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汪赟娟
小學階段學生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都有待提高,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教學實踐中,部分小學生在做作業或考試時,會出現審題不清的情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意義和策略,以供參考。
一、審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審題是指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認識并提取能夠解決問題的有效信息的階段。審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審題是合理、有效解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因此,審題是解題的前提和依據,是正確答題的根本保證。然而,這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在實際操作中往往被大部分學生忽略或者輕視,從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正確率,間接導致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和恐慌。第二,小學數學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內容比較抽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只有認真審題,才能正確理解題意,弄清題目要考查的知識點,快速找到解題思路并準確解答,從而提高自身的審題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快、更高效、更準確地解決數學問題。在解題前,教師引導學生逐字逐句閱讀題目,認真標記或記憶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關鍵信息,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與題目已知條件的聯系,加深對題意的理解,厘清解題思路,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解題效率。
(二)提高學生解題的正確率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審題能力較弱,在做數學基礎題時,仍有部分學生因不能認真審題而產生錯誤,導致學生解題的正確率不高。而厘清解題思路,把握解題方向,是提高解題正確率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題目中所包含的數學信息,幫助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厘清思路,還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信息的認知能力,進而提高學生解題的正確率。
(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不僅能夠引導學生仔細閱讀題目,找出題目中給出的已知條件,分析題目所考查的知識點,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或定量關系,幫助學生厘清解題思路,還能夠幫助學生探索更多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進一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小學生審題出現問題的原因
(一)審題不仔細
部分學生在解題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在拿到題目后總是著急解答,沒有認真分析題目所提出的要求,也沒有分析題目中要考查的知識點,導致在解題過程中思路不清晰,無法準確把握題意,解題速度較慢且準確率較低。同時,由于審題不仔細,部分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忽略題目中給出的關鍵信息、無法準確判斷已知條件和忽視隱含信息等問題,導致無法快速解題。此外,由于小學生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使得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容易出現粗心等問題,這都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審題存在思維定式
部分學生在審題時存在思維定式,究其原因大多是不愿意花太多時間在審題上,抑或是認為此類題目已經做過,無須再仔細審題。比如,有學生看到自己曾經做過同類型的題目,就認為這一道題目的解題方式與其他題目的解題方式并無不同,只要按部就班地解題就可以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審題時稍有大意,就會導致結果出錯。
(三)受到隱含信息的影響
數學題目的種類繁多,在已知條件中往往包含著一些隱含信息,這些信息對解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部分小學生的審題能力較弱,他們無法發現隱含信息,導致無法正確解答題目。與此同時,部分學生雖能夠發現隱含信息,但無法加以利用,沒有將這些信息與其他已知條件建立聯系,導致無法正確解答題目。
四、培養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策略
(一)積極引導,養成審題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的學習活動和個性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意義。在培養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畫出不同的圖形,再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求出這些圖形的面積”等問題。在學生思考結束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讓學生嘗試做幾道題,檢驗自己是否掌握了這類知識。在學生解題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重點關注題目中所給出的條件,引導學生在審題時讀懂題意,提取已知條件,明確解題思路。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題目包含的隱含條件中尋找數學信息。比如,在求解正方形面積時,有的題目中并沒有明確給出正方形邊長的長度,而是將兩個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組合成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求解。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題目中找到隱含條件,排除干擾條件,最終得出正確答案。在解題時,教師幫助學生掌握解題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二)強化默讀,化解細小障礙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學生提高審題能力的關鍵。由于學習環境和數學課程的特殊性,學生在考試和完成練習時不能大聲地朗讀題目,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默讀能力,讓學生在默讀中養成高效審題的習慣。因此,教師要提高學生的默讀能力,讓學生做到在審題時不遺漏題目的信息,不忽視任何一個重要的條件。
另外,默讀能夠幫助學生厘清思路,明確解題的方向。在閱讀題目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同步審題,快速準確地發現題目中的重要信息和隱含信息,從而化解解題過程中的細小障礙,提高解題效率。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養成默讀題目的習慣,以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三)增加審題訓練,積累審題技巧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增加學生的審題訓練,幫助學生在訓練中更好地掌握審題技巧,幫助學生樹立將文字語言轉換為數學語言的意識,以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學生解題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因數和倍數”時,教師在講解有關倍數問題的計算時,引入了這樣一道例題:“楊樹有12株,松樹是楊樹的2倍還多1株,松樹有多少株?”在講解該題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文字語言轉換為數學語言,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數學模型。比如,題目中的“2倍”可以轉換為乘法,即“×2”;題目中的“多1株”可以轉換為加法,即“+1”。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題目中楊樹的數量和“2倍還多1株”結合,讓學生寫出松樹數量的計算公式,即“12×2+1”。教師采用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所表達的含義,增強學生將文字語言轉換為數學語言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四)開展合作探究,提高審題能力
合作探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還能夠促進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實現共同進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合作探究小組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積累審題的技巧和方法,使學生意識到審題的重要性。
例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展示較難的題目,將學生分組,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尋找題目的解答方法。教師可以先讓各小組的一名學生朗讀題目,再分析這一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隱含信息,以及解題時應注意的地方。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小組其他學生補充,讓學生共同思考解決這一題目的方法。最后,教師可以讓各小組分享自己的解題方法,看看各小組運用的方法是否相同,如若不同,讓學生思考哪一種方法更加簡單。由此可見,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幫助學生積累審題的技巧和方法,使學生意識到審題的重要性,還能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觀察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結語
要想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特點,有意識、系統地引導學生分析具體的數學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開展一些訓練,如語義理解訓練、數學思維訓練、解題思路訓練等,幫助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數學感知,積累審題的技巧和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另外,教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在解答問題時進行思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并增強學生的默讀能力,幫助學生在默讀過程中發現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充分利用這些條件解答題目,提高解答題目的正確率,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集團北街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