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曉麗
回望三十五載,『四下基層』的優良作風扎根于閩東大地。展望未來,山海巨變的故事仍將在這片土地上書寫

“有一天,我到一個海島村,一位老鄉請我到他們家里去看,說‘我家到現在還沒有廁所,基本都是靠公廁’。”聽到這個情況,福建省寧德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夏睿覺得很奇怪:大部分地方都已經配備廁所了,為何會出現這樣一個盲區?
帶著疑問又走了幾戶人家,夏睿發現,海島情況確實比較特殊,比如,缺乏建設化糞池、污水處理等設施的地勢條件。于是他把問題記下來,一點點想辦法解決。
“只有深入基層去調查研究,才會發現群眾還面臨著哪些現實困難。”這是夏睿“用腳走出來”的體會。
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四下基層”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的。
35 年前,閩東貧困落后,“四下基層”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被提出來。
35 年后,再看今日的寧德,經濟總量躍升至全省第五,“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已成新的注腳。
何以實現跨越?答案在一線,在奔赴基層的腳步中,在“四下基層”的實踐中。
“今天書記帶隊過來,我們想反映一個問題,希望能夠得到幫助和解決。”在福建省閩東力捷迅藥業公司的一間會議室里,一張圓桌旁圍坐著寧德市柘榮縣負責同志和各個部門的負責人,力捷迅藥業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林苑開門見山:“我們想向政府申請規劃一個人才公寓,以房留人,希望政府能夠給予支持。”
謀長遠發展,人才是關鍵,柘榮縣地處閩東山區,在引才的競爭力上與沿海地區有著天然的差距,企業有后顧之憂。
林苑拋出問題后,坐在她正對面的柘榮縣委書記張曉容停下手中的筆,對她說:“我們要發展生物醫藥,必須要留住人才。”隨后,張曉容又轉頭向一旁的相關負責人問詢:“人才公寓這個問題自然資源部門有沒有規劃?所在鄉鎮有沒有推進?”
“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在研究哪塊地比較合適,現在選址選好了。”“選址的地塊涉及我們雙城鎮,目前正在進行征收工作,速度還比較快。”兩位負責人相繼答道。
太子參產業是柘榮縣的支柱產業,企業發展對于當地中醫藥產業有著巨大推動作用。張曉容說:“我們常說要打造好的營商環境,要想事好辦,就要體現在具體怎么服務好企業上。只要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我們要以最快的時間給企業辦好。”
問題提出來,解決方案上了日程。書記“掛帥”護航,讓林苑安心了不少,“企業發展難免會遇到問題,政府能夠及時了解我們的問題,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這讓我們覺得發展前景更可期”。
在辦公室里全是問題,到基層去都是辦法。“四下基層”大力推行的是“一線工作法”,推動領導干部定期到基層現場辦公,做到發現問題在一線、工作落實在一線。
正是在“四下基層”工作作風的引領下,當地曾創下中鋁銅冶煉基地17 個月點火試車、上汽寧德基地14 個月試產的“寧德速度”。
務實作風推動跨越發展。寧德市委書記梁偉新表示,寧德30 多年的發展變化,充分印證了“四下基層”是務實的理論、行動的理論。
從寧德市福鼎市崳山鎮碼頭登船,乘船2 個小時左右,就能到達霞浦縣海島鄉四礵列島的東礵島。
霞浦縣海島鄉黨委書記葉林茂介紹:“海島鄉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海島’命名的鄉鎮,大大小小管轄了161 個島嶼,其中有5 個是居民島,剩下的都是無人島。我們腳下的東礵島就是無人島……”
東礵島的一側是懸崖峭壁,另一側是緩坡草地。葉林茂爬上海島的最高點,遙遙一指晴空下的碧海,說:“東礵島在網上火了,來航拍、來旅游打卡的人非常多。”
“脫穎而出”的機會難得,葉林茂一直琢磨著怎么讓東礵島更“出圈”、海島旅游更“火熱”,于是,他來東礵島來得更勤了。
“有時候陪客商考察,有時候針對旅游存在的一些短板,過來跟游客們聊一聊。”海島發展面臨轉型,葉林茂有緊迫感:要想抓住漁旅融合的發展機遇,就必須跑得快、跑得勤,圍繞島嶼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做梳理,為今后的發展蓄力。
根植于黨的群眾路線,人民性是“四下基層”的本質屬性。干部的身子“沉下去”,群眾的問題才能“浮上來”,才能真正做到問政于民、問計于民。
鄉村振興,海島不能“掉隊”。夏睿到海島調研時,有群眾向他反映碼頭太小,對以漁業為生的海島人而言,生產生活很不方便。于是去年市里出臺的扶持海島發展的9 條措施,就包含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措施。
“每次到海島上,我都有兩個很深的體會,一是風景很美,二是群眾生活上確實存在不便。”夏睿說,“鄉村振興路上,我們希望海島不但風景美,海島群眾的生活也要更美。”
“四下基層”著眼于“下”,“下”不是目的,要“下”而有為、“下”而有效。
“我們要求市縣領導每年深入基層調研不少于60 天,每季度牽頭開展一次蹲點調研,主動發現問題找準問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寧德市委辦公室四級調研員徐光明說。
梁偉新表示,寧德歷屆黨委、政府始終秉承“四下基層”的優良傳統,用好用足獨特資源和寶貴財富,不斷推動“四下基層”走深走實。
“鮮紅黨旗在飄揚,鐮刀鐵錘譜新章。禮贊黨的二十大,柘榮人民樂開花……”伴隨著快板的節奏韻律,宣講員開了場。
在柘榮縣城郊鄉靴嶺尾村的剪紙傳習館,一條條長板凳上坐滿了村民,他們聽說“村里要開個會”,都來聽一聽、學一學。
這是柘榮縣的一次草根宣講大聯盟下鄉活動。“2013 年,我們成立了‘小板凳’宣講隊,每個鄉鎮一支隊伍,比較零散;不久后,我們把各個宣講隊整合成了宣講團。如今,宣講加入志愿服務、生產指導、司法援助等功能,宣講團演變成了大聯盟。”柘榮縣委宣傳部理論股負責人鄭德冬介紹。
現在的草根宣講大聯盟登記在冊的有300多人,民間藝人、村干部、鄉賢、老黨員等越來越多的宣講人才加入隊伍中,活躍在鄉野間。
“我們通過群眾‘點單’進行專題宣講,請來農業、國土等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專門進行技術性指導。”鄭德冬說,“最近我們就在做關于農村宅基地審批和耕地保護的宣講,這是近期老百姓最關心的,他們原先認為‘我想蓋就蓋,現在為什么不讓我蓋了’,通過我們的宣講,他們就能明白到底是為什么。”
既要做實干家,又要做宣傳家,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如何讓群眾更愛聽、愛看?寧德市各地紛紛創新形式:周寧縣通過該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杖頭木偶戲進行宣講;福鼎市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傳統藝術“嘭嘭鼓”中;柘榮縣將農村老人們熟悉的剪紙、布袋戲、提線木偶等形式“嫁接”到宣講內容上。
創新形式的同時,寧德還將理論宣講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相結合,吸納文明實踐志愿者特別是講解員為基層理論宣講員。
35 年的實踐傳承,根植于黨的群眾路線的“四下基層”得以不斷發揚光大,始終彰顯出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和實踐偉力。
回望三十五載,“四下基層”的優良作風扎根于閩東大地;展望未來,山海巨變的故事仍將在這片土地上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