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嵩巖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2488)
檢察專業體系這一概念在當前學界和實務界均可謂是新生事物(1)2023年6月15日,在中國知網以“檢察專業體系”作為主題進行搜索,結果僅有六篇文章。。有論者對它進行過如下定義:“檢察專業體系是對不同性質和類別的檢察業務進行不同層次的細分,進而組合成為有機聯系的整體。”[1]筆者揣窺,該定義認為以檢察業務為對象進行橫向縱向上的延展和劃分所形成的體系化結構就是檢察專業體系。這讓筆者注意到,對我國檢察業務的劃分和細分尚缺乏科學統一的標準,但這又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它事關檢察職能合法性和正當性的基礎——檢察權力內容的科學配置和高效運行。簡言之,只有對檢察職能進行科學劃分,才能反向引導檢察權力的合理內在配置,提升檢察權的運行效果,強化檢察權制約與監督作用的發揮。因此,檢察專業體系建設作為檢察權力科學配置運行的內在要求和實現路徑,是強化權力制約與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我國檢察機關的專業體系建設主要是按照以內設機構設置為依托的檢察權力內部再配置進行,可以說是一種行政導向型思維,忽視了檢察權內在屬性和檢察職能自身特點,尤其我國近年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推進實施,對檢察權進行憲政層面重塑,原有的業務分類模式、職能劃分方法已不再適應檢察權的再造和發展的未來面向。所以,筆者以檢察專業體系建設為切入點,從理論層面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索,以期能對檢察權配置和運行研究提供些許借鑒。
相比于檢察權性質定位、權力內容細化、制約監督機制等研究對象,檢察專業體系所面向的職能劃分更接近實踐端,因此更加需要從理論層面為這一新生概念賦予實質理性,提供基礎支撐。
1.專業化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分工是各種不同類型的具體勞動從社會勞動總體中脫離、區分和分化出來并把它們作為獨立的專業化活動加以固定的客觀過程”[2]。社會分工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構成相輔相成的關系;另一方面它是經濟基礎,會對社會所有制形式、社會發展形態、社會關系機構以及社會觀念等產生決定性的影響。”[3]因此,在社會分工背景下,經濟基礎領域生產專業化的變革勢必會反映到“由法的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念形式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筑”[4],在作用與反作用的交互關系中,推動“法律的政治的上層建筑”領域的專業化分工和發展。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無論是在經濟生產活動領域,還是在社會治理法治建設領域,專業化已經表現為分工的主要特點,逐步成為社會分工乃至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力量。
2.檢察專業化是社會專業化分工的重要組成。作為人類社會行為規范體系中具有強制力的部分,法的一般作用是通過指引行為方式,評價行為結果,保障經濟正常運行,穩定社會良好秩序,維護國家政權統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運用法約束公權力、調整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保障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有序運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5]。我國檢察權的突出屬性是法律監督,在打擊刑事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代表公共利益,制約監督執法司法權力,是法治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檢察工作的專業化對檢察權力高效運行,強化執法司法機關之間制約監督至關重要。
3.檢察專業體系是檢察專業化的基礎支撐。檢察專業體系,是對檢察權力法定內容次級配置的結構化呈現:既可以對檢察機關職能任務進行橫向基本切分、縱向逐級細分;也可以從檢察權力主體、作用對象、運行環節、運行成本等不同角度、各個維度進行復合式、交互式的精細劃分。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打造針對性強、專業程度高、工作效能好的檢察工作格局。
