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博
當命運的拳頭惡狠狠地擊打過來,是選擇躲避,還是還擊?
躲避?躲得開嗎?八角籠中,雨點一樣密集的拳頭,可不像被雨水淋濕那么簡單,輕者鼻青臉腫、皮開肉綻,重者腿斷骨折、性命堪憂!
還擊?以明對暗,以輕搏重,所有努力都像以卵擊石,能有多大的勝算呢?沒有勝算,還擊也是徒勞!難道就此放棄、舉手投降?
在影院看王寶強導演的《八角籠中》時,有些鏡頭讓人心情壓抑,有些鏡頭讓人熱淚盈眶。
《八角籠中》這部電影,由“大涼山格斗孤兒”的新聞報道改編而來。電影奉行符號美學,格斗場上的“八角籠”,在電影里充滿了象征的意味。有人說,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影片。有人說,這是一部“勵志片”。我更傾向于前者。
這部電影,再現了西南偏遠山區社會底層人物的命運。影片中,練習格斗的孩子們圍繞筒子樓跑步時,齊聲高喊:“生如野草,不屈不撓。”那一刻,我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我出生在農村,成長中所面對的苦難,跟影片中的孩子們一樣。只是這些留守在山區的孩子,因為大多是孤兒,連坐進教室讀書的機會都沒有。幼小的他們不得不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掙扎著求生。他們扮作攔路的劫匪,靠打劫過往車輛司機的財物糊口。
當他們遇到失意的格斗冠軍向騰輝,獲得了一個可以睡覺、吃飯、洗澡的機會時,他們無條件地選擇了相信。
在他的帶領下,孩子們刻苦練習格斗。在“八角籠”中奮力揮拳時,他們面對的,不是對手,而是自己悲苦的命運。被逼到籠角,依然“困獸猶斗”!就像影片中的蘇木說的——
“格斗是什么?格斗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影片最后,蘇木贏得格斗比賽的冠軍,走出了囚禁他命運的“八角籠”,這算是為影片人物命運涂上了一抹亮色。
“八角籠”,這一命運的隱喻,不只對這一群山里的孩子。同理,銀幕外的你我,何嘗不置身于各自命運的“八角籠”中?
苦難,是每個人的生活都無法避免的經歷。躲避苦難是人的本能。但是從古至今,誰是逃脫者呢?然而只能被動接受苦難嗎?
逃離苦難的方法,就是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面對這些苦難,不再試圖躲避,不再固執地以自我為中心,不再只追求滿足自己的私欲,而是愿意嘗試著去利他,不斷提升心靈境界,過無怨、無悔、無憂的生活……
此時,或許我們已經身在“八角籠”外。
【原載《思維與智慧》,本刊有刪改】
題圖 / 面對磨難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