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涵淵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福州 350117)
諸葛亮一直是備受學界關注的歷史人物。他作為劉備之后蜀漢政權實際的執政者,具有政治家、軍事家等諸多身份,有關他的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F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諸葛亮的政治功績、軍事成就、用人思想、外交戰略等方面,從治國的角度闡釋其思想的研究成果較少,沒有就此作為專題進行全面、系統和深入的分析?,F根據相關的古籍和前人研究成果,對諸葛亮治國思想及其啟示進行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諸葛亮十分注重延攬人才,強調“治國之道,務在舉賢”[1]64,在成都“筑臺以集諸儒,兼待四方賢士,號曰讀書臺”[1]238。諸葛亮以忠于漢室與德才兼備為標準,不拘一格選人才,注重人才所長。
為了選用更多賢才,諸葛亮不僅鼓勵屬下和各州郡官吏向上推薦人才,還注意從基層、外來人士等方面選拔人才。他在《稱姚伷教》中稱,“忠益者莫大于進人,進人者各務其所向”,希望群下都能以姚伷為榜樣,積極推薦賢才,“以屬其望”[2]31。何袛初為郡縣書佐小吏,諸葛亮發現他“才策功干”,遂從基層簡拔為廣漢太守[1]2104。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魏將領姜維歸降,諸葛亮很賞識他的才能,任命他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諸葛亮稱贊姜維“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2]2195。王平,出身士卒,“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2]2173,但他“遵履法度”,是個有實踐經驗的將領,在街亭之戰時立了功,諸葛亮提拔他為討寇將軍[2]2173。上述舉措使蜀漢盡攬英才,形成了一個以諸葛亮為首、能力出眾的領導集團,因而“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2]2104。
正所謂“非其位不謀其政”,想要人才最大限度地盡其所能,就必須處理好人才和其所處位置的關系[1]74。諸葛亮在追隨劉備入蜀之后,曾發現和提拔蔣琬這一“社稷之器”的人才[2]2183。后來作為蜀漢的實際執政者,諸葛亮繼續將有特長的人才安排在適當的位置上發揮作用。李譔“博好技藝,算術、卜數,醫藥、弓弩、機械之巧,皆致思焉”,諸葛亮任命他為州書佐,后提拔他為尚書令史[2]2125。張裔既懂得生產技術又有政治才能,諸葛亮先以其為司金中郎將,負責“典作農戰之器”,后來提拔他為射聲校尉領留府長史[2]2099。杜微,負有時望的耆儒名流,因諸葛亮情意殷摯,遂接受諫議大夫之職。五梁,“以儒學節操”而名重一時[2]2113,諸葛亮禮聘為諫議大夫、五官中郎將。射援,“少有名行”,諸葛亮任命他為祭酒,之后又升任為從事中郎[1]212。諸葛亮讓人才各安其位,保證蜀漢政權的穩固,達到“私不亂公,邪不干正”的成效[1]61。
公元222年,劉備猇亭之敗后蜀漢元氣大傷,諸葛亮臨危受命,除繼續執行“務農殖谷”的政策外,又提出“閉關息民”的方針[2]1875,不僅重視農業生產,也兼顧工商業的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培育節儉之風。
在發展農業生產方面,諸葛亮設置大司農等官職,興修水利,開發南中農業。秦宓、孟光先后擔任大司農,專管農業生產。都江堰設有堰官,“征丁千百二人主護之”[1]214。另外,諸葛亮組織修筑九里堤,“以防沖嚙”[1]238,即筑堤以防洪水,避免農田受到損害。在諸葛亮的倡導下,蜀地的先進生產技術相繼傳入南中,使得少數民族“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1]195。
