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秋季學期處級干部進修班學員 劉建林
養老是千千萬萬家庭關切的“家事”,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心心掛念的“國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與福建省福州市社會福利院在院老人和護理人員視頻連線時指出,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一定要讓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要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
10月12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出生人口956萬人。相比2021年的1062萬,新增人口減少106萬人。人口總數為14.12億,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這是自1962 年以來,我國人口總數首次下降,老齡化隨之而來。面對“未富先老”現狀,養老服務人才短缺問題日益顯現,人才問題成為阻礙養老高質量發展的根源。
“夫孝,德之本也。”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老年人口增長快,日益呈現高齡化、空巢化、少子化等趨勢,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數量不斷增加,養老發生深刻變化,全社會養老“焦慮感”逐日增強,老年人的養老方式、醫養需求和服務供給等方面,逐漸呈現出多樣性、多維度、多層性的時代特征。
一是“老有所養”方式呈現多樣性。現階段90%的老年人采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然而,老年人在家跌倒的意外常有發生,更有發生因意外而失去生命的慘劇。7%的老年人選擇以社區(村)為依托,享受政府或社會組織、志愿者公益機構等提供的生活照料、家庭護理等服務的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另外,隨著我國老年健康保障制度不斷健全、老年人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又出現許多新型養老方式。比如,旅居養老,老年人像候鳥似的在適合的季節去合適的地方旅游。“互助養老”,也被稱為養老模式的“時間銀行”,即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用志愿兌換服務,將助老服務的時間存起來,等到自己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支取出來。鄉村養老,退休后返回農村過著田園生活。
二是“老有頤養”需求呈現多維度。隨著經濟、科技及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老年人追求有品質的生活、體面的晚年,不僅僅滿足于基本生活保障,也需要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老有頤養”的需求呈現多維度的特征。首要需求就是失能照顧和生命安全。其次是居住環境和飲食保健,老年人越來越注重居住環境的安全、便捷和舒適。再次是精神慰藉和情感陪護,老年人越來越注重文體娛樂、社交交往等。獨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殘、失子等老年人需要更為特殊的探訪關愛。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新興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養老面臨技術迭代帶來的新挑戰,隨之出現智能終端適老化改造的需求維度。
三是養老服務供給呈現多層性。5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制定落實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使得養老服務供給呈現多層性的特點。但是,我國養老服務供給的多層性,受養老服務人才匱乏、現有護工素質不高等因素制約。大多數護理員只能解決老人吃飯、如廁、換洗、陪伴等日常照料,卻無法滿足老人慢性病護理、醫療保健、心理疏導及文化娛樂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在養老服務行業總體發展水平較高,規范性、標準化較好的發達地區,專業護理員也稀缺,難以滿足老年人對美好晚年生活的多方面需求。
國家衛健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等11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緊缺人才培養,加強對以護理失能老年人為主的醫療護理員、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各地近年來也針對養老服務行業陸續出臺相關鼓勵措施,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厚植人才發展“沃土”,全過程鏈條式打造人才高地。一大批有志之士積極投身養老事業,用青春守護溫暖夕陽紅。然而,養老服務人才發展現狀依然堪憂,普遍存在相關專業招生難,對口專業就業率低,從業人員年齡結構失衡、男女比例失調、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規模小、流動性強、專業技能水平較低等問題,遠遠不能滿足我國養老的剛性需求。
一是從業人員結構失衡。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年齡構成、男女比例、文化水平等均不盡合理、存在失衡。目前,護理人員年齡偏大已成為養老行業普遍現象,尤其在農村地區,更是出現老年人照顧老年人的現象。河南南陽唐河縣黃寨村,照料老人的護工基本都是當地村民。浙江嘉興嘉善縣某老年公寓,護理員大多數是50至60歲的女性。此外,我國現有護理員隊伍中女性占比過重,大多數為女性。成都一家養老機構,41名護理員中,男性護理員僅3名。當前,從事養老護理服務的人員中,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仍是主力,且多數為高中以下文化水平,其中小學以下文化水平為主,普遍學歷偏低、專業技能薄弱。
二是從業人員規模相對較小。養老護理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存在巨大缺口。據民政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統計,截至2022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8億、占人口總數19.8%;截至2021年底,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超1.9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而目前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50萬名,粗略計算缺口超500萬人,遠不能滿足需求。同時,養老服務的從業人員由于工作煩瑣、強度高、壓力大、時間長等因素流失嚴重。據官方統計,北京市養老護理員每年的流動率,也就是人員進進出出的比例約為40%。年輕人生活所需要的自由、空間和時間,在養老機構幾乎成為一種奢望。
三是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關愛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務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保證。與其他行業相比,此行業就業人員更需具有一定文化修養、道德素養,需要有更多愛心、善心、關心和耐心。在工作中,有的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對老年人態度冷漠、厭惡、不耐煩,對老年人的要求視而不見,甚至言語辱罵,更有甚者動粗、毆打老人。虐待老年人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這些反映出少數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素質比較低。
