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萍,張永輝,金 杰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元謀干熱河谷植物園,云南元謀,651300)
干熱河谷受地殼運動和河流切蝕影響,形成河谷下陷,河谷深切引發河谷內部相對封閉,晝夜溫差導致山谷風形成局部環流,造成下部溫度較高且濕度較低,與周圍濕潤和半濕潤的環境形成明顯差異[1-2]。云南干熱河谷面積約3.8 ×104km2,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怒江、紅河和瀾滄江流域[3-5],具有干濕度分明、氣候炎熱干燥、氣溫年較差小、氣候垂直變化大、熱量資源充足[6-8]等特征。≥10 ℃積溫在6 000 ℃以上;年平均氣溫20~24 ℃;極端高溫達40 ℃以上;降水相對較少,年降雨量580~1 200 mm,90%降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6—10月),年蒸發量2 600~3 700 mm,蒸發量是降雨量的3 倍以上[9-10](見表1)。

表1 云南干熱河谷氣候特征
截至2022年末,云南葡萄種植面積4.0萬hm2,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4 位,主栽品種為紅地球、夏黑、陽光玫瑰、克瑞森、水晶、無核白雞心等。干熱河谷地區葡萄種植面積約3.21萬hm2,占云南葡萄種植面積的80.25%。該區葡萄栽培不需要埋土防寒,而且具有早熟、高產、穩產、高值、生長好、果實品質優等特點。但干熱河谷地區土層薄,砂石含量高,土壤貧瘠,保水保肥能力較差;葡萄園清耕,行間土地裸露,水土流失嚴重,夏季高溫,葡萄著色難、易日灼、白粉病嚴重,長期清耕會導致葡萄園生態退化。葡萄園生草后能降低園內溫度,提高空氣濕度,有利于果園小氣候的形成,緩解高溫造成的傷害,改善葡萄著色,提升葡萄果實品質,提高優果率,還可以增加地表覆蓋,防治水土流失,抑制雜草生長,為葡萄園土壤改良、氣候條件改善、提高土壤通透性和土壤肥力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提升葡萄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與當代所倡導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相符,在減少水土流失、生產高產優質的綠色食品中發揮積極作用。經過多年的試驗,總結出一套云南干熱河谷地區葡萄園生草關鍵技術,實現葡萄綠色生產,現將該技術總結如下:
選擇地勢開闊平坦,光照條件好,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通風、排灌良好、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土壤pH 值6.5~7.5 的壤土建園。
葡萄品種選擇:選擇生長勢旺、花芽分化好、抗逆性強的早中晚熟優良品種搭配。如早熟品種選擇“夏黑”“無核白雞心”“無核翠寶”[13]、“瑞都紅玉”[14];中熟品種選擇“紅地球”“陽光玫瑰”;晚熟品種選擇“克瑞森”“新郁”“妮娜皇后”。
草品種選擇:選擇適應性強,淺根系,能夠培肥葡萄園土壤;水土保持效果好,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有利于保持果園土層水分、溫度和透氣性;栽培管理容易;覆蓋率高,不影響果樹的光照,耐踐踏,耐蔭。適宜草種包括多年生矮稈的禾本科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 Pers.〕、多年生黑麥草(Loluim perenneL.)、匍匐剪股穎(Agrostis stoloniferaL.)、豆科的白三葉(Trifolium repens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tativa)等。
葡萄定植:定植時間以12月至次年3月為宜。采用稀植,按照2 m × 2 m、2 m × 4 m、4 m× 4 m、2 m × 8 m 株行距定植于墑面中央,墑面寬1.5 m,墑面高60 cm,其中地上部分高30 cm,每公頃定植630~2 501 株。苗木選擇優質、生長一致、無病蟲害、粗壯嫁接苗,砧木以抗旱、抗病為主,栽種前要去除嫁接膜,修剪部分須根和毛細根,種植時扶正苗木,填土、提苗、踏實,栽好后澆透水。
果園生草是指在果園或者果樹行間進行自然或者人工生草的土壤管理辦法[15]。自然生草大多根系較深,與葡萄爭水爭肥嚴重,植株高大,一般在60 cm 以上,葡萄易感染病蟲害,造成產量和品質下降。人工生草一般選擇矮稈淺根系,適應性強,耐陰耐踐踏,保墑效果好,與葡萄無共同病蟲害的草種,可以減少葡萄病蟲害,并能改善葡萄園微氣候,改善葡萄著色,提升葡萄果實品質,提高優果率,與當代所倡導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相符,在減少水土流失、生產高產優質的綠色食品中發揮積極作用。
