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嚴碧華 賈偉 □ 康文明
“以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為目標,全面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描繪民富邊穩新畫卷?!?/p>

臨滄市滄源縣糯良鄉班鴿自然村
立冬時節,走進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班洪村下班壩自然村,村莊干凈整潔,朱紅色佤族民居依山坡層層排開,金燦燦的玉米棒子掛在墻上,房前屋后鮮花盛開,生機盎然。
兩年前的2021年,包括班洪村在內,滄源縣班洪鄉、班老鄉9個邊境村的10位老支書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阿佤人民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的情況,表達了世世代代跟著共產黨走,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的堅定決心。
同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老支書們繼續引領鄉親們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
兩年多來,滄源縣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設美麗家園,村容村貌更整潔,群眾收入更穩定,內生動力更足。
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的滄源縣,俗稱阿佤山區,是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縣,當地佤族群眾素有愛國守邊的光榮傳統。

班洪村老支書巖翁 圖/嚴碧華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上世紀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傳唱大江南北,同時佤族這個“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古老民族也進入人們的視野。
新中國成立后,作為邊疆直過民族,阿佤人民告別原始社會生活,一步邁入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第一次“千年跨越”,《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了他們對中國共產黨和偉大祖國的感恩之情。
“我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見證了阿佤人民從原始社會末期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一點一滴的變化,我看在眼里,明在心中。過去我們住的是杈杈房,就是人家說的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一年中有三四個月缺糧,祖祖輩輩不曾走出大山。”11月8日,在班洪村下班壩自然村會議室里,班洪村老支書巖翁回憶道。
今年71歲的巖翁,敘說往事時飽含激情,感染了現場所有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滄源縣加快脫貧攻堅步伐,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學等都有了保障,村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2019年底,滄源縣67個貧困村、4萬多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與全國人民同步實現了全面小康。
嚴重呼吸困難、缺氧伴有心力衰竭較重的寶寶應暫時停止進食,待病情穩定后再喂養,注意給予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高維生素富有營養的食物(包括母乳),喂養要少量、多次、定時進行,不要過飽而妨礙呼吸功能及加重心臟負擔。
一條條柏油路修到村民家門口,家家戶戶通電、通水、通網絡。村民住進帶有衛生間、廚房的磚瓦房,居住條件顯著改善。村民看病有保障,村里孩子有學上。
村民想不到的是,基礎設施改善后,曾經的窮鄉僻壤,被打造成了旅游觀光的景區,游客絡繹而來,村民們可以在家門口銷售農副產品,增加了收入來源。
走進村民楊永明家,院內正曬著新采的茶葉。“過幾天會有人來收,也有游客買。”69歲的楊永明是一名退伍軍人,他站姿挺拔,聲音洪亮。
“收入還可以,兒子兒媳就在附近上班?!闭f起現在的生活,楊永明發出爽朗的笑聲。
日子一天天變好,幸福的笑容綻放在阿佤人民臉上。已經卸任村支書多年的巖翁非常開心,在和周邊其他村老支書聊天時,發現他們也感同身受。
這些老支書來自班洪鄉、班老鄉9個邊境村,除巖翁之外,還有三翁、三貴、俄松、三木嘎、尼紅、賽金、巖團、三木水、巖板,這些老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他們中,有的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長達30余年,見證了當地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2021 年,9 個邊境村的10位老支書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擺脫貧困、過上全面小康生活的情況,表達世世代代跟黨走、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的信心和決心。
“那段時間,我既興奮又忐忑,有時深夜還在房間走來走去。我總是在想,總書記那么忙,信能不能收到?有沒有時間回?”參與寫信的老支書巖翁告訴記者。焦急的等待中,突然有一天,巖翁接到電話說,總書記回信了!
他不敢相信,讓對方又重復了一遍。
2021年8月20日上午,收到回信第二天,在班洪村下班壩自然村廣場,當地群眾身著盛裝,載歌載舞,歡慶這件大喜事。
“當時,我顫抖著雙手接過回信,興奮地與其他幾位老支書爭相傳看,老支書們激動得說不出話?!睅r翁回憶起兩年前的場景。
巖翁說,那天,人們奔走相告,阿佤山區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的直達地—班洪村下班壩自然村廣場,一塊紀念碑格外引人注目,石碑上用漢語、佤語兩種文字,鐫刻著習近平總書記給老支書們的回信。
信中說,你們都是老支書,長期在邊境地區工作生活,更懂得邊民富、邊疆穩的意義。脫貧是邁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們要繼續抓好鄉村振興、興邊富民,促進各族群眾共同富裕,促進邊疆繁榮穩定。希望你們繼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唱響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極大地激發了滄源縣廣大干部群眾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的熱情。
寫信的老支書們自發組成5個宣講團,定期在全縣開展宣講?!拔乙芽倳浀幕匦艂鬟_給每一個村民,把總書記的牽掛和囑托帶給每一名群眾,讓大家永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惫泊謇现F說。
7年前,佤族漢子賽茸從巖翁手中接過接力棒,擔任班洪村黨支部書記。
在他的帶領下,村里以黨建為引領,成立鄉村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深入挖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蜂蜜、橡膠、茶葉、干筍、堅果等,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楊文新曾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是合作社的骨干,負責管理服務接待中心、玻璃棧道等,在家門口就有穩定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
“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指引和鼓舞我們更加奮發拼搏,2022年全鄉村集體收入合計299.48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949元。”班洪鄉黨委書記馬志堅表示,近年來,班洪鄉充分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把生態底線貫穿于各項工作始終,不斷將綠色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走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來抓,打開全鄉產業發展集約化、組織化、專業化、市場化的“門禁卡”。
班洪鄉充分發揮自然資源、交通區位、人文歷史等優勢,形成了以下班壩南滾河國家公園觀象第一村觀光游、班洪大寨紅色歷史文化體驗游、芒來自然村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探秘游、南板世界巨龍竹產業園研學游為代表的特色鄉村旅游“班洪品牌”;實現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班洪實踐”,成功創建班洪“葫蘆王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班洪路徑”。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提升產業效能,打牢興邊富民堅實基礎?!瘪R志堅說,重點將做好市場主體培育、產業降本增效和延鏈補鏈強鏈等工作。
收到總書記回信兩年多來,滄源縣團結帶領全縣16萬各族干部群眾,始終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們以組織創新推動鄉村振興,聚力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大發展,齊心協力建設好美麗家園?!睖嬖纯h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天強說。
記者了解到,滄源縣所在的臨滄市,以黨建統領經濟發展、產業建設、強邊固防、民族團結等各項工作。全市各級干部群眾以“我們都是收信人”的自覺,開展了“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心向總書記、心向黨、心向國家”“爭做一輩子的好支書”“學回信、見行動、辦實事”等系列實踐活動,推動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走深走實、落地生根。
一幅黨建強、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的美麗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總書記回信到佤山,山笑水笑云潮涌;木鼓聲聲傳情意,古老邊寨沐春風;總書記西代勐(佤語,意為很好、極好),共產黨西代勐;總書記囑托記心中,守土固邊人心同;鄉村振興富邊疆,民族團結共繁榮……
上世紀60年代中期,《阿佤人民唱新歌》響徹祖國大地,阿佤人民翻身了,站起來了;今天,進入新時代,《阿佤人民幸福歌》禮贊阿佤人民的美好生活。這優美的歌聲,激勵著阿佤人民堅定民族團結、致力鄉村振興、走向富裕生活的豪邁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