在手工業方面,諸葛亮實行鹽鐵官營,設置錦官。王連為司鹽校尉,張裔為司機中郎將,管理鹽業和冶鐵業,使得“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2]2094。在錦官的管理下,蜀錦的產量、質量得到顯著提升,而且“綾錦雕縷之妙,殆侔于上國”[3]。
在商業方面,諸葛亮穩定物價,開辟水路通道,發展對外貿易。“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盵2]2045開辟涼山北境的小相公嶺,“自麓至頂,凡十五里”,“商旅往來稱便”;續修漓江水渠使其可以通舟[1]242。諸葛亮這些措施,使得蜀漢民戶增多,糧食產量增加。蜀漢工商業日臻繁榮,城市“殷盛豐樂”。蜀漢亡國時,與前期相比民戶增加了八萬,國庫尚存“米四十馀萬斛”[2]1889。
在實行廣開財源的同時,諸葛亮對儉樸節流予以極大的重視,強調“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璧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遠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錦繡纂組,綺羅綾縠,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鏤,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礙農事,輜軿出入,袍裘索襗,此非庶人之所飾也;重門畫獸,蕭墻數仞,冢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1]64。上述種種“無用之器”“難得之貨”,都不是百姓之所“服、用、居、飾”之物,都應禁止制作和聚斂。諸葛亮認為,只有“不貴難得之貨”“不貴無用之物”,才可以“使民不為盜”,才可以“使民心不亂”[1]63-64,國家的安定才有保證。在諸葛亮的倡導下,以蜀漢的姜維、鄧芝等官吏為代表,他們“飲食節制,不奢不約”“不茍素儉”,上行下效,使奢侈之風在蜀漢境內無滋養的土壤[2]2206,2213。
諸葛亮深知蜀漢偏居西南,與曹魏、孫吳政權相比實力較弱,要鞏固政權和進行北伐完成漢室一統,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作為支撐。因此,諸葛亮在治軍上,一方面教育、訓練士卒,慎重選拔將領,另一方面積極改良軍事器械。
在兵士訓練方面,諸葛亮注重軍隊教育。他指出“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1]88。就是說,除在行動上有嚴明的賞罰激勵措施外,還要在思想上用禮義忠信教育將士,把兩者結合起來。諸葛亮還重視訓練有紀律的軍隊,提出“五教”,一是“使目習其旌旗指麾之變,縱橫之術”;二是“使耳習聞金鼓之聲,動靜行止”;三是“使心習刑罰之嚴,爵賞之利”;四是“使手習五兵之便,斗戰之備”;五是“使足習周旋走趨之列,進退之宜”[1]71。
在選拔將領方面,諸葛亮有四點要求。第一,忠于漢室,道德高尚。將領要具備“不驕”“不專”“不隱”“不懼”四德[1]41。第二,熟諳兵法,富有謀略。知“林戰之道”“叢戰之道”“谷戰之道”“水戰之道”“夜戰之道”等戰法[1]101-102。第三,善于參考他人意見。即“群議得失,以資將用”[1]95。第四,重視情報的收集,掌握作戰主動權?!胺埠蛞娰\百人,但舉幡指;百人以上,便舉幡大呼?!盵1]40諸葛亮既加強對軍隊的教育與訓練,又慎重選將以此來提高官兵素質和軍隊的戰斗力,從而使軍隊“居則有禮,動則有威”[1]100。
諸葛亮極為重視改善軍隊的裝備,以彌補蜀漢兵員不足的先天劣勢。經諸葛亮改進的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1]213,稱為“元戎”。這種連弩可以一次性發射十支箭矢,射程和射擊的準確度都得到提高。諸葛亮用改進的連弩,裝備一支精銳部隊——“連弩士”[1]214用以北伐中作戰。在《作斧教》《作匕首教》《作剛鎧教》等命令中,諸葛亮強調兵器制作質量對作戰勝敗的關系,對制造斧、匕首、剛鎧和矛等提出了具體的質量要求。為保證軍隊有充足的糧食供應,諸葛亮發明一種省時省力的運輸工具,即“木牛流馬”。為阻止曹魏騎兵的沖擊,諸葛亮使用一種名叫鐵蒺藜的武器。為提高蜀軍對抗曹魏騎兵的戰斗力,諸葛亮還改良前人的八陣圖。諸葛亮重視革新軍隊的武器裝備,使得蜀漢軍隊在日后的北伐中多次取得局部戰役的勝利。陳壽評價道,“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1]229。
