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珍 李燦穎 劉婷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社會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轉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逐漸加大,大量農村勞動力到城市務工,從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民工潮”現象,這導致了大量留守兒童的出現。農村留守兒童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群體,也是我國較為突出的一個社會問題。由于與父母長期分離,農村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孤獨感、情感缺失等問題。積極心理學主張培養人的積極心理品質,旨在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生活的挑戰。本文探討了培育農村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策略,以期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問題的提出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強調,中小學校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關心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心理干預?!?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019.24萬人。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政策,印發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等文件。但是,當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標準,各試點地區的心理服務側重于心理問題的干預,在這種狀況下農村留守兒童會因污名化問題而回避心理服務。
積極心理品質是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其包含六個方面的內容,即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慈與愛、正義、修養與節制、心靈的超越。塞利格曼認為,積極心理學旨在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高個人素質和生活品質。積極心理學關注的是日常的激勵和友愛,它要求人們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強調人的價值。
二、相關研究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相關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而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自尊心低、過度焦慮、抑郁傾向明顯等問題。同時,一些研究也發現積極因素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促進作用,如親屬和社區的支持、學校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及心理干預措施的實施等,這有助于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積極心理品質。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日趨頻繁,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陀^上講,父母外出務工對改善家庭經濟狀況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子女的教育和成長創造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但由于長時間的親子分離,臨時監護人的關愛和監護力度欠缺,學校、社區等重要成長環境提供的資源和保護力度有限,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因為長期與父母分離,農村留守兒童無法得到良好的家庭監護,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響。中小學階段是個體心理和生理快速發展的時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自我認識不夠深刻,會遇到各種矛盾,如主觀愿望與社會規范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閉鎖性與要求交往的矛盾、自傲與自卑的矛盾等。這些矛盾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的情緒極不穩定,如果其負性情緒沒有得到及時疏導,就容易引發各種問題,如焦慮、抑郁、打架、自殺等。心理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使留守兒童更敏感和脆弱,更需要父母的引導和理解。由此可見,父母外出務工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品質的相關研究
一是從疾病模型角度探索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品質。有學者發現,當前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具體表現為心理上的孤獨、憤怒、害怕和焦慮等,行為上的冷漠、退縮、學習興趣不足等。這些心理問題與行為問題受早期生活環境、父母及照料者的教養方式、與父母溝通頻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可以通過家庭、學校、社會支持等多種途徑得到改善。
二是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探討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品質。筆者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創造力、領導才能、避免極端和信仰等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存在顯著差異,在勤奮助人、誠實真摯等方面顯著優于非留守兒童。此外,社會支持、親子互動頻率、認知刺激等會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積極品質。有研究者認為,可以通過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給予有效的行政服務、營造積極的家庭氛圍和開展正確的心理教育等方式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積極品質。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不難發現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在行為適應中存在不可忽視的積極因素,如樂觀、抗挫力、希望、自我效能感等。以塞利格曼為代表的積極心理學家主張把對人研究的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上,認為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心態對待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因此,將積極心理學中關于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理論用于對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品質的培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三、培育農村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關心留守兒童,讓他們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為了培育農村留守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需要采取多元化、綜合性的措施。
(一)家庭層面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啟蒙教師,家庭環境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為了培育農村留守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首先,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多的支持和肯定,支持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其次,在外工作的父母應該加強與農村留守兒童的交流和聯系,多打電話或發視頻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多與孩子交流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并盡力幫助他們解決,滿足孩子的需要。最后,家長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注重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他們成為愛社會、愛黨、愛國家的人,培養孩子真誠、寬容、感恩等積極心理品質,為其全面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此外,由于父母不在農村留守兒童的身邊,臨時監護人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規范留守兒童的行為,教會他們與周圍人和睦相處、積極合作,鼓勵他們為他人排憂解難等,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表揚留守兒童的利他行為和親社會行為,使留守兒童獲得積極反饋,以更好地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
(二)學校和教師層面
學校是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主要場所,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尤為重要。為了培育農村留守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首先,學校要完善管理體系,確保每一名學生受到公平的教育,杜絕區別對待農村留守兒童的現象。其次,學校要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最后,教師是留守兒童接觸最多且時間最長的人,教師除了要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還要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為他們提供幫助。教師可以多開展一些社交活動,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融入集體,幫助他們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導他們積極適應、主動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社會層面
社會環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響,需要調動多方面力量助力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首先,社會個體可以多關心身邊存在的農村留守兒童,讓他們感受到善意和溫暖。其次,相關社會組織人員可以多走訪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給予他們物質上的幫助和心靈上的慰藉,為家長提供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服務,幫助農村留守兒童更好地成長與發展。最后,媒體要多傳遞正能量,多宣傳有關留守兒童的政策,并進行解讀。
此外,農村社區要注重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成立以關愛留守兒童為主的青少年關愛社區組織或協會;要充分發揮社區輿論的正向引導,創設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加強管理;要充分挖掘本土資源蘊藏的文化教育功能,特別是開發和利用當地傳統藝術等特色資源,吸引留守兒童積極參與文化活動。
(四)國家層面
首先,國家相關部門要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的教育、醫療和交通等體系,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留住更多準備外出務工的農民。其次,國家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優化農村創業環境、出臺創業優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出人員回鄉創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最后,國家相關部門要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大力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需要家庭、學校、國家及全社會共同努力。為了給留守兒童提供更有效、更精準的支持,家庭、學校、社會要堅持協同共育,相互配合,制訂常規性的留守兒童支持計劃,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積極心理品質。
(作者單位:贛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