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聊城市教育和體育局局長 崔巍
以小切口撬動大改革,引領學校、家長、社會樹立科學育人觀念,形成工作合力,打造全環境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正確的評價“指揮棒”,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
山東省聊城市教育和體育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決策部署,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抓住“考核評價”這個“牛鼻子”,以義務教育綜合素質評價實踐探索為突破口,創新教育評價“指揮棒”,以小切口撬動大改革,引領學校、家長、社會樹立科學育人觀念,形成工作合力,打造全環境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聊城市開發區實驗小學東校課后開展馬頭琴課程。
2022 年2 月,聊城市被確定為省級首批全環境育人實驗區,2022 年9 月,《聊城市“破”“立”并舉改革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全環境育人實驗區第一批推薦成果在全省推廣。
一是科學設計評價指標。以“方向性和指導性、學生全面成長和個性發展相結合、過程真實客觀和結果公正有效相統一”為原則,堅持“五育”并舉,圍繞學生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素養、勞動與社會實踐五個維度,19個要素,科學設計指標、觀測點,記錄、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情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是完善評價方式。依托信息化平臺,采用客觀記錄為主、主觀評價為輔的評價方式。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日常評價為基礎,進行日常評價、學期評價和畢業評價。“日常評價”每月進行一次,重點關注學生各方面的日常表現和習慣養成。“學期評價”以月評價為基礎,綜合評價學生學期發展情況,重點關注學生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學期末要形成學生成長記錄冊,印發給學生。“畢業評價”將學生每個學期的評價結果按照一定權重計算得出結果。
三是強化結果應用。把義務教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學生發展情況、畢業升學、學校育人質量和區域內學校辦學水平的主要依據或重要參考。初中學生三年的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結果按評價等級作為普通高中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計入中考成績。同時,改革中考制度,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并加大體育權重,引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是完善各類評價制度促公平。指導各學校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審核制度、公示制度、復查復議和申訴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確保評價過程公開、公平、公正。
五是改革考試制度。
以學生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搭建信息化平臺,通過建設學生數字成長檔案,健全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為確保平臺設計更科學有效,堅持試點推進,于去年秋季學期選取了部分中小學校作為試點校進行平臺試運行,涵蓋城鄉、小學和初中,優化完善再覆蓋至全部義務教育學校。
一是科學搭建信息化平臺。根據評價指標體系方法,市級統一搭建平臺,圍繞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升級改造聊城市義務教育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從學生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素養、勞動與社會實踐五個維度收集學生過程性成長資料,分析學生綜合素質情況,實現學生評價信息的過程記錄、數據匯總、統計分析。截至目前,平臺累計匯聚100余萬條日常評價記錄、12萬條寫實記錄、2萬條標志性成果記錄、55萬條學業成績記錄,上傳各類佐證圖片11 萬張。
二是拓展信息化應用端。平臺分管理端和學生端,擁有移動端訪問的學生家長端和教師APP端,管理端可進行評價基本信息管理審核、匯總、公示評價報告推送、歸檔等;學生端可以核對信息、填報數據查看公示信息,查詢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學校、班級、教師、學生信息可靈活配置,方便家校互動和教師快速操作。目前平臺共有學生(家長)用戶12萬,教師用戶1萬,管理班級數2301個,評價小組12022個,共生成綜評報告11.3萬份。
三是信息化手段為學生成長“畫像”。以學生多來源、多維度數據為基礎,通過數據建模分析,生成全方位的學生數字畫像,既包括過程性數據也包含總結性描述,既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描述,刻畫真實、可信的學生個體和群體成長情況,為綜合數字評價提供有效支撐。平臺已生成22萬余份學生成長記錄,內容包括評價結果、學業成績、標志性成果、寫實記錄、綜合實踐、過程評價、寄語等,學生家長可以通過手機APP實現在線瀏覽和下載。
以學生評價為突破口,構建家校社網全環境育人機制,引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是“線上+線下”,豐富育人資源。線下,以學校為主陣地,依托文明實踐所(站)、鄉村學校少年宮等,開展“家國情懷·少年志氣”“薪火相傳·紅滿校園”“4點半課堂”等主題活動1300余場次。線上,通過公眾號、視頻號、頭條號、官網等“三號一網”,推送宣講視頻、微課堂,打造了“紅色故事我來講”“云上思政課”“名師大講堂”等40余個品牌項目。
二是守牢學校育人主陣地。全市中小學“一校一案”落實德育工作方案,充分發揮學校育人作用,全面推進立德樹人貫穿教育教學、人才培養、辦學治校各環節,堅持課程、活動、文化等協同育人,大力推進“雙減”,實現課后服務全覆蓋,為學生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三是充實家庭育人第一課。推動落實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全市970所普通中小學校均成立三級家長委員會,覆蓋率100%;開展“家校同心 護航成長”家訪行動,家訪學生覆蓋率達100%。
四是充分挖掘社會育人資源。市級財政投入500萬元打造13處市級勞動實踐基地,評選出59處省市級研學實踐基地,評選優秀研學課程40門。建有農家書屋2400多處、家庭圖書館400多處、城市書房20處。
五是著力優化心理健康環境。開展“向陽成長—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行動”,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記者見面會15場,組織專題講座77講。聯合醫院建設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服務中心,設立5條24小時心理服務熱線,兩條農村留守、困境、問題家庭等兒童維權熱線。建設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每周一、三、五及周末開展免費咨詢。對全市四年級以上學生進行全員心理健康篩查,建立健全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做到“不漏一校、不丟一生、不缺一檔”,根據動態檔案及早及時分類疏導各種心理壓力,有針對性開展“一對一、面對面”談心及家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