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焦慮及疏導路徑探索

2023-12-09 15:19:14劉文怡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0期
關鍵詞:時代大學生

劉文怡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 637009)

一、問題的提出

焦慮是一種情緒體驗,道德焦慮實際上是焦慮情緒在道德領域的反應。新媒體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致使多元化的道德價值觀不斷沖擊主流道德價值觀,造成人們對道德價值觀認知的模糊、道德方向的迷失,進而導致道德焦慮。當前,大學生是最大的網絡群體且處在不穩定的價值狀態之中,紛繁復雜的信息對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具有強大的沖擊性和破壞性。這種沖擊與影響易使大學生在道德選擇中左右搖擺,在道德認知中自我否定,在道德行為中出現冷漠等現象,最終產生道德焦慮感。過度的道德焦慮將會對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甚至對他們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造成負面影響,這極不利于我國人才的培養。因此,探討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焦慮的現狀、問題與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疏導對策,對于新媒體時代緩解大學生道德焦慮,提升大學生道德水平以及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焦慮的特征與具體表現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焦慮是指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在應對道德應然和道德實然之間的差距時所反映出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一般而言,大學生道德焦慮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自我要求所產生的自我理想與自我價值實現的落差帶來的失落和迷茫;二是社會關系中對公共事件引發的道德觀所產生的偏差帶來的不安情緒。也就是說,在新媒體時代,當網絡中的公共事件違背了大學生自我的道德認知,即會引發道德焦慮。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焦慮具有以下特征和表現。

(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焦慮的特征

大學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社會群體,大學生的道德焦慮不僅具備其他群體道德焦慮的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現為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道德焦慮不僅涵蓋了公共網絡事件中面對道德沖突和道德選擇時引發的不安情緒,還涵蓋了對于校園生活、學習、工作以及同輩競爭方面的道德焦慮。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焦慮有以下特征:一是個體差異性。由于每個人關注的內容不同,對信息的敏感程度不一致,導致大學生道德焦慮的內容具有個體差異性。例如,部分大學生比較關注整個社會發展的大環境,當網絡上出現了一系列道德失范事件報道時,這類大學生就容易通過此類事件引發對自身情境的擔憂,由此產生道德憂慮;而另一些大學生更關心學業進步、個人榮譽、他人評價等,因此也容易對網絡上傳播的如學術剽竊等事件產生道德焦慮。二是相對破壞性。適度的道德焦慮有益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以及約束其不道德行為,但持久的、過度的道德焦慮將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對周圍的人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效應。這具體體現為處在道德焦慮中的大學生在再次面臨同樣的道德選擇時,會缺乏從容的氣度以及實施道德行為的勇氣,甚至產生一些病態的行為和想法,如“好人未必有好報”“樂于助人是錯誤的”等觀念。此外,大學生的道德焦慮也容易傳播給身邊的人,由此形成小范圍的集體道德焦慮。三是不穩定性。大學生由于其自身的人格塑造處于生長期,對事物的看法不全面,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道德焦慮多是處于朦朧困惑階段,既容易被周圍的信息所左右,也容易通過教育等手段緩解以及改變其焦慮。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焦慮的具體表現

個人的道德品行由“知、情、意、行”四個要素組成。因此,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焦慮往往以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為為表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道德認知模糊

道德認知是指在原有的道德知識結構中,在具有可利用的道德知識基礎上,對具有新的道德意義范例的辨認,并從中獲取穩定清晰的道德新知的過程[1]46。道德認知是大學生孕育道德情感、錘煉道德意志以及采取道德行為的前提。在過去,大學生的道德認知主要來源于道德教育以及自身在社會實踐中所得的思考,是一個“習得”的過程;而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道德認知習得增添了一個重要的途徑——互聯網。大學生可以從互聯網上豐富自己的道德認知。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很容易被互聯網上紛繁錯亂的信息所左右,也容易因信息產生焦慮,反過來模糊其道德認知。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模糊化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是道德判斷出現混亂。對于生活中的事物,我們要先進行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才能有正確認知,而網絡社會使得新事物層出不窮且不斷地沖擊著舊的認知。因此,當一些大學生處在這種眼花繚亂的環境中,就容易喪失對于事物理性的思考并且降低其判斷能力,由此對于道德的判斷就會陷入混亂。二是道德認知陷入懷疑。在新媒體時代,面對紛繁復雜以及日益更新的事物,作為道德主體的大學生的認知就會出現困惑。具體而言,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平臺的增多,給予了每個人平等地輸出各種價值觀的平臺,而當各種“金錢至上”“躺平主義”等價值觀交織在一起時,就使得一些大學生對自身以往一直堅守的道德觀產生了懷疑,由此,焦慮、不安紛至沓來,產生道德焦慮。