四是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困難。據了解,全國范圍內,有200多所院校開設了老年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涵蓋技工院校、中職學校、高職學校和本科學校,但大部分處于發軔階段,招生屢屢遇冷、較為困難。唐山工業技術學院2016年此專業僅招5名學生,2017年僅7名,到2018年情況好些,也只有14人。我國護理教育基本形成中職、專科、本科、研究生多層次護理教育體系,但距離構建現代護理職業教育體系仍有一定距離。比如,養老護理人才培養質量不高,還不能很好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的養老需求。對口專業學生就業率普遍偏低。多數養老服務和管理相關專業畢業生進入養老行業的意愿不強烈。北京相關專業3年內行業留存率僅約30%。
近年來,為了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等青年人從事養老服務行業,多地出臺入職獎補等優惠政策。比如,山西省對2023年7月起入職并從事老年人服務的從業人員給予3萬元~6萬元的一次性入職獎勵。盡管各地通過出臺支持政策等措施,加快推進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但是,目前養老護理人才流失嚴重,遠不能滿足規模龐大的養老需求。
一是職業晉升路徑模糊,發展常遇天花板。當前,養老護理職業還缺乏統一權威標準,從業人員專業技能要求和評價體系尚不明確。2019年,教育部首批啟動“老年照護”等6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同年,人社部、民政部聯合頒布《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雖然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均與養老護理有關,但均未能成為養老護理從業的準入資格證書。其實,不同部門的認證管理給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評價、職稱認定帶來難度,嚴重制約了畢業生未來職業發展。
二是薪酬待遇水平偏低,難以達到預期值。目前,我國養老護理行業薪酬待遇普遍偏低,薪酬管理設置比較單一,養老護理質量評估比較困難,多是以照顧老年人的數量來確定工資的高低,無法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比如,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開展的專項調查顯示,2020年度養老護理員平均工資收入約為4985元/月,而2019年上海技能人才平均工資收入為10658元/月,相比之下,養老護理員的收入偏低。
養老護理員與護士的技能、工作內容比較相近,但是養老護理員干著又臟又累的活,薪酬待遇卻沒護士高。面對失能老年人,養老護理員常常身兼數職,既是保姆、護士、陪護員,又是按摩師、心理輔導師等,從吃喝拉撒基本生存需求到吸痰導尿、精神疏導等輔助醫療服務都得掌握。高強度的勞動與低水準的薪資嚴重不匹配。
三是社會認可度不高,難以獲得成就感。實際上,養老護理員面臨巨大壓力,除去喂食、吸痰、導尿、按摩等無微不至照料失能老人,還受到痛苦、死亡、病態、掙扎、扭曲等負面情緒困擾,使得他們身心疲憊不堪。可是,社會認可度依然很低,職業榮譽感不強。大多數人認為,養老服務意味著端屎端尿、臟苦累,伺候老年人,低人一等。同時,社會養老機構在人力成本不斷攀升、入住率低、土地租賃成本高昂等條件下,不斷采用減少用工量、雇傭低學歷的中年農民工或下崗職工來降低人力成本,導致社會上對養老護理工作存在一定偏見,使得高素質人才望而卻步。多名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的年輕人表示,對從事養老職業信心不足,考慮將來轉行到養老機構非照護崗位,或干脆離開養老行業。
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使得老年人擁有體面的晚年生活,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內在必然要求,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應有之舉。如何讓養老服務高素質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是構造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關鍵所在。因此,要從政策激勵、提升薪資、社會保障、專業培訓等多個維度發力。

合肥醫健新安護理院,在專業護理人員的示范下,多名老年人在享受醫養型養老服務。圖/CFP
第一,優化頂層設計,切實提升政策的激勵效能。優化頂層設計,使得各個國家部門及相關部門制定和出臺的養老服務相關政策形成合力,真正發揮好政策的激勵效能。一是加強政策統籌力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要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開展養老服務、護理人員培養培訓行動。人社部、民政部、國家衛健委等職能部門印發了關于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亟須對現有政策進行全面梳理,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避免多頭管理,增強政策統籌性。二是提升政策前瞻性。立足我國未來養老護理新需求,研究制定人才培養中長期規劃,重點關注家庭日常護理、病后康復護理、心理健康護理等內容,提前做好人才儲備。三是追蹤政策執行效果。加大調研力度,深入了解政策執行層面遇到的堵點,及時優化調整相關政策。重點要關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邊疆地區等政策執行效果,加大指導幫扶力度。
第二,健全培養機制,切實提升人才的培養質量。培養大批量的高素質養老服務人才是破解養老高質量發展瓶頸的有效途徑。一是完善職業發展體系。可以嘗試建立分層分類長期照護職業體系,將養老服務的范疇擴大至保健診療、護理康復、安寧療護、心理精神支持等各方面。要明確養老護理職稱評價標準、評定方法,提高養老護理資格證書含金量與社會認可度。探索建立養老護理人員等級評定機制,注重實踐層面考核。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發揮養老護理行業協會作用,聯合政府、院校、企業對接開展專場招聘會,舉辦技能大賽、培訓會等,構建“社會認可、部門許可、院校支持”的人才培養格局。堅持校企融合,將養老行業崗位技能要求融入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無縫對接。探索訂單班、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共建專業、共育人才、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資源、共同開展應用研究與技術服務等深度融合。三是優化課程教學體系。抓好人才源頭培養。組織專家學者、醫院優秀護理員等專業人士完善學校學習教材、在職培訓教材。建立常態化職業技能培訓機制,開發養老護理能力線上培訓課程。
第三,完善配套舉措,切實提升養老護理員的職業榮譽感。行業社會認可度低嚴重阻礙養老產業的蓬勃發展。因此,要不遺余力地提升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榮譽感。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養老護理員編制機制,制定相關人才扶持激勵計劃,加大在積分落戶、住房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建立薪酬待遇激勵保障措施,對在艱苦地區、基層一線長期工作的人員,發放獎勵津貼或補貼。二是加大人文關懷力度。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增強組織關懷,常態化開展慰問、職業規劃引導、團建等活動,提升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三是加大輿論宣傳力度。重塑養老護理行業的社會價值,推出兼具專業性和普及性的新媒體產品,轉變社會大眾對養老護理工作的傳統認知,倡導全社會重視養老護理工作、關心關愛養老服務從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