。下面,筆者結合班級活動實例,談談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的方法。
一、開展樹葉拓印活動,開拓幼兒的思維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思想,他曾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可見,在開展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以生活為中心,讓幼兒參與實踐,在做中學,切實培養實踐能力。
例如,在某次戶外自主游戲中,筆者對幼兒說:“老師跟小朋友們一樣,非常喜歡秋天的葉子,會把它們收集起來拼成美麗有趣的圖畫。不過,葉子不僅可以拼成美麗的葉子畫,還可以用來拓印,創作出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接著,筆者帶領幼兒觀察了各種葉子的形狀及紋路。在觀察銀杏葉時,淘淘說:“銀杏葉像一把扇子,我家門前就有銀杏樹。秋天時,銀杏葉的顏色很漂亮。”筆者表揚了淘淘,并拿來了拓印畫。當看到拓印畫時,幼兒馬上想到它是用樹葉印上去的。筆者問道:“怎樣才能把樹葉印上去呢?”幼兒紛紛開始思考并討論。過了一會兒,筆者拿出純白色的拓印布和榔頭并告訴幼兒,一定要用新鮮的、帶有晨露的葉子,并不停地敲打,這樣才能創作出美麗的拓印畫。幼兒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迫不及待想要創作。在創作完成后,幼兒紛紛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瑩瑩說:“老師你看,這邊的兩片樹葉像兩個人在跳舞。”樂樂說:“我把樹葉鋪成了一條河,旁邊印上了樹,還有一只鴨子在河里游呢!”
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應鼓勵幼兒根據生活經驗,利用大自然的饋贈發揮想象力大膽創作,以提高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并讓幼兒獲得良好的活動體驗。
二、開展布料扎染活動,促使幼兒積極參與
扎染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拘一格,扎染對于幼兒而言是神秘而多彩的,幼兒可以選擇多種扎染工具和材料。幼兒可以運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扎染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教師要創造機會和條件,提供豐富的材料和工具,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作。
例如,在某次扎染活動中,幼兒在戶外一邊準備材料一邊討論。琳琳說:“需要一塊布,還需要染料。”浩浩說:“還需要橡皮筋,因為要把布扎起來。”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幼兒發現,用橡皮筋將布扎出不同形狀,就能做出紋路不一樣的扎染布。幼兒通過動手探究,發現了扎染的秘密,他們非常高興,將扎染出的布掛在了梯子上,用來美化戶外環境。
在上述活動中,筆者引導幼兒學習、操作、探索,讓他們簡單了解了中國民間傳統工藝——扎染,并引導幼兒嘗試自主動手扎染。在前期的材料準備環節,筆者引導幼兒總結了扎染的材料,了解了扎染的流程。在初次扎染的過程中,幼兒被奇妙變化的扎染圖案深深吸引,產生了動手操作的欲望,在捆綁、夾扎過程中鍛煉了手眼協調能力,形成了認真專注、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等優良的學習品質。
三、利用泥土資源,引導幼兒獨立創作
筆者所在幼兒園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生成了具有鄉土氣息的戶外課程——“泥土畫”。起初,幼兒根據生活經驗,想將水與土混合在一起制作立體泥巴畫。在經過幾次嘗試后,幼兒發現,泥土不僅可以用于制作立體泥巴畫,還可以用來繪畫。淘淘說:“怎樣才能把泥土粘在紙上呢?”瑩瑩說:“我覺得可以放點水粘上去,要不我們試一試?”于是,兩名幼兒決定一起試一試,但水放得有點多,導致紙濕了,泥土沒有粘上去,他們有點垂頭喪氣。這時,樂樂想到一個好方法:“我覺得可以用膠棒把泥土粘上去。”聽了樂樂的話,他們拿來了膠棒、雙面膠,在嘗試后發現膠棒和雙面膠都可以把干燥的泥土粘在紙上。幼兒都高興極了,于是開始大膽地創作。有的幼兒畫了好玩的游樂場,有的幼兒畫了園內的小農莊,還有的幼兒畫了公園。在活動過程中,幼兒盡情地釋放自己的天性,創造性地使用泥土創作,不斷發現美、鑒賞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獲得了愉悅的活動體驗。
四、利用農作物擺造型,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選擇豐富多樣的游戲,并適當調整游戲形式或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幼兒的游戲體驗,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幼兒體驗生態環境的魅力。如在初秋時節,教師可以準備合適的農作物,引導幼兒開展拼搭游戲,以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在幫助幼兒了解秋季的水果和蔬菜的同時,提高幼兒對本土自然資源的認知。
