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偉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貴陽 550025)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發展[1]。科學的衡量農業發展水平不但有利于農業發展,還能幫助政府統籌協調,避免資源浪費。
現階段針對農業發展水平的度量方法主要包括熵值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梁子謙對中國糧食單產和播種面積的影響因子進行因子分析,得出對中國糧食播種面積影響最大的因子是資源及科技因子,其次是比較效益及政策因子[2]。鄧旭霞等通過熵值法對2007年—2016年湖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發現資源投入減量指標是影響湖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阻礙因素[3]。劉宗帥等通過分析內蒙古自治區2006年—2021年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發現內蒙古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保持整體上升的趨勢,主要受生產要素基礎投入水平和資源治理與循環利用率水平的影響[4]。林海明等指出相較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因子分析更有利于找出指標間的隱藏變量,從而更好地歸納影響因素[5]。因此,本文運用SPSS 27.0軟件對反映河南省18個地級市農業發展水平的10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找出指標間的隱藏變量,計算18個地級市的農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并提出相應發展建議。
因子分析是從變量群中尋找共性因子的方法,其目的是尋找隱藏在一組變量中更加基本但是又無法直接測量到的隱藏變量。因子分析操作步驟如下:
(1)統一量綱。本文采用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的影響。
其中,xij為第j個指標的第i個樣本值,為第j個指標的樣本均值,sj為第j個指標的樣本標準差。
(2)計算協方差矩陣。協方差矩陣即為相關系數矩陣。
其中,rij表示第i個指標與第j個指標的相關系數,計算公式如下:
(3)計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通過計算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得到初等載荷矩陣:
(4)對因子載荷矩陣旋轉并計算單個因子得分。根據初等載荷矩陣,計算出各個公因子的貢獻率,選擇m個主因子。對提取的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得到矩陣(其中為A的前m列,T為正交矩陣),構建因子模型:
通過回歸的方法求出單個因子得分函數:
(5)計算綜合得分進行綜合評價。
根據相關文獻的分析與研究,選取10個影響農業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包括X1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萬人)、X2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X3化肥使用強度(噸/千公頃)、X4柴油使用強度(噸/千公頃)、X5農藥使用強度(噸/千公頃)、X6農業總產值(億元)、X7農作物播種面積(千公頃)、X8第一產業增加值(億元)、X9第一產業生產總值指數(上年=100)、X10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指數(上年=100)。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河南統計年鑒2022》,將數據標準化處理后,進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得出KMO檢驗值為0.669,該值大于0.6;巴特利特球形檢驗顯著性為0.000,小于0.05,表明本研究數據適用于因子分析。
通過SPSS 27對河南省18個地級市的10個指標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計算出各公因子的方差解釋、累計方差解釋,如表1所示。

表1 總方差解釋
通過表1可以看出,3個公因子累計方差解釋達到84.844%,這意味著3個公因子保留了本研究所選的10個指標里84.844%的信息。這里選擇旋轉載荷平方和的方差解釋,因為因子旋轉后公因子更有利于農業經濟解釋。從旋轉后的載荷平方和可以看出,因子F1、因子F2與因子F3分別可以解釋原始信息的47.876%、20.608%和16.360%。因此本研究將因子F1看作主要的解釋指標,因子F2與因子F3看作次級解釋指標。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如表2所示。