諸葛亮的法治思想既受到了先秦法家的影響,又從儒家學說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他從據法治蜀、嚴柔相濟、法教結合三個環節推進蜀漢政權的法治建設。
劉璋統治益州期間,“德政不舉,威刑不肅”[2]915。蜀漢政權建立后,為整頓益州秩序、推行法治,諸葛亮逐步制定和頒布一些法令條律。陳壽所編的《諸葛氏集目錄》中,《法檢》兩卷、《科令》兩卷、《軍令》三卷都屬于此類。最為完善的律令當屬《蜀科》,它由諸葛亮同伊籍、法正、李嚴、劉巴等五人共同制定。《蜀科》的內容已散佚,但鑒于中國古代的律令是有規律可循的,“它是民、刑合一,連訴訟程序也包括在同一法典之內”,因此《蜀科》也屬此列[4]457。“至于刑罰的種類,《漢律》中有族刑、死刑、流刑、肉刑、徒刑、籍沒之類”,《蜀科》承襲《漢律》在這一方面應當也基本上一致[4]457。諸葛亮相繼制定與頒布這些法律條例,使得治理國家有法可依。
諸葛亮對于觸犯律法的人員堅決處理,決不宥赦。從李嚴、廖立、來敏和馬謖等人的經歷可以看出,不論何人,如果做了不利于國家的事情,都要按罪行的輕重,分別以罷官遠徙、處死等刑罰處理之。諸葛亮在執行律法過程中還具有嚴而不酷、達情知變的特色。孟達叛蜀降魏,依法應該連坐其妻子。但諸葛亮明悉孟達反叛的緣由,于是不追究他的妻子。劉琰生活侈糜、愛好聲樂,對軍國大事毫不關心,并且“與前軍師魏延不合,言語虛誕”,影響軍威將譽[2]2080。諸葛亮擬加以嚴懲,但劉琰上書請罪,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有深刻的認識,決心“克已責躬,改過投死”,因此諸葛亮特予寬宥,未予懲處[2]2081。
諸葛亮認為“商鞅長于理法,不可以從教化”,存在不足[1]46,因此主張行法和教化結合起來。一方面,對于國家的律法條令諸葛亮總是三令五申,要百姓加以警惕,不要違犯;另一方面為“勸戒”“訓厲”蜀漢的官員將士,諸葛亮制定“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章,具體指明善惡禮法[1]213,使蜀國文武官員大都嚴明執法。例如,鄧芝“賞罰明斷,善卹卒伍”[2]2213;張翼“持法嚴”[2]2214;楊戲“職典刑獄,論法決疑,號為平當”[2]2223,等等。
諸葛亮依法治國、德法并舉的思想,被后世廣為傳頌。溯其本源,則為能夠融合儒法之長而切合時宜。“可謂能用刑矣,自秦、漢以來未之有也。”[4]465
諸葛亮對少數民族主張“南撫蠻夷”,即在平定南中地區后對益州南部境內的西南夷族實行一系列旨在“粗安”的政策,之后選派良將鎮撫南中地區,以保持蜀漢境內后方安定。
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安定南中。首先,拆分南中諸郡,使其便于管理與控制。將南中的四郡變為七郡,除了原來的牂牁、越嶲、建寧、永昌,新設立云南郡、興古郡、朱提郡。其次,削弱地方豪強、夷帥的勢力?!耙颇现袆抛淝嗲既f馀家于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將“羸弱”之眾,分配給效忠蜀漢的地方“大姓”為部曲,“置五部都尉,號五子”[1]198。最后,注意聯合南中地方大族?!跋な掌淇〗?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及孟獲為官屬”,爨習被任命為領軍,孟琰為輔漢將軍,反叛蜀漢的孟獲歸降后,任蜀漢朝廷御史中丞的要職[1]198。同時,南中地方官員亦多由大姓及子弟擔任。諸葛亮這一決策既免在南中駐扎大量軍隊,又消除民族隔閡,還保護了南夷中、上層人士政治、經濟上的利益,“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2]2048。
