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峰

這段時間,“預制菜”成了熱門話題,打工人逃離“預制菜”呼聲四起,網友表示:寧啃手工白饅頭,不吃滿漢全席預制菜。
作為預先加工過的半成品,預制菜只需簡單操作即可食用。對它的批評意見大體分兩類,一類針對預制菜的制作工藝,比如原料選擇,添加劑之有無、種類及多少;另一類則根本反對預制菜本身,認為這些沒有“鑊氣”的東西喪失了食物的情感內涵,純為填塞空虛的腸胃。
在我看來,針對制作工藝的批評較為務實。畢竟,工業化社會的生活節奏變快,田園詩般的慢日子已從日用而不覺變為難得的休閑,與之相伴的飲食方式隨之改變。如果把預制菜比作一顆呼嘯而來的子彈,扣動扳機的正是你我越跑越快的腳步。
對預制菜本身的批評雖顯迂闊,卻更應引起思考。時下生活中被“預制”的又豈止是菜呢?我們習以為常的不少東西,都是預制的結果。今天人人看重閱讀,但很多人讀的其實不是書而是書之“解讀”。那些幫人讀書的名家、網紅、軟件,把一本本“預制書”送到你眼前或耳邊。它們的制作工藝如何?制作者對“原料”是否精挑細選,又有無加入“添加劑”呢?
與此相仿的還有“三分鐘看電影”之類短視頻,制作者把一部部光影經典拆骨去肉、剝皮抽髓,嚼爛了喂進你嘴里。和預制菜一樣,“預制”的書或電影看起來更方便,或許還更可口,但也少了一種“氣”,不是“鑊氣”而是“文化氣”。又如,按照網絡攻略、“特種兵”打卡式的旅游,也可算當下“預制文化”之一種吧。
作為文化生活的閱讀、賞藝或旅游,本質上是對話而非攫取,最好以審美的態度待之。而當它們被“預制”,與我們對話的就從作者、藝術家和自然人文景致變成了預制品的提供者,所獲得的精神收獲自然就不同了。面對預制文化泛濫,理應深長思之。
【選自大公網】
題圖 / 所謂預制菜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