2.道德情感淡薄

“情感作為一種認可或不認可的反應與態度,總是有內容的,即是對某事、某物的認可或不認可。”[2]道德情感反映的是個體對于他人道德行為的贊賞以及對他人不道德行為的譴責。簡而言之,道德情感就是對“善”“惡”的態度和反應。在現實生活中,道德情感具體表現“為他人善的行為而產生的崇敬之情”,“為他人惡的行為而產生的蔑視情感”,或是“為他人的不幸遭遇而產生的同情之情”等諸如此類的情感表達。人的道德情感不同,對事物的反應也不同。譬如,對待社會中的道德失范事件,有的人會感覺憤怒,而有的人則反應比較冷淡。此外,道德情感也是引發個人道德行為的直接動力。道德情感既可以推動道德主體做出“善”的行動,即對“善”的認可可以引導主體做善行之事,或是帶有“羞恥”“仁慈”情感而不忍做傷害他人之事,也可以推動道德主體阻止不道德行為,如對他人的行為感到厭惡、憤怒以及不認可時引發對不道德行為的抗爭。新媒體時代,道德情感對于大學生道德行為的選擇偏向至關重要,它會影響大學生的道德情感態度與反應,尤其是處于道德焦慮中的大學生,身處道德判斷的泥潭,其自身道德認知的迷惘往往會將這種“行善之情或阻惡之情”變得消極,最終導致道德情感的冷漠。

3.道德意志弱化

道德意志是指主體在道德活動中,為履行一定的道德義務和責任,根據某種道德原則來支配、調節、控制自己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精神力量和心理過程[3]。道德意志是主體履行道德行為的決心和毅力,能從內在的角度對個體的道德選擇進行加固。這能幫助個人在面臨兩難的道德選擇時,做出符合自己內心活動的行為,從而避免內心沖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內心具有堅定信念的人往往不易產生焦慮;相反,那些左右搖擺、難以做抉擇的人往往容易心生焦慮。換言之,大學生在面對道德沖突和道德選擇時出現的矛盾、不安和糾結,其內在原因在于大學生自身的道德意志不堅定,對自身堅守的道德價值的不信任,以至于在道德抉擇中缺乏選擇的自主性。總之,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一些大學生自身意志薄弱,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做出有違自身內心深處道德信念的道德行為,從而產生“負罪感”“羞恥感”等道德焦慮心理。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由道德焦慮帶來的消極心理會使大學生本不堅定的道德意志更加薄弱。

4.道德行為冷漠

道德行為的冷漠指個體缺乏或喪失踐行道德行為的勇氣,是一種非道德行為[4]。大學生道德行為的冷漠是大學生道德認知模糊、道德情感消極以及道德意志薄弱作用下的綜合結果,具體體現為對周圍的道德事件漠不關心,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以及對社會的道德要求無動于衷等。新媒體時代,一些大學生會變成道德行為的冷漠者,一方面在于他們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已經出現了偏差,這意味著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已經不認可道德行為的冷漠是不道德行為,他們已經心安理得地接受這種行為,而這種現象同時也意味著社會的倫理秩序出現了問題以及學校的道德教育沒有到位。另一方面在于他們想逃避現實以尋求內心的安寧。當大學生處于道德選擇進退兩難的困境時,由于新媒體時代信息的錯落、多種價值觀的交織,使得大學生身陷道德判斷的泥潭,內心也會變得焦慮不安。為了逃避這種選擇,大學生會傾向采取冷漠的道德行為。但同時,大學生在踐行道德冷漠行為后,其自身也會受到內心良知的譴責以及社會輿論的影響,由此加深道德焦慮。總之,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行為出現冷漠,既是大學生道德焦慮的表現,也是道德焦慮的結果。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產生道德焦慮的成因

大學生的道德焦慮是一種心理狀態。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焦慮反映的是大學生對于道德實然和應然之間的緊張關系,同時也反映出處于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對于現實道德狀況的失望,它的產生既是外在多種因素的影響結果,也有其自身內在的原因。

