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
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政策協同和工作協同,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建久安之基,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2023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
動? 態
我國劃定城鎮開發邊界
為貫徹落實“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我國統籌劃定了城市、鎮及各類開發區城鎮開發邊界。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副局長楊浚在10月24日召開的媒體座談會上說,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深化“多規合一”改革決策部署,2022年,根據“三區三線”劃定工作統一部署,各地統籌劃定了城市、鎮以及各類開發區的城鎮開發邊界。
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堅持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統籌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布局;堅持守住底線,城鎮開發邊界避讓資源環境底線與災害風險、歷史文化保護等限制性因素,設置擴展倍數,嚴控新增建設用地;堅持區域統籌,在優先劃好劃足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應劃盡劃生態保護紅線前提下,各地按不超過2020年現狀城鎮建設用地總規模的1.3倍控制城鎮開發邊界范圍,給予各省統籌指導市、縣劃定城鎮開發邊界自主權。
為解決城鎮開發邊界從“怎么劃”轉向“怎么管”問題,自然資源部要求各地結合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實施,進一步深化城鎮開發邊界內用地安排,統籌存量和增量用地、地上和地下空間使用,合理安排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同時,在增量用地使用上,要求各地分階段、按比例為“十五五”“十六五”留下不少于35%、25%的增量用地空間;在年度增量用地使用規模上,在為每年保留五年平均規模的80%前提下,允許其余部分用于年度間調劑,但不得突破分階段總量控制。
我國首次實現國際重要濕地自然資源確權登記
10月24日,自然資源部召開座談會透露,上海崇明東灘國際重要濕地于9月28日完成確權登記,這是我國首個由國家登記機構開展的自然資源確權登記,也是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權的國際重要濕地首次實現登簿。
該濕地登記登簿主要記載三類信息:一是自然狀況。包括崇明東灘濕地的坐落、空間范圍、面積、自然資源類型等信息。二是權屬狀況。登記單元內各類自然資源全部為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履行主體為自然資源部(含國家林草局)。三是其他相關事項。
該濕地位于上海市崇明島最東端,是我國規模最大、最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灘涂濕地之一,于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22年5月,自然資源部會同上海市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啟動確權登記工作,將其作為自然資源登記單元,依據濕地管理范圍界線劃分登記單元界線,全面完成登記工作。
自然資源部將從四個方面持續開展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一是有序推進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持續拓展登記范圍,逐步實現各類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全覆蓋。二是健全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工作流程、標準規范、技術方法,建立登記成果動態更新機制,保持登記成果的現勢性、規范性。三是強化改革協同,探索登記成果應用。從服務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出發,探索登記成果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等領域的應用。四是拓展登記信息共享。部署應用全國統一的自然資源登記信息系統,形成上下貫通的信息系統運行模式,實現自然資源登記信息的統一管理和實時共享。
政? 策
《數字“化學地球”促進全球綠色發展倡議》發布
10月27日,自然資源部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代表處聯合發布《數字“化學地球”促進全球綠色發展倡議》(以下簡稱《倡議》)。
《倡議》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放科學戰略”。歡迎會員國、高校等加入“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參與數字“化學地球”大數據平臺建設,開展地球化學大數據采集、共享和應用。二是推動化學元素全球分布與變化研究。共建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網,記錄全球化學元素基準與變化等科學數據,繪制地球化學元素圖譜,為環境評價、政策制定等提供支撐。三是開展土壤碳庫與碳循環科學研究。開展典型碳儲區碳基準和碳源碳匯對比研究,建立碳排與碳儲循環關系,助力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四是促進土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幫助農民、農業生產者和農業管理機構更好地了解土壤質量、養分含量和土壤健康狀況,做好土地保護,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服務糧食安全和減貧目標實現。
全國首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技術規范國家標準發布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GB/T 43214-2023《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技術規程》國家標準(以下簡稱《規程》),該標準是全國首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技術規范國家標準,將于2024年1月1日起實施。
《規程》從提高規劃編制針對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出發,突出省級規劃的協調性。一是強調區域協調,從生態協同保護、環境協同治理等維度,形成省際、省內區域協調方案。二是強調功能協調,農業空間突出保護優先、質量提升和結構調整,保障糧食安全,滿足群眾高品質農產品需求;生態空間要求安全優先、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改善生態服務功能,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城鎮空間要結合人口、產業等變化趨勢,分類引導空間集聚高效布局和綠色轉型發展,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國土空間;同時,對基礎設施布局、自然遺產保護利用等提出空間指引。三是強調要素協調,重點從安全保障、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三個維度,以鞏固國土空間安全底線為基礎,從自然資源、歷史文化以及各類空間支撐要素等方面,提出規模、布局和結構等要求。
自然資源部發文:進一步做好地籍調查工作
日前,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地籍調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規范地籍調查,加強地籍管理,不斷提高地籍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助力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
《通知》強調,要規范開展地籍調查,嚴格審核調查成果。要規范單元設定和代碼編制,依據規劃、審批等材料,設定不動產單元或自然資源登記單元,編制單元代碼,并一直沿用。單元一經設定,不得隨意分割、合并或調整邊界。要按照《地籍調查規程》(GB/T42547-2023)等要求,規范開展地籍調查,確保權屬清楚、界址清晰、面積準確。應以權屬調查確定的界址點、界址線為依據開展地籍測繪。土地權屬來源不明確或實地界址不清晰的,應嚴格履行四鄰指界程序。要加強日常監管,不得指定或變相指定調查機構,不得違規收取配圖費、落宗費等額外費用。要規范地籍調查成果,嚴格成果質量審核,確保成果質量。
數? 字
25處
近日,在廣西北海市召開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專項“錳礦和鋁土礦形成過程及找礦模型”項目野外地質研討會透露,項目在華北和桂西地區初步圈定25處鋁土礦找礦靶區,相關成果可為鋁土礦區塊優選和資源增儲提供基礎資料。
132處
10月26日,自然資源部發布《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3)》,2022年,我國油氣和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投資實現雙增長,新發現礦產地132處。
130.4億美元
10月2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國際礦業研究中心發布《全球礦業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2年,全球固體礦產勘查投入約130.4億美元,同比增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