播種前準備:生草前人工或機械翻耕疏松土壤,行間或全園深翻30~40 cm,不應傷及葡萄主干和根系,清除土壤中石塊、樹枝等雜物。對草種子進行處理,豆科類草種播種時,用0.05 kg鉬肥液拌種子1.00 kg。
播種時間:生草全年可播種,適宜在葡萄采果追肥后至點芽前(有灌溉條件的)完成播種。
模式:葡萄園生草模式有行間生草、墑面生草、全園生草。(1)行間生草。在葡萄園行間種植草本植物的土壤管理方法,可采用撒播、條播。肥水供應條件差、幼齡果園可采用行間生草。行間生草能提高土壤中速效養分和有機質的含量,有效降低土壤鹽漬化[16]。行間生草可明顯改善葡萄園夏季干旱、高溫季節、強光對葡萄葉片和果實的灼曬,提高貧瘠土壤中有機質及其他養分含量,明顯改善土壤結構、降低鹽堿土壤中的含鹽量,促進樹體的營養生長[15]。秦文利[17]研究發現,行間生草提高了蘋果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顯著降低了含酸量,說明行間生草能改善蘋果果實品質。(2)墑面生草。葡萄墑面高20 cm,寬100 cm,土壤和有機肥按照6∶4 的比例混合均勻后,在墑面生草,采用條播或者撒播,墑面生草適用于幼齡葡萄園和成齡葡萄園,墑面布置3~4 根孔距30 cm的滴灌帶,也可以使用噴灌。(3)全園生草。在肥水充足的成齡果園或者鹽堿地果園可采用全園生草,將草種撒播在園內。
播種方式。播種方式有條播、撒播和點播。條播是沿葡萄樹行向開溝,溝寬3 cm,深2 cm,沿著溝播種,播完種后覆蓋0.5 cm 細土,條播行距25~30 cm,播種后澆透水。條播的優點是省時省工,不足之處就是撒種時候容易多撒或少撒種子。撒播是最省工省時的,用適量的細土或者細砂與種子拌勻,人工手撒,均勻撒在土壤表面,用釘耙輕輕覆土,噴灌澆透水,該播種方式缺點就是多用種子。點播是穴播,這種播種方式節約種子,但是費時費工。全園撒播播種量37.5~45.0 kg/hm2,條播的 播種量 30.0~37.5 kg/hm2。
葡萄施肥:基肥以施腐熟農家肥或有機肥為主,采用溝施,45 000~75 000 kg·hm-2,10月底前施結束。催芽肥從萌芽前10 天采用滴灌施催芽肥,以氮肥為主,促進葡萄發芽。在葡萄花序顯露期追施氨基酸類平衡水溶肥,萌芽后至成熟前20 天按照7~10 天施一次。葡萄著果后施磷肥、鉀肥,用量5 kg/667 m2。幼果膨大期施氮磷鉀平衡肥,用量8~10 kg/667 m2,以促進果實膨大、增加樹體貯藏養分。著色期施鉀肥,用量10 kg/667 m2;在果實膨大期除根部施肥外還可追施葉面肥,通過葉面施肥,快速補充樹體營養,每15 天施0.2%~0.3%尿素,0.3%~0.5%磷酸二氫鉀和0.2%氯化鈣。
草施肥:幼苗期以氮肥為主,隨著水灌溉施肥。成坪后以磷鉀肥為主。刈割20 天后,追施尿素75~120 kg·hm-2。全園生草在雨后土壤濕潤的情況下撒施肥效更好。
葡萄水分管理:在干旱和每次施肥后要及時澆透水,采用滴灌+噴灌,每7 天灌溉一次。
草水分管理:播種初期每天澆透水,采用噴灌;萌發后要保持土壤濕潤,干旱及時澆水。發芽至生長到20 cm,人工拔出其他雜草。
葡萄主要病蟲害防控:葡萄病蟲害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防大于治。葡萄病蟲害防治必須卡住關鍵時期,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相結合的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實現綠色生產[18]。要加強果園管理,保證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葡萄常見的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黑痘病和日灼病。采用波爾多液、代森錳鋅、霜脲氰等防治霜霉病。采用石硫合劑、三唑酮、保備福美雙、腈菌唑、醚菌酯等殺菌劑防治白粉病。采用波爾多液、代森錳鋅、苯醚甲環唑等殺菌劑防治炭疽病。采用波爾多液、苯醚甲環唑等殺菌劑防治黑痘病。葡萄常見的蟲害有薊馬、蚜蟲、紅蜘蛛等。薊馬:在田間布設黃色和藍色黏蟲板,利用薊馬趨性誘殺成蟲。也可采用噻蟲嗪、阿維菌素、吡蟲啉、啶蟲脒等藥劑進行防治。蚜蟲:采用吡蟲啉、啶蟲脒乳油等進行防治。紅蜘蛛:冬季刮除枝干老翹皮,集中燒毀,以消滅越冬螨源,萌芽前噴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清園;還可采用阿維菌素、噻螨酮等藥劑進行防治。鳥害:可拉防鳥網或者套袋避免鳥害。
草主要病蟲害防控:草萌芽后期將雞群養殖在園中捕食害蟲。
6—9月為刈割期,當草生長到40 cm 高時使用電動割草機刈割,留高8~10 cm。刈割下來的草可直接飼喂牛、羊等草食動物,也可以還田,直接覆蓋在樹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