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海濤
在“向農圖強”的基礎上,通過院企合作、企企合作、招引人才、自主研發等方式,謀求“向智圖強”的新路徑。
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大陸村鎮,是寧晉縣六大基礎產業中農業機械制造的核心聚集區,同時也是“河北省農機裝備制造名鎮”。
在這里,農業機械制造企業眾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大陸村鎮黨委書記王強表示,作為農機裝備制造名鎮,當前該鎮正立足“智能”謀創新,力爭在未來幾年上一個新臺階,實現農機制造“向智圖強”。
距離寧晉縣城東北9 公里,河北省會石家莊60公里的大陸村鎮,是寧晉縣產糧大鎮和國家糧食豐產工程示范鎮、萬畝糧食高產實驗基地。
早在40年前,當地就有村民琢磨通過農業機械提高生產率。漸漸地,一些村民在農閑時放下鋤頭到全國各地推銷農機配件。
20世紀90年代,受在全國跑農機配件銷售的大哥影響,王新芳也加入這一行列。當時主要是推銷農機小部件。
彼時,大陸村鎮開辦了農機部件市場,從全國各地收購,然后再銷往全國。
經過10多年的磨煉,積累一定資金和客戶資源后,王新芳決定辦一家工廠,自己生產。
2006年,河北圣和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創建。為解決人才問題,公司面向全國招聘。2014 年,公司進行自我變革,聘請了來自上海的管理團隊,提升管理水平和品牌知名度。
“圣和農機已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物流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型企業,率先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安全生產標準化認證,有200余種產品通過部、省農機推廣鑒定,25項專利技術獲得國家專利授權,參與制定國家標準一項,牽頭完成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團體標準一項、發布企業標準兩項。”王新芳如數家珍。
圣和農機還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河北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大陸村鎮形成了零配件、部件、液壓件、農機具、整機、工程機械等完整的產業鏈條體系,共六大類近1萬個品種,涌現出多家立足“三農”、服務“三農”的知名企業。現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8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8家、“產學研”基地5個。
大陸村鎮在服務“三農”的同時,也成為區域頗有名氣的農業機械制造重鎮。
2022年9月,王強從寧晉縣另外一個鄉鎮調任大陸村鎮黨委書記。
上任后,他用一個月時間調研,發現大陸村鎮農機制造已經形成規模,在全國頗具影響力。
今年10月下旬,由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和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主辦,武漢市人民政府、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協辦的“2023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在武漢舉行。
王強發現,2200多家參展企業中,來自大陸村鎮的占到七分之一。這些企業,構成了農機制造比較完整的產業鏈。
“除了發動機和輪胎,剩下的90%零部件大陸村鎮都能生產。”王強表示,2022年,全鎮農機行業實現產值102億元。
始建于1993年的農機市場,現占地700余畝,建筑面積16.5萬平方米,固定門店600余個,主要經營大拖配件、小三四輪配件、整機、農機具、工程機械配件、液壓件,六大類多個品種,全國知名品牌近百家企業在此設有銷售網點,銷售網絡遍及全國,是華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農機產品集散地之一。
“雖然企業眾多,但缺少龍頭企業,智能化程度還不高。”王強表示,深入調研后,他感覺到整個產業應趁勢上新臺階,否則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因此,大陸村鎮農機制造在“向農圖強”的基礎上,通過院企合作、企企合作、招引人才、自主研發等方式,謀求“向智圖強”的新路徑。
圣和農機攜手河北省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共建河北省耕作機械技術創新中心,于2020年12月經河北省科技廳驗收批準,正式成為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進一步提升了產業的科技支撐水平,形成了“科研在院所、測試在實驗室、轉化在生產線”的發展模式,圣和牌旋耕機加入數字定位導航,插上數字化翅膀,在拖拉機上就可操作施肥、播種、填壓。
此外,冀新農機鮮食玉米收獲機通過更換模塊實現帶皮鮮食冷藏和脫皮“一鍵轉換”,插上了“模塊化”翅膀;河北元正機械在“割臺寬度”上求突破,插上“研發”的翅膀,實現割臺由3.5米到4.5米的新突破;河北億頓動力機械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一種汽缸蓋的復合鑄造裝置”獲得國家專利,在國內外具有較高水平。
“智”促“科”轉的例子,在大陸村鎮正不斷萌芽、發展、壯大。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產品質量不斷改善,大大促進了全鎮智能農機產業的向“智”求強。
2023年,正在推進的總投資38億元的大陸村鎮智能農機谷項目,通過與河北工業大學在智能農機助力產業振興、糧食安全上深度合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同時,提升大陸村鎮企業向“智”轉型、向“農”奔赴的速度和熱度。
項目立足建設寧晉縣域節點產業體系的契機,培育年產值超150億元產業聚集區的有力支撐點,助力農機制造向“智造”產業集群發展實現質的飛躍。

寧晉縣大陸村鎮舉辦的首屆智能農機展銷交流會現場
對于大陸村鎮來說,做大做強農機制造產業,不僅可以實現強鎮,更可實現富民。
據不完全統計,全鎮現有以機械制造為核心的上下游產業鏈加工企業797 家,配套企業產業工人達到1.8萬余人。
“一個產業富了一方百姓”,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群眾的腰包更鼓,助力全鎮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群眾高品質生活上不斷地行穩致遠。
王強表示,大陸村鎮將持續依托現有的“一區、一場、一產業”(園區、市場、農機產業)基礎,不斷夯實鎮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產業和環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