表2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通過表2可以看出,F1在X7農作物播種面積(千公頃)、X8第一產業增加值(億元)、X1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萬人)、X6農業總產值(億元)和X2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這5個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值。耕地方面,截至2021年,河南省耕地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糧食播種面積位居全國第二。人口方面,截至2022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已達到9 872萬人,常住人口在全國各省份中排名第三,僅次于廣東省和山東省。龐大的耕地面積與充足的勞動力是河南省農業發展的基本盤。隨著科學的進步和國家扶農政策的傾斜,農業勞動成本有所降低,提高了人民務農的積極性。因此,F1可以視為基本生產要素水平。F2在X9第一產業生產總值指數(上年=100)和X10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指數(上年=100)這2個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值。這2個指標反映了河南農業發展的加速度和發展趨勢,因此可以將F2視為農業發展潛力水平。F3在X3化肥使用強度(噸/千公頃)、X4柴油使用強度(噸/千公頃)和X5農藥使用強度(噸/千公頃)這3個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值。隨著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化肥農藥的合理使用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使得農業種植更加現代化,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因此,可以將F3視為生產要素基礎投入水平。
通過綜合得分公式:
可以得出河南省18個地級市農業發展綜合得分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河南省18個地級市農業發展得分情況
由表3可知,綜合得分較高的是周口市、南陽市、信陽市、商丘市、駐馬店市和新鄉市,他們的綜合得分為正,表示這些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較高;平頂山市、開封市、安陽市、焦作市、洛陽市、濮陽市、濟源市、鄭州市、漯河市、三門峽市、許昌市的綜合得分為負,表明這些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鶴壁市受制于地理因素和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遠低于其他地級市,排至最后。
由表3可知,周口市3個公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均為正,這意味著周口市在基本生產要素水平、農業發展潛力水平和生產要素基礎投入水平三方面發展均衡。周口市作為河南省產糧第一的地級市,為河南省的農業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對于南陽市、信陽市、商丘市和駐馬店市,農業一直是其支柱性產業,其中南陽市、商丘市、駐馬店市的生產要素基礎投入水平得分為負,但基本生產要素水平和農業發展潛力水平得分均為正。其主要原因在于南陽市和駐馬店市生物資源豐富、降水充沛,適宜農作物的生長;而商丘市水利資源豐富,農作物結構配置合理,因此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偏低。新鄉市的基本生產要素水平和生產要素基礎投入水平得分為正,而農業發展潛力水平得分為負,說明新鄉市的農業發展存在廣而不精、農業發展的積極性并未完全調動起來的問題。因此,新鄉市未來農業的發展重心應該是挖掘農業的發展潛力,大力推動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智慧農業轉變。
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地級市中,除開封市外,平頂山市等10個地級市的基本生產要素水平得分均為負。開封市雖然基本生產要素水平得分為正,但相較于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級市而言數值并不高。這意味著這11個地級市的農業發展在人力資源、自然氣候和耕地面積等方面缺乏明顯優勢,同時未將農業作為第一支柱產業去發展。因此,這些地區應出臺相應政策吸引人力資源從事農業工作,并合理規劃耕地資源。安陽市、焦作市和鄭州市的農業發展潛力水平得分為負,表明未來這3個地級市在積極發展其他產業的同時應該兼顧好農業的發展,在農業發展中多推出一些幫扶性的政策。
鶴壁市3個公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均為負,這意味著鶴壁市既在農業發展中缺乏人力資源、自然氣候和耕地面積的優勢,又在發展經濟和平衡三大產業等方面面臨一定的困難。因此,鶴壁市應大力發展農業農村信息化,嘗試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吸引務農勞動力,解決鶴壁市農業發展難的問題,提高鶴壁市農業整體發展水平。
綜上所述,對于基本生產要素水平較低的地區,應當出臺指向性政策,因地制宜,選擇適應本地區環境、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進行耕種。對于農業發展潛力水平較低的地區,應該提升農產品質量,提高務農人員福利待遇,激發該地區農業潛能。在保證其他產業正常發展的情況下,當地政府應對農業給予針對性的幫扶,加強三大產業交互作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對于生產要素基礎投入水平較低的地區,應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土地質量、氣候特征等因素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和化肥,并持續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同時,當地政府應定期派遣專業人員對務農人員進行技術指導,以提高作物的產量。在農業發展中,應統籌規劃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加務農人數,更新農業機械,從而提高當地的農業基本生產要素水平;加強三大產業交互作用,促進當地農業多元化、信息化發展,從而激發當地農業發展潛力;注重農業與科技相結合,科學指導農業生產,使農業種植更加現代化,促進當地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