諸葛亮實施的上述措施并非一勞永逸,南中仍然有叛亂。為此,諸葛亮選派李恢、馬忠、張嶷等良將鎮撫南中。諸葛亮班師回朝不久,南中蠻夷再次叛亂,李恢“乂盡惡類”,“徙其豪帥于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時費用不乏”[2]2165。南夷豪帥劉胄叛亂,馬忠“斬胄,平南土”[2]2169。北部捉馬夷“不承節度”,張嶷發兵征討,“生擒其帥魏狼,又解縱告諭,使招懷馀類,表拜狼為邑侯,種落三千戶皆安土供職,諸種聞之,多漸降服”[2]2176。永昌郡夷獠“數為寇害”,霍弋“率偏軍討之,遂斬其豪帥”[2]2090。馬忠“威恩并立,是以蠻夷畏而愛之”[2]2170。爾后,接任的張嶷、霍弋也都能撫和異俗,為之立法,輕重允當,夷漢安之。在諸葛亮去世后,出現“百姓巷祭,戎夷野祭”的動人現象,可見他贏得了各族人民的普遍尊敬[5]。
劉禪繼位后(公元223年),諸葛亮主政。他基于要內修政理、北伐曹魏,就必須東和孫吳,決定捐棄前嫌,先后選派鄧芝、費祎和陳震出使孫吳,與吳國修好并約定共同伐魏。
諸葛亮派遣鄧芝出使孫吳,修好蜀吳聯盟。公元223年(建興元年),鄧芝鑒于劉備伐孫吳,孫劉聯盟遭到破壞,于是向諸葛亮說明“重申吳好”的必要性,諸葛亮“乃遣芝修好于權”[2]2211。鄧芝根據孫權懼怕曹魏的心理狀態,用吳、蜀兩地的自然優勢和聯盟拒魏的重要性說服了孫權,吳“遂自絕魏,與蜀連和”[2]2212,蜀吳重歸于好,兩國聯盟得到修復。
諸葛亮北伐曹魏,必須加強蜀吳聯盟。公元225年(建興三年)12月,諸葛亮“以祎為昭信校尉使吳”[2]2189-2190。費祎到達孫吳后,面對“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2]2190和諸葛恪、羊祎等孫吳大臣“才博果辯,論難鋒至”[2]2190,費祎“辭順義篤,據理以答,終不能屈”[2]2190,以其人品、才干,受到孫權的贊賞。同時,蜀吳之間的同盟之誼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公元225年(建興三年)孫權稱帝,蜀漢朝廷受到震動,有人提出要與孫吳絕交。諸葛亮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又用漢文帝和親的故事以及先帝和好孫吳的主張,安撫了蜀漢內部。之后,諸葛亮派衛尉陳震前往東吳祝賀。陳震身負的任務有二,一是祝賀孫權稱帝,二是聯合孫吳,在諸葛亮進行北伐曹魏的時候,可以得到孫吳的傾力支持,“同心討賊”[2]2050。陳震到了武昌,與孫權“升壇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屬吳,并、涼、冀、兗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2]2051。雖然這只是將來瓜分天下的一紙空文,但據此諸葛亮可以專心于北伐大業,在關鍵時刻可以得到孫吳的大力支持。直到蜀亡的三十四年間,雙方相安無事。其年秋7月,孫權將都城由武昌遷回建業(今南京)。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孫權配合諸葛亮的行動,率大軍合圍“合肥新城”[2]2356。
諸葛亮在長達12年的治蜀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國思想體系,包括選用人才、經濟開發、軍隊治理、法治、外交、處理少數民族關系等方面。陳壽這樣評價諸葛亮治國理政的政績:“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盵2]1945王夫之對諸葛亮的治國理政能力大加贊賞:“軍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財不足而唯公足之。”[6]諸葛亮在治理蜀漢過程中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其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思想都影響深遠,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以借鑒、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