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萱
1961 年4 月2 日,劉 少 奇由長沙 出 發,在前往寧鄉縣(現寧鄉市)的沙石公路上顛簸西行。自1925 年離開家鄉寧鄉后,劉少奇已有30 多年沒有回過家鄉,家鄉的親人對他甚是牽掛。但這次回來,他不是為了探親,而是到農村進行調查研究。
調查前,劉少奇要求調查組采取過去老蘇區的辦法,到老鄉家睡門板、鋪禾草,這樣既不擾民,又可以深入群眾。
4 月的湖南本應是青山堆翠,可映入劉少奇眼簾的卻是荒山禿嶺,他的心情十分沉重。
劉少奇將此次調查研究的第一站選在了寧鄉縣東湖塘公社王家灣生產隊。車行駛到王家灣的時候,“萬頭豬場”的牌子赫然入目。劉少奇走進去卻發現,整個豬場只有幾頭骨瘦如柴的母豬。那萬頭豬場的豬去哪了呢?
為了弄清楚這里的情況,劉少奇決定在這破舊不堪的養豬場飼料房著手調研。隨行人員簡單收拾了飼料房,并在里面架鋪,此時他發現兒時這個號稱“魚米之鄉”的地方竟然找不到鋪床用的稻草。
在這間臨時搭建的“辦公室”里,劉少奇聽取了前期到湖南調查的中央工作組的匯報。聽完后,他感觸頗深地對時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說:“寧鄉縣問題那樣嚴重,如果說天災是主要的,恐怕服不了人。沒有調查研究,這個教訓很大。看來要放下架子,才能深入下去進行調查研究,不進行調查研究,決定出的東西是不可能符合客觀情況的。”
隨后幾天,劉少奇除了聽取中央工作組和中共湖南省委工作隊關于農村情況的匯報外,還到王家灣的養豬場和農田了解生產情況。經過調查,劉少奇對湖南農村的真實狀況有了初步認識,也明白了他沿途所見荒山禿嶺的原因——農村辦公共食堂要用大鍋做飯,由于收成不好沒有禾草燒火,只好砍樹用木頭代替。農村生產之蕭條,群眾生活之困難,超出了劉少奇的預料。
為進一步了解農村的真實情況,劉少奇決定選擇一個比較典型的生產大隊認真調查研究。他同中共湖南省委研究后,決定前往長沙縣廣福公社天華大隊。
天華大隊是湖南省農業合作化運動以來樹起的一面“紅旗”,曾得到在這里蹲點的中央工作組的認可。但實際情況卻是:天華大隊自1958年以來,先后建立了15 個公共食堂,社員集中住宿,人均口糧只有300 多斤,再加上自留地和自養家畜被取消、食堂管理不善、干部多吃多占等因素,給社員生活造成極大困難。
1961 年4 月12 日,劉少奇來到天華大隊,住在大隊部所在地王家塘。第二天,他召集天華大隊干部座談,著重討論了“食堂問題”“分配問題”“糧食和其他實物分配”等。但劉少奇從這些干部的言談中察覺到,他們沒有反映真實情況。
為了能聽到實話,劉少奇決定改變計劃。4月15 日,他不讓大隊干部陪同,帶著秘書直接來到天華大隊施家沖食堂,當天下午又約請了施家沖部分社員座談。座談會上,大家拋開顧慮,紛紛訴說加入公共食堂后生活上的不便和對生產的影響。社員彭五說:“農村辦公共食堂不好!大家集中一起吃,不利于生產,山邊、沖里、遠處的田地都荒蕪了……”他話音未落,社員彭玉鴻接著說:“我們11 戶人家喂一年的豬,還沒有以前一戶喂的多。從前滿月豬仔可以長到40 多斤,現在喂一年還不到40 斤。什么道理?就是沒有米湯、沒有糠、沒有菜。”這時,氣氛已經活躍起來,社員們把多年來憋在心里的話都說出來了。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劉少奇又同中央工作組及天華大隊干部多次研究解散公共食堂問題。最終,在劉少奇的建議下,由社員自愿選擇是否留在公共食堂吃飯。
雖然天華大隊的問題有了初步解決辦法,但是劉少奇的湖南調查研究之行并未終止,他決定再多去幾個地方看看。5 月3 日,劉少奇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寧鄉花明樓炭子沖。當晚,他謝絕縣里為其在花明樓公社安排的住所,住進了炭子沖舊居。
劉少奇邀來少年時曾一起放牛的朋友李桂生聊家常。劉少奇問:“聽說去年干旱得厲害,安湖塘的水車干了吧?”李桂生脫口而出:“沒干,還剩半塘水呢!”劉少奇略帶疑惑地說:“我記得有一年塘底干得可以曬谷……”“那樣的大旱,每畝還收了兩三擔。”李桂生接著說,“叫我看,去年糧食減產,干旱是有些影響。我講話直,主要不是天災,是人禍。”這件事給劉少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 月7 日下午,劉少奇在炭子沖大隊召開了基層干部和社員座談會。他對與社員利益密切相關的生產、食堂、房屋、山林等問題談了看法及意見。座談結束后,劉少奇又挨家挨戶地串門,察看鄉親們的生活情況。
這次劉少奇到湖南調查研究,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
實踐出真知,調查出真相。劉少奇1961 年的湖南農村調查研究之行,緊緊圍繞群眾生產和生活兩大主題進行。通過此次調查研究,他對人民公社化運動以來的農村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而細致的摸底,準確掌握了農村的真實情況,為黨和國家調整農村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