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一個人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對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育青少年良好的自尊心、自信心,促進他們社交能力的發展,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正確地應對挫折和壓力。反之,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導致他們的自尊心受損,出現情緒問題和人際關系困擾等。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情感支持和關愛是關鍵因素,它能夠增強青少年的安全感和自尊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學會適當地表達和調節情緒,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因此,家長應意識到自己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家庭教育,以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筆者從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兩個方面出發,探討了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并提出了實施家庭教育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影響。一個溫暖和穩定的家庭環境能夠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安全感和穩定感,有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具體而言,家庭環境由家庭氛圍和父母關系構成。
(一)家庭氛圍
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父母經常與孩子溝通,傾聽他們的想法,關注他們的需求,并給予他們積極的反饋和鼓勵。當青少年遇到挫折或面臨困難時,家庭成員會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父母會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并給予他們適當的自主權,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和作出決策。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青少年能夠感受到家庭成員的關愛和理解,會感到自己被接納和重視。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于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和自尊心,增強他們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相反,如果家庭氛圍充滿了壓力、沖突和不理解,青少年可能會感到孤獨、沮喪,會認為自己不被接納。這種不利于情感發展的氛圍可能導致青少年產生負面情緒和行為問題,甚至使他們對自身的價值和能力產生懷疑。
(二)父母關系
如果父母之間的關系和諧穩定,他們會展現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態度,會共同解決問題、分擔責任,并與孩子建立積極的溝通模式。父母之間的和諧關系能夠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榜樣,使他們學會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沖突,形成較強的適應性。相反,如果父母之間存在沖突及不和諧的關系,家庭氛圍會變得緊張。這可能會給青少年帶來壓力和不安全感,他們會感到焦慮甚至擔心自己成為沖突對象。在這種環境下,青少年可能會產生行為問題、情緒問題、社交隔離等。同時,他們可能對人際關系感到困惑和不信任,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懷疑。
二、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影響。如果父母對孩子過于嚴厲,很少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就可能給青少年帶來過大的壓力和焦慮,他們可能會感到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自尊心受損,擔心受到懲罰或批評。同時,這種過于嚴厲的教養方式還可能導致青少年缺乏自信心和探索世界的勇氣,會害怕犯錯、畏首畏尾,不愿意主動嘗試新事物等。如果父母采取過于寵溺的教養方式,很少或從不限制、糾正孩子的行為,青少年可能會缺乏自律性和責任感,會習慣性地逃避責任、缺乏規劃和目標、無法應對挫折和困難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養方式具體可分為以下四種。
(一)溫暖支持的教養方式
當青少年在學校遇到學習困難時,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助和沮喪。在溫暖支持的教養方式下,父母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的困擾,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并與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會與孩子討論學習計劃和時間管理方法,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標,并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如提供輔導或尋找其他學習資源。同時,父母也會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鼓勵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在這種家庭環境中,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理解,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關系,且能夠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學會管理情緒和尋求積極的應對方式,從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監管嚴格的教養方式
隨著青少年年齡的增長,他們與朋友之間的社交活動會越來越多,但部分監管嚴格的父母會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回家。在這種教養方式下,父母要求孩子遵守既定的規矩,當孩子沒有按時回家時,父母會表現出失望和不滿的情緒,并對孩子進行批評。這些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責任感,認為違反規定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種教養方式雖然可以培養青少年的自律性和責任感,使他們明白遵守規定的重要性,但如果父母過于嚴苛,忽視了孩子的需求,孩子可能會感到壓力和焦慮,因為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決策能力不被尊重。長此以往,這種過度嚴苛的教養方式甚至可能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沮喪等心理問題。
(三)放任的教養方式
部分父母采取放任的教養方式,很少干預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更有甚者不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學習計劃。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青少年具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權,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興趣安排學習和生活,發展獨立思考能力和個人決策能力。但是,如果家長完全放任不管,可能導致青少年缺乏自律性和責任感,他們可能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容易形成拖延、懶散或者不負責任的態度。同時,他們可能會放松對學習的要求,產生消極的行為和不良習慣,進而影響學業成績和心理健康。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可能會感到迷茫和無助,缺乏清晰的目標和方向,產生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
(四)民主參與的教養方式
采取民主參與教養方式的父母會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權,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選擇,鼓勵孩子參與家庭決策。比如,在周末安排家庭活動時,他們會為孩子提供幾個選擇,去公園游玩、看電影或者進行戶外運動等,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喜好和意見。這種教養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決策能力和自主性,讓他們學會權衡不同選項的利弊。同時,通過這種民主參與的教養方式,孩子可以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視,明白自己的決策會產生相應的后果,形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另外,這種教育方式也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自信心和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和自尊心。
三、實施良好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溫暖支持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包括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關心他們的情緒變化,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提供安慰和支持,等等。父母應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系,讓他們感到自己在家庭中被接納和重視。積極的溝通對于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至關重要,父母應該與孩子保持開明的對話,尊重孩子的意見和觀點,并盡量避免批評和指責。贊揚和鼓勵是肯定孩子努力的重要方式,父母可以通過贊揚孩子的優點、進步及認可他們的努力和成就,營造積極的家庭氛圍,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關愛。
(二)明確規則和界限
確定家庭規則和界限也是建立親密、溫暖的家庭關系的重要手段。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規則,并確保規則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為孩子提供安全和有秩序的成長環境,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自律能力。家庭規則應該是合理的,并且在家庭成員之間達成共識。規則應該既符合社會道德標準,又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保持家庭秩序穩定、和諧。父母應該對規則進行解釋和說明,引導孩子理解其意義。通過與孩子的溝通,父母可以幫助他們理解為什么要遵守某些規則,讓孩子認識到遵守規則對個人和整個家庭的重要性。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規則的合理性,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家庭規則還應當包含適當的獎勵和懲罰機制。比如,當孩子按照規則行事時,父母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而當孩子違反規則時,父母也要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懲罰應該公正、適度,并且不會影響孩子的尊嚴和心理健康。
(三)積極傾聽和溝通
父母應當真誠關心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和觀點。當孩子有話想說時,父母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盡量理解他們的情感和需求。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觀點和意見,即使孩子與自己有不同看法,也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觀點是被重視和接受的,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時,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要使用溫和、鼓勵性的語言,避免過度批評或指責,多試著理解孩子,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可以使用積極的非言語溝通技巧,如眼神交流、肢體動作等,表達關心和支持,也可以鼓勵孩子使用適當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幫助孩子學會有效溝通的技巧。為了進行更好的溝通,父母要創造一個安全、開放和寬容的環境,建立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系,讓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問題和困擾。
(四)榜樣示范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應發揮榜樣示范的作用,使用積極的溝通方式,包括尊重、理解、耐心傾聽等,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習慣,使他們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關心他人的感受。父母還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幫助孩子學會樂觀和靈活地處理問題。另外,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向孩子傳遞積極的價值觀,如助人為樂、寬容、努力奮進等,通過自己的行動和言論,促使孩子理解并遵循道德準則。
結語
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一個溫暖、支持和關愛的家庭環境能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一個親密、穩定的家庭中,孩子可以表達他們的情感需求,并獲得父母的理解和安慰。這種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有助于緩解孩子的情緒困擾,培養他們積極的情感調節能力。家庭教育還可以影響青少年的認知和行為方式。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和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積極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