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感覺被區別對待
“再說話就出去!”小蕓上課說話時,被班主任發現大聲呵斥了一句,她被嚇到了。其他同學在課堂上說悄悄話時,老師的批評基本都是“不要再說了”,幾乎從未說過這么嚴重的話。
她一直很喜歡班主任,即使班主任說話大大咧咧,有時候聽起來有點受傷,但她一直都覺得這是老師的個性,從來不放在心里。可這一次不同,老師的那一句“再說就出去”格外刺耳,她久久不能釋懷。雖然自己有錯,但是老師明顯在區別對待自己,于是她給老師貼上了“偏心”的標簽。
“偏心濾鏡”下的影響
自從給老師貼上了這個標簽,小蕓的眼前如同蒙上了一個“偏心濾鏡”,她看到的班主任是這樣的:
上課提問時,有好幾節課我都舉了手,可是他就是不點我回答問題。
課后問問題,他回答別人提問時耐心解答,回答我時會說:“這是書上的例題,自己回去看。”
班級活動時,他給別人拍照都很開心,給我拍照就板著臉……
尋找到了證據的小蕓既委屈,又憤怒。班主任是數學老師,小蕓以前很喜歡數學,現在她開始討厭班主任,害怕上數學課,甚至不想待在這個班里。
取消濾鏡后的其他可能
是什么讓小蕓對班主任從喜歡到討厭?看似是這次被班主任當眾批評,其實更多的是小蕓在被批評后給班主任貼的“偏心”標簽。這個標簽給了小蕓一種心理暗示——班主任是一個偏心不公正的人。我們來復盤一下小蕓的三個場景:
小蕓舉手卻沒有被點名回答問題,有沒有別的同學舉手也沒有被點名?
小蕓提問被答復“這是書上的例題,自己回去看”,會不會和小蕓問的問題有關?別的同學問同樣的問題,會不會也是同樣的答復?
班級活動給小蕓拍照時板著臉,會不會老師剛好遇到了其他事情?
小蕓看到了事件中與自己有關的部分,但這些事件可能還有其他的視角和可能性。在公開批評事件之前,小蕓是喜歡老師的,也并未感覺老師偏心。后來為什么小蕓會不假思索地認為老師對自己區別對待?很可能是受了貼標簽效應的影響。
假如被貼標簽的是我們
生活學習中,我們討厭別人給我們貼標簽,比如女生被貼上“不擅長理科”的標簽,學習不好的同學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簽,喜歡提問的同學被貼上“愛表現”的標簽。如果我們根據某個行為給他人貼上了負面標簽后,會讓我們不假思索地用標簽去判斷對方。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場景:
這個場景大家熟悉嗎?
在這個場景中,球球周末清早起床后發奮圖強,認真學習了一上午。結果父母中午推開門的瞬間,看到球球在看手機,就發出了沉迷手機三連問。我們不知道球球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沉迷手機,但就這個上午來說,手機只是他學習之后的正常放松。
是什么讓球球的父母直接斷定他一上午都在玩手機呢?很顯然是球球被貼上的“沉迷手機”標簽。球球的爸爸媽媽仿佛有一個“沉迷手機”濾鏡——只要球球拿出手機,都不需要去了解具體情況,就斷定球球肯定是在不務正業、沉迷手機。
看到了消極濾鏡的殺傷力嗎?父母不問事由錯怪孩子,引發孩子的委屈、憤怒,造成親子矛盾,他們以后很難互相信任。如果用消極濾鏡看老師呢?
如何避開“消極濾鏡看老師,處處皆消極”的坑
老師是我們成長路上的重要他人。常說愛屋及烏,我們會因為一個老師喜歡一個學科,也可能因為討厭一個老師而影響自己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偏心、只在乎成績、不負責任、很兇……給老師貼過負面標簽嗎?你有因為這些標簽而“恨屋及烏”過嗎?如何避免因用消極濾鏡看老師而影響自己呢?
Step1:多角度思考問題,多角度觀察老師。
老師是一個多面體,如果從老師的行為中感受到負能量,暫時先不要給老師貼負面標簽,先觀察:
老師是這樣對我一個人,還是也會這樣對其他人?
我的行為有沒有不當之處?
老師有沒有值得我學習、借鑒的其他方面?我可以將老師一分為二來看待嗎?
Step2:可以嘗試溝通,但要提前預想是否能接受結果。
很多同學遇到諸如看似被區別對待的問題后,很想去問清楚老師是否對自己有偏見。直面問題很勇敢,但去和老師溝通之前,建議提前思考以下問題:
如果老師說對我沒有偏見,我會相信嗎?
如果老師真的說不喜歡我,我如何調整?
這一次談話后,我會不會擔心以后相處時可能出現的尷尬?
Step3:允許自己有情緒,但不要“恨屋及烏”。
如果被老師批評,或者不被老師喜歡,甚至被老師不公正對待,先抱抱自己,允許自己不開心。不過請你一定不要因此“恨屋及烏”,討厭老師上的課,甚至討厭這門學科。老師只會出現在你人生路途中的一小段,而收獲的知識和成績卻會影響你的未來。
最后,想問問你,還記得上一期介紹過的《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嗎?我們有很多理由不喜歡他人和不被他人喜歡,比如行為習慣、性格特質、興趣愛好?;叵胍幌聫男〉酱笥龅竭^多少老師?你喜歡每一位老師嗎?既然我們有權利不喜歡老師,也要理解有老師不喜歡我們。不過無論如何,我們不要失去對知識的熱愛,不要忘記對自己負責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