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顏春
(廣西欽州農業學校,廣西 欽州 535000)
在農產品領域,產業鏈主要包括種植、采摘、貯藏、加工、流通等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相應的人才支撐,而這些人才需掌握的技能和知識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建立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時,應深入分析整個產業鏈,明確各環節所需的人才類型和技能要求[1]。
農類職業學校的辦學定位是培養具備農業生產、管理、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農業技術人才。其主要任務是為農村地區培養技術型人才,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2]。
廣西欽州農業學校是一所集農、林、牧、漁等專業的國家級重點普通中專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專業特色鮮明。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努力培養符合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學校圍繞廣西特色農業產業鏈和欽州預制菜產業集群布局,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優化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課程,隨產業發展的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專業群建設與產業鏈轉型升級相適應,推進專業課程建設,實施項目引領,開展理論研究等。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是學校的核心專業群、重點專業群。
構建專業群應遵循行業基礎相近、學科基礎相近、崗位群相近的原則,避免跨專業大類構建專業群,有利于資源整合。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精準對接廣西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集群和預制菜產業集群規模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發展方向,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優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作為自治區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與企業協同育人[3]。以服務廣西特色優勢農業全產業鏈和欽州預制菜全產業鏈為目標,協同融通作物生產技術、禽畜技術生產、農產品保鮮與加工、中餐烹飪、電子商務等5個專業教學,以產業鏈深化專業群建設,加強產業上、中、下游各個主體的協同作業、融合發展,優化各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核心課程、核心崗位能力。
專業群內專業主輔關系以產業鏈內在邏輯關系為依據遴選核心專業。農產品保鮮與加工產業橫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被稱為離“三農”最近的產業,也被稱為農產品的第二次生命,具有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支撐。學校立足農業全產業鏈和欽州預制菜產業集群,對接糧棉油薯、肉禽蛋奶、果蔬茶菌、水產品、林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等崗位群,以作物生產技術、禽畜生產技術專業為基礎,以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為核心,以中餐烹飪、電子商務專業為骨干,構建以農產品全產業鏈及預制菜產業集群為主攻方向的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4]。
合理控制專業群規模,以3~5個專業構建專業群為宜。一是在建群專業數量的選擇上,根據學校已有的專業和廣西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及欽州預制菜產業需求,確定以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為核心,以作物生產技術、畜禽生產技術專業為基礎,以中餐烹飪、電子商務專業為骨干組建專業群[5]。二是在選擇建群專業時,應注重專業間的內在聯系和交叉融合,確保專業間有足夠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資源共享,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三是注重專業的實用性和市場需求,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中職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構建存在以下問題:(1)缺乏有效的市場需求調研。在構建專業群前,缺乏充分的市場需求調研,導致專業群的結構和內容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學生的就業難度增加。(2)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課程設置過于注重理論學習,而與實踐操作脫節,導致學生缺乏實際操作技能,難以適應工作需要。(3)師資力量不足。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需要有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但目前缺乏這樣的師資力量,影響教學質量。(4)實訓基地建設滯后。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須有良好的實訓基地,便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目前大多實訓基地建設滯后,無法滿足教學需要。(5)校企合作不夠深入。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需與相關企業深入合作,以便學生接觸到最新的技術和設備。目前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就業前景[6]。