例如,在某次戶外自主游戲中,千千將圓形南瓜當作娃娃的頭,將長條狀南瓜當作娃娃的身體,將蘆葦當作娃娃的頭發。芳芳將樹枝當作娃娃的手和腳,楠楠在“娃娃”的臉上畫了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千千還拿來了粉色的布,并說:“天氣變冷了,我們給娃娃穿上衣服吧。”大家都同意了千千的想法,他們一起將粉色的布粘在“娃娃”的身體上。在上述游戲中,幼兒進行天馬行空的創作,一起制作了一個可愛的“娃娃”。之后,幼兒將“娃娃”小心翼翼地放在帳篷旁邊,大家一起給“娃娃”講秋天的故事。
游戲不僅能帶給幼兒快樂、經驗,還能提高幼兒的認知。游戲是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師應帶領幼兒回歸自然,開展豐富多樣的戶外自主游戲,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經以種田為例解釋過,要想學好怎么種田,就應該在田里實踐,在田里教,在田里做,這樣才能真正地達到教學做合一,更高層次地完成教學任務。在上述游戲中,幼兒開心地一起動手創作并分享,提高了自身的動手、思考、創造能力。
五、制作樹枝相框,增強幼兒的創新意識
樹枝、樹葉、石頭、泥巴,這些在成人眼中常見且不起眼的物品,在幼兒眼中卻是寶貝一樣的存在。這些自然材料能生成許多有意思的活動,讓幼兒學到很多知識。如在某次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用樹枝在地上擺出相框的形狀,將自己的繪畫作品放入其中,并充分發揮想象力,利用各類自然材料裝飾自己的畫。
幼兒的知識來源于探索,但探索并不局限于書本,他們喜歡用手觸摸、用眼觀察,在有準備的環境中暢游。在上述游戲中,幼兒用獨特的材料、不一樣的方式制作了獨一無二的樹枝相框。可見,看似不起眼的自然元素,只需一點巧妙構思,再加上親手創造,就可以變成獨具魅力的藝術作品,煥發全新的活力。在制作好樹枝相框后,幼兒紛紛分享自己的創意。小五說:“老師,你看,我做了黃色的小花。”露露舉起自己的小花,并說:“老師,和和不會做,我幫他做了一朵五顏六色的小花。”樂樂大聲說:“老師,我給我的相框裝飾了花邊,你看漂不漂亮?”后續,筆者依次查看了每名幼兒的作品,認為這些作品都富有創意。例如,瑩瑩將黃色的小菊花當作太陽,然后掰碎菊花瓣當作太陽散發的光芒,用葉莖搭建了小房子,畫面既溫馨又有創意;小喬撿了一些麥穗和松果,擺出了農田的樣子,表示農民伯伯正在收麥子;彤彤做了好幾朵小花,還給小花做了枝干,粘貼了葉子。
在上述活動中,幼兒的表現都很棒,他們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加強了與自然的聯系。幼兒撿拾天然的素材,創作了充滿野趣的藝術作品,展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獲得了良好的活動體驗。
六、利用石頭作畫,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
石頭是隨處可見的自然材料,千奇百怪、大大小小的石頭到了幼兒的手里就成了寶貝,每次開展戶外自主游戲時總能看到幼兒蹲在地上觀察石頭,有的幼兒還會悄悄把石頭塞進口袋,在課余時間與同伴分享。在發現幼兒對石頭感興趣后,筆者組織開展了“‘石在有趣”戶外自主游戲,鼓勵幼兒根據石塊的形狀大膽想象,用各色顏料裝飾石頭,以讓幼兒體驗到接觸大自然、自由創作的樂趣,增強他們在不同材質的材料上繪畫的能力。
在游戲中,幼兒紛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彩筆繪制各類圖案裝飾石頭。有的幼兒在石頭上畫了小汽車,有的幼兒將石頭做成了一朵漂亮的小花,有的幼兒在石頭上畫了各種水果,還有的幼兒在石頭上畫了漂亮的笑臉。在創作后的分享環節,小喬舉著自己的石頭說:“老師你看,我把石頭變成了草莓,很甜哦。”瑩瑩說:“我把石頭涂成了紅色,又畫了幾個黑點,把它變成了一塊西瓜。”筆者回應道:“小朋友們除了在石頭上畫水果,還畫了其他的內容嗎?”其他幼兒高高舉著自己的石頭,紛紛說:“老師,我畫了雞蛋。”“我畫了小女孩的臉。”“我畫了毛毛蟲。”……幼兒是天生的藝術家,每名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視角,一石一花、一草一木,在他們眼中都能成為有趣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采取幼兒愿意接受的方式開展戶外自主游戲。同時,游戲的形式和內容不能一成不變,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興趣適當調整,讓幼兒獲得良好的游戲體驗,在愉悅的氛圍中探索自然之美,以更好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結語
在開展自然生態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幼兒為主體,利用自然資源設計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幫助幼兒實現身心健康發展。教師還要積極學習專業知識,采取更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教學方式,組織開展戶外開放型游戲,讓幼兒實現多方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景巷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