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碧華
11月上旬在云南臨滄調研采訪,多地成片的古茶樹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這些古茶樹樹齡動輒成百上千年,且歷經歲月的洗滌,在云卷云舒中依然綻放,是村民的“搖錢樹”。
作為一個喝茶多年的茶客,筆者對茶有著特別的感情,就像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一樣不可或缺。
筆者曾去過很多茶葉產區,欣賞蒼翠欲滴茶園美景和靜觀杯中茶葉舒張翻滾的同時,慢慢了解了很多地方的茶產業。
盡管周末也時常在家煮普洱茶來喝,但對于普洱茶的生產、加工等知之甚少。
直到去年從臨滄市一位領導的介紹中才了解到,作為一座因茶而聞名的邊境城市,臨滄是我國最大的普洱茶和紅茶生產地。在這里,有迄今為止發現人工移植最早的古茶樹。
這位領導的推介,讓筆者對臨滄茶業有了初步印象,但仍然心存疑問。因此,決定找機會前往一探究竟。
第一站探訪了有著3200年樹齡的古茶樹。這棵被譽為“錦繡茶尊”的古茶樹,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樹。
站在“錦繡茶尊”附近的觀景臺上,環顧四周,目之所及,上千年的古茶樹比比皆是,這些千年壽星如眾星捧月般簇擁著“錦繡茶尊”,生動展現了“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盛景。
歷經滄海桑田的古茶樹,記錄了生活在瀾滄江畔的人民與茶休戚與共的歷史畫卷,以及當地因茶而生、因茶而興、因茶而變的故事。
離開錦秀村后,筆者一行又前往昔歸、冰島等地,幾天下來,最大的感受是臨滄生態環境好,茶葉資源確實豐富,尤其是古茶樹多。
當地政府提供的最新資料顯示:臨滄是最大的普洱茶原料基地和主要的普洱茶生產基地,曬青毛茶產量占全國普洱茶原料50%左右,普洱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25%左右;臨滄是世界著名“滇紅”茶的誕生地,是我國最大的紅茶生產基地,紅茶產量居云南省第一。
也就是說,無論是普洱還是紅茶,臨滄產量都很大,但遺憾的是,與兩者在全國茶葉市場的影響力似乎并不匹配。從全國范圍來看,消費者知道臨滄普洱茶和滇紅品牌的還不多。
或許正是考慮到上述情況,近日,臨滄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臨滄市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方案明確貫徹落實云南省委、省政府“以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科技引領農業現代化”要求,堅持以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為方向,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集中力量打造“普洱茶”“滇紅茶”公用品牌,構建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和茶生態協調發展的現代茶產業體系,推進全產業鏈升級,持續提升臨滄茶葉產業知名度、美譽度,全面提升茶葉產業質量效益和綜合競爭力。
方案考慮周詳,接下來主要看具體執行過程中,臨滄如何用足資源,實現茶葉產業的跨越發展,由“茶業大市”邁進“茶業強市”,更好造富當地百姓。
當然,不只是臨滄,也不只是茶產業,對于廣大有獨特產業資源的地方,都有一個不斷培育并提升產業品牌價值的任務,只有這樣,資源優勢才能變成產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落到實處,老百姓也才能得到更多、更大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