從社會專業化分工的實踐本質出發,高校學科體系、醫療專業體系與檢察專業體系是具有社會一貫性和高度相關性的實踐活動體系,可以提供重要參考和寶貴借鑒。
1.三種專業體系分類規律具有內在相通性。三種專業體系均可根據知識內容進行專業分類。其中,學科體系分類最重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便于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是對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進行管理的基本而有效的重要手段,從唐代的經、史、子、集,到1904年清政府頒行《奏定學堂章程》,將中國大學堂分為經學科、政法科、文學科、商科、格致科(即理科)、工科、農科和醫科,成為“八科之學”,再到當前14個學科門類、117個一級學科的分類設置,都是按照知識內容的異同進行整合分類安排,形成知識譜系的。醫學,作為治療預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體生理健康的科學知識體系和實踐活動,按照生命和疾病的現象和本質、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衛生條件改善和傳染病預防等知識內容的不同,分為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檢察學作為一種知識門類,應然能夠按照其知識內容、關照對象的異同進行專業分類,比如檢察制度、檢察機關、檢察權、檢察活動、檢察管理等分類,就是按照知識內容的不同進行劃分的。
2.三者專業化運行模式具有本質相似性。學科體系、醫療專業體系、檢察專業體系的專業化運行均可圍繞“產出、研究、培養”展開:大學高校的學科體系,重在以知識的保護、傳承為基礎,創造創新知識成果,教育培養社會所需人才,同時致力于將科學研究成果應用在生產生活領域,實現產業化、社會化推廣。醫療專業體系,以提供臨床醫療服務產品治病救人為主要目標,研究病理學、藥理學、護理學等專業內容,開發新型治療護理方式、先進醫療護理設備和有效藥物,培養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檢察專業體系旨在供給優質的法治產品、檢察產品,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工作,提供令人民滿意的檢察服務,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推動檢察工作現代化發展。
從認識論的觀點出發,范疇是科學研究的領域邊界,因此“實踐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和前提,其范圍為認識范疇的確定提供了依據。要為檢察專業體系確定研究范疇,進而完成分類,就要先弄清檢察實踐活動的內容。我國《憲法》規定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具體職權在《人民檢察院組織法》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檢察機關據此開展司法辦案和訴訟監督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因此以檢察機關法定職權作為檢察專業體系研究基本范疇,并以法定職權作為檢察專業體系的基本分類標準,是具有一定理論支撐的。
分類是在比較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各種事物進行類別劃分的邏輯方法,即根據對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對象區分為不同種類的邏輯方法;通過比較識別出事物之間的異同點,根據共同點將事物歸并為較大的類,根據差異點將事物劃分為較小的類,從而將事物區分為具有一定從屬關系的不同等級的體系,比較對象的異同進而歸并劃分是針對社會實踐活動最直接有效的分類方法。比如,學科體系分類反映的是知識體系的內部結構,按照認識論的取向,學科分類體現了知識生產的內在邏輯或是知識探究活動的本質,這種本質源于研究對象的差異和人的探求取向的存在關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就是根據研究對象(分別對應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不同劃分的。因此,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按照實踐活動進行基本分類的框架,可進一步比較實踐對象、實踐內容、實踐規律的異同進行精細化、多元分類,以滿足職能發揮、資源調配、科學管理等不同專業化需求。檢察專業體系按照實踐對象的異同細化基本框架是可取的,刑事訴訟活動、民事訴訟活動、行政訴訟活動、公益訴訟活動因社會關系調節、價值判斷取向、訴訟參與主體、訴訟活動程序、訴訟活動結果的不同,有其特有的活動規律;刑事訴訟活動又可進一步按照上述原則進行追訴活動和監督活動的細分;此外,檢察實踐活動中除司法辦案主責主業外,還包括內部管理監督、法律政策研究等綜合實踐活動,也應納入分類體系中。
