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亮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應用意識有助于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發展實踐能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思想指南,是教學實踐的指路明燈。教師秉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優化現階段數學教學方法,能夠創設優質教學生態,促進學生的高質量學習,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基于此,文章探討了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小學數學教學優化方法,以供參考。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助力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
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是現代科學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重要的用途和價值,可以為學生解決生活問題提供方法論,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巧妙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簡化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了解數學文化,深入探索數學奧妙,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增強數學教學活動的趣味性
傳統數學教學重視知識記憶,解決習題,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應試思維,不利于維持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設計生活化的情境與游戲,能夠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拉近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三)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課程注重實踐與應用,教師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開展教學活動,將數學課堂與實際生活建立起聯系,設計多種問題,落實分類指導和層次化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有助于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實現進步目標,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體驗數學原理,通過解決生活問題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進而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四)幫助學生形成學以致用的思想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小學數學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學以致用的思想。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秉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不斷開發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將生活化素材與教學內容融合,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探究意識,發展綜合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巧選生活化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陶行知認為:“只知學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教育?!痹谛W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教材、課堂中選擇生活元素,將之融入教學活動,并巧妙選擇生活化內容,充實數學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分、秒”時,教師可以打破教材束縛,將生活中常見的鐘表視為教學元素,設計猜謎、制作鐘表、猜時間等趣味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謎語“一個好朋友,嘀嗒不停走,叫我學習和休息,是我的好幫手”,讓學生在猜謎游戲中發揮想象力,猜出答案“鐘表”,從而引出鐘表的相關知識。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對鐘表、時間的認識與理解,運用不同的生活道具制作鐘表的道具模型,在生活實踐中直觀分辨時、分、秒,建構數學體系,形成時間觀念。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作息時間,讓學生用整點等方式表示時間,親身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進一步建構關于時間的認知體系,從而為下一步深入教學做好鋪墊。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鐘表實物,拓寬學生的數學實踐途徑。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表盤中的信息,引導學生思考、實踐,使學生理解時針、分針、秒針的轉動規律,明白“1小時就是60分鐘,1分鐘就是60秒”,幫助學生鞏固時、分、秒的相關知識。
(二)設計生活化游戲,拉近理論與現實間的距離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社會即學?!笔且粭l重要的論述,這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性指導。教師利用生活化游戲,能夠拉近數學理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增強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天真爛漫的性格特點,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游戲活動,秉持“社會即學?!彼枷耄瑢嶋H生活與數學教學建立聯系,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游戲中深刻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圖形大集合”圖形辨別游戲,讓學生說出生活中的各種圖形,引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使學生在游戲中理解幾何圖形的本質,感受幾何之美。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的生活物品,呈現對應的平面結構圖,讓學生說出圖形名稱;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多感官參與游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最終促使學生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點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七巧板,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將七巧板拼成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游戲中,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指導學生在拼接活動中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幾何思維。
(三)實施分層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教學做合一”觀點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其能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科學指南。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實施分層教學策略,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使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基于此,教師可以實施分層教學,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鼓勵學生思考生活問題,提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實現學習進步的目標。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負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列舉有關溫度的問題,將生活中的四季溫度變化與教學內容建立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有關負數的知識。然后,教師可以制定分層教學目標,貫徹因材施教教學理念,落實分類指導原則。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A層、B層兩個層次,其中A層是數學基礎扎實且能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學生群體,B層是生活經驗豐富但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群體。針對A層學生,教師可以制定以下教學目標:能觀看天氣預報視頻,分析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的區別;根據天氣信息,說出溫差信息;結合當地溫度變化,提出穿衣建議。對于B層學生,教師可以制定以下教學目標:結合天氣預報信息,用正負號寫出氣溫數據;通過分析溫差,得出準確的季節信息。在分層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共同討論有關天氣變化的問題,互相分享負數的學習經驗。教師還可以展示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的應用題,考查學生對負數知識的掌握情況,要求A層學生幫助B層學生解決有關天氣變化中的數學問題,鼓勵B層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并與A層學生共同研究計算溫差的技巧。同時,教師可以落實分類指導的原則,引導學生將所學負數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技巧,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四)開展小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課改實施以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得到了廣泛應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鼓勵教師在生活場景中引導學生實踐,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诖耍處熆梢砸龑W生圍繞數學知識開展小組合作實踐活動,解決生活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形成學以致用的思想。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引入小組合作模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生活問題,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實現學習技能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折線統計圖”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圍繞平均身高、生日密集月份等生活問題,嘗試運用統計圖展示數據并分析成果,依托小組實踐活動推動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小組內個人身高,共同制作小組身高情況統計表,對照表格信息,繪制身高情況統計圖,并提出“你們小組最高的人是誰?”“如何用統計圖表現小組成員的身高變化?”等問題,引導學生在動筆制作表格和繪制統計圖前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研究出科學的制表、繪圖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信息統計、呈現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的數據意識,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之后,教師可以在原有問題基礎上提出“你們小組成員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你長高了多少厘米?”“哪個年級時你們小組成員的身高增長速度最快?”等問題,讓各個小組成員在生活問題的驅動下,收集身高數據,整理數據表格,繪制折線統計圖,掌握正確的求平均身高的方法,從而實現共同進步的學習目標。在小組實踐活動中,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分析并解決有關數據的問題,制作數據表和折線統計圖,能夠在實踐中理解折線統計圖可以直觀呈現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
結語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小學數學教學能夠增強數學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增強數學教學的實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形成學以致用的思想。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優化教學方式,精心組織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生活經驗,形成良好的應用意識,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