基于產業鏈的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的目標可細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通過引進現代化的貯藏和加工技術,提高農產品的保鮮能力和品質,降低農產品在生產、運輸和加工過程中的損耗,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性。(2)增加農民收入:通過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使農民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益,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3)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通過建立產業鏈,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緊密聯系起來,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4)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營養、美味的農產品的需求: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營養、美味的農產品的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5)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通過引進先進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設備,提高農產品的加工能力和質量,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7]。
了解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和作用,明確人才需求。例如,貯藏專業人才可以從事果蔬保鮮、糧食儲藏等方面的工作,加工專業人才可以從事食品加工、乳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8]。(1)種植和養殖:需要種子、肥料、農藥、飼料、養殖設備等。(2)收獲和加工:需要收割機、打捆機、清洗設備、加工設備等。(3)運輸和儲存:需要運輸車輛、倉儲設備、保鮮設備等。(4)銷售和營銷:需要市場調研、品牌推廣、銷售渠道建設等。(5)服務和支持:需要專業技術支持與培訓、金融支持等。(6)環保和安全:需要環保設備、安全設備、監管機構等。(7)數據和信息:需要數據采集、分析、共享平臺等。(8)政策和法規:需要相關政策支持、法規制定、監管機構等。
根據產業鏈的需求,確定專業群的結構,包括專業方向、專業定位、專業特色等。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的結構可以從以下幾個環節來分析:(1)種植環節:種植環節是農產品生產的第一步,種植專業群包括農業技術人員、種植工人等,負責選擇種子、施肥、澆水、除草、防蟲等工作,確保農產品的生長和品質。(2)采摘環節:采摘環節是農產品生產的關鍵環節,采摘專業群包括采摘工人、采摘機械操作員等,負責在適當的時間采摘農產品,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品質。(3)貯藏環節:貯藏環節是農產品后續處理的重要環節,貯藏專業群包括倉庫管理員、冷庫操作員等,負責將采摘的農產品儲存起來,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保存期限。(4)加工環節:加工環節是將農產品加工成各種食品和工業原料的過程,加工專業群包括加工工人、加工機械操作員等,負責將農產品進行加工處理,制成各種食品和工業原料。(5)流通環節:流通環節是將加工好的農產品銷售到市場上的過程,流通專業群包括銷售人員、物流人員等,負責將加工好的農產品運輸到市場上,確保農產品的銷售。
綜上所述,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的結構包括種植、采摘、貯藏、加工、流通等環節,需由多個專業群體協作和配合,共同完成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根據產業鏈需求,確定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的核心課程,包括貯藏技術、加工技術、食品營養與安全等。按計劃開展課程教學資源建設,開發了《食品機械》《農產品加工》《面點制作》《農產品質量檢驗》《農產品貯運》《畜產品加工》《烹飪》等7門專業核心課程。
根據核心課程,構建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的課程體系,包括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等。依據地域特色農產品保鮮與加工企業的生產實際,對照企業崗位設置和崗位能力要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將行動領域轉換為學習領域,構建了“崗能結合,工學互嵌,校企合作”的課程體系,真正實現“做、學、教”統一。堅持標準化引領、模塊化課程、多元化資源、個性化設計的原則,構建專業群“通識課程+平臺課程+方向課程+拓展課程”教學資源體系。基于工作過程,分專業方向開發模塊化課程,開放優質課程4門,開發“1+X”證書培訓課程2門。升級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建設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教學資源庫(圖1)。

圖1 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課程體系結構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須確定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和方式,如實驗、實習、實訓等。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實訓基地項目在2014—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實訓基地驗收成果中被評為良好。其中包含農產品保鮮實訓室、農產品(食品)檢測分析與品質管理實訓室、蛋制品及面點生產加工、畜牧產品加工、糧油加工、果干果脯加工、果酒果汁加工、白酒加工、制茶加工、烹飪加工技術等10個實訓室,實訓基地設置星島形實訓室4個,實驗實訓設備將近500萬元,可滿足200人的實訓崗位需求。
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的師資隊伍需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可通過引進企業專家、培養校內教師等方式構建。本專業任課教師26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人,高級職稱11人;本科以上學歷23人,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13人,生師比8∶1;“雙師型”教師15人,占教學團隊教師的57.7%,其中名師工作室成員2名,“廣西技術能手”1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員1名,技師4名,獲中國職業烹飪大師榮譽1人。
產教融合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應建立產教融合機制,校企共建、整合資源、產學結合。如依托廣西欽州農產品產業優勢,整合各方資源,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共同開發課程等,形成學校、行業、企業共建共管共享的實踐教學基地(圖2)。

圖2 校企合作企業
綜上所述,基于產業鏈的中職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專業群構建的邏輯可以概括為明確目標、了解需求、確定核心課程、構建課程體系、確定實踐教學環節、確定師資隊伍和建立產教融合機制。
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數量和質量都在不斷提升,職業院校作為人才輸出的龐大群體,我們應該逐步完善專業群的構建,滿足產業對人才的質量需求。另外,專業群在構建發展中還需不斷更新、創新,緊跟經濟、科技的發展步伐,為促進經濟、科技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