專業體系分類發端社會專業化、精細化分工的客觀趨勢,根本來源是實際生產生活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因此專業化分工、專業體系分類理應從社會實踐出發,服務于社會現實需求。比如,學科體系的演進就與人類文明的進步密切相關,每一個時代都有與之相適應的學科體系,從農耕文明時代的“四部之學”到近代的“八科之學”,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學科目錄的幾度調整,把經濟學從法學中分立出來,增加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門類,不斷適應時代發展,是學科體系變革發展的永恒主題。又如,醫療體系專業設置“反映的是醫學實踐活動的組織結構及其學科服務于某種社會需要”[6],運動醫學專業便是隨著當今人們運動損傷的增多,病患對運動損傷治療需求的增加,以及治療和恢復技術的提升,逐漸從骨外科專業中再次細分出來的專業類別。因此,檢察專業體系分類應當以適應現實需求為導向,以金融犯罪檢察專業的設立探討為例,金融作為生產專業化在商品生產關系的發展催生出與貨幣流通和銀行信用有關的專門經濟活動,從一般的經濟活動中劃分出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金融犯罪的多發性和嚴重性逐步提升,所造成的經濟利益損害可謂天文數字,由于金融活動高深的知識壁壘和專業槽,犯罪的專業性和復雜性令人望而生畏。因此,為了滿足打擊金融犯罪的社會需求,將金融犯罪檢察專業劃分出來,對構建專門的金融檢察制度,推進金融檢察專業化建設意義重大。
司法辦案作為檢察工作任務的主責主業,正如教學科研和醫療救治是高校和醫院的主責主業一樣,首先應當與行政管理類事務進行區分,堅持做好人員分類管理改革,把85%以上的人力資源配置到辦案一線,由檢察官和檢察輔助人員專司辦案,司法行政人員負責機關行政事務,實現業務工作和行政管理的專業化分工。同時,進一步實施員額制改革,類比“教授”“主任醫師”之于大學、醫院,由檢察官負責檢察產品研發生產、檢察服務供給輸出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突出主體地位。檢察輔助人員可再行細分為檢察官助理、書記員、檢察技術人員和司法警察,猶如醫護人員細分為醫師助手、護士、麻醉師、檢驗醫師、藥劑師一般,在輔助配合檢察官的工作事項中,分別有著更具體、更細化的職責分工。
與學科體系、醫療專業體系一樣,檢察業務也可以在某一專業類型內進行縱向的特色細分,而且每個細分專業都有其自身的專業體系,可以針對特色分類設立專業化辦案組織辦理特色案件。如法學一級學科分為理論法學、法律史學、部門法學、國家法學以及法學其他學科5個子項,理論法學縱向細分為法理學、比較法學、法社會學、立法學、法律邏輯學等多個學科,呈現門類→一級學科→一級學科子項→二級學科→三級研究方向……逐層延伸的縱向脈絡,其中每一層級的單項均可繼續橫向切分、縱向細分,形成自身體系。同樣,檢察業務在當前刑事檢察、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檢察“四大檢察”的基本分類下,刑事檢察進一步分類為普通刑事犯罪檢察、國家安全與公共安全犯罪檢察、職務犯罪檢察、經濟犯罪檢察等,經濟犯罪檢察可繼續向縱向延伸細分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檢察、電信詐騙犯罪檢察等特色分類,相應業務均可設置專門的辦案組織歸口辦理。
檢察官實行單獨職務序列管理制度,將檢察官等級與行政職級脫鉤,在等級設置、晉升方式、晉升年限、選升比例、考核懲戒和工資制度等方面,充分體現司法職業特點,等級按期晉升、擇優選升和特別選升相結合,實行有別于其他公務員的人事管理制度。檢察官應實行單獨的工資制度,薪酬待遇較大幅度高于檢察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人員及一般公務員,這既是對檢察官專業能力、專業素質的肯定,也是對檢察官專業化、職業化的有力推動。強化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建立檢察管理監督配套機制。構建系統性的管理監督體系,從歸口受案、統一立案、隨機輪案,到辦案流程監控、案件質量評查、法律文書公開,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內部監督制約措施,實現案件管理和案件辦理的有效分離;同時,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監管,從微觀的個案審批、文書簽發轉向宏觀的全院、全員、全過程的案件質效監管,落實錯案責任倒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