(一)社會轉型期形成的復雜道德環境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環境的變化會引起人的焦慮,同時也是對道德的一種考驗。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精神生活應隨之發展,但由于社會轉型期形成的復雜道德環境,導致在現實生活中道德建設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人們在道德建設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中產生心理失衡,于是引發道德危機,產生道德焦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會結構變化,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斷裂。我國經濟的發展趨向使社會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從血緣、親緣、地緣為基礎的傳統模式轉變為以利益驅動為目的的社會交往關系。社會結構由“差序格局下的熟人社會”轉變為“半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熟悉的關系陌生化”的狀態。這種社會結構的變化使得傳統倫理道德孕育的土壤正在消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多的是以市場化利益為原則,傳統倫理道德中的“善緣”“善行惡報”的約束作用減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陌生。這種現象長期發展就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而道德情感不強的人進入這個空間,會難以遵守公共道德規范,失去自律與他律的調控,從而產生大量的道德失范事件,引發群體性的道德焦慮。二是社會轉型期下多元價值觀對固有傳統道德倫理的沖擊,加之傳統道德文化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傳統倫理道德的維系功能減退,社會秩序失衡。一方面,社會轉型期下新舊文化交織往往會使民眾的道德價值導向變得模糊,導致其無法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傳統道德文化。部分民眾忽視以及否認傳統道德文化的“義禮孝”,轉而推崇西化的利己主義、自由主義。這種從認知上開始否認傳統道德文化將直接導致其對以傳統道德價值觀為基礎紐帶的道德行為的否定。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利益至上價值觀強烈地沖擊著我國的傳統道德文化。“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引發的以利益為目的的交往行為與我國傳統的“重義輕利”“崇尚正義”等道德觀相悖。這種利己主義的價值觀給人們帶來的新鮮感使其沉浸其中并伴隨著對本土文化的不自信,使得傳統道德文化式微。此外,傳統倫理道德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傳統倫理道德更多的是約束個體之間的關系,而缺少對個人與社會關系之間的約束,導致“私德有余,公德不足”,這也必然會導致公共道德危機事件。三是社會轉型期下新的道德范式還未完全構建,社會成員的行為缺乏一個強有力的評判尺度。在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何為“善”何為“惡”,對新時代的道德沖突該如何選擇以及對于不道德行為應該如何監管和懲罰等都缺乏清晰的表達。總之,如果沒有“正義的尺”評判這些行為,社會上的道德行為將難以為繼,整個社會秩序將會變得混亂,道德焦慮將不可避免地發生。

綜上,在新媒體時代,伴隨著我國社會轉型期復雜的道德環境,工具理性的過快發展,破壞了原有的倫理世界。這就導致舊的道德范式正在裂變,新的道德范式尚未完全建立,這種情形下就容易產生道德建設空白而滋生許多道德失范事件,而處在價值觀尚未成熟時期的大學生很容易對整個社會的公共事件產生道德焦慮。

(二)網絡技術的發展助推了道德失范行為

網絡的發展使個人實現了“不出門足知天下事”,使得現實社會在網絡上顯象化。但網絡場域的復雜性同時也引發了一些道德倫理問題,使網絡使用者產生道德焦慮。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網絡對于現實社會的道德失范事件具有放大和催化作用。由于社會轉型期下道德秩序的混亂以及一些領域法律的空場,使得道德失范事件增多,而網絡的及時性以及扁平化的傳播能使社會事件迅速迸發成熱點并且“滾雪球”式地不斷擴大影響力。當“理性的個體進入公共輿論時會在群體價值觀念影響下被激情與非理性綁架或裹挾,喪失獨立判斷”[5],使人產生對整個社會道德環境的誤判,產生一種“這個社會怎么了”“這個社會怎么這樣了”的錯覺,從而引發道德焦慮。另一方面,網絡社會的無差別賦權與監管機制缺位推動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發生。于個人而言,網絡技術的無差別賦權使公眾在匿名的網絡準入原則以及虛擬化的條件中脫下道德的外衣,產生惡意中傷他人、“人肉”他人等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同時,網絡技術的無差別賦權使得網絡成為個人平等地、自由地發表言論的平臺,而網絡平臺上復雜多元的價值觀輸出,會導致人們對道德認同的削弱。人類有尋求自身認可和他人認可的心理需求,當道德認同削弱時自然會從心理上對網絡道德選擇無所適從,從而引發道德焦慮。于媒體而言,現代媒體是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部分媒體缺乏社會責任感,通過碎片化解讀新聞內容,或特意篩選負面信息內容,或攜帶消極暗示以博取流量和關注。在媒體對事件進行加工、截取之后,必然會干擾公眾理性的道德認知,產生錯誤的道德判斷。同時在虛擬化的環境中,大學生更是難以判斷信息的真實性而易在帶有這種情緒化言論的推動下產生道德焦慮。

總之,網絡技術的發展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國的傳統道德倫理造成了巨大沖擊,這對于我國網絡空間的道德建設也是一大考驗。一方面,它給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創造了環境;另一方面,它也助推了現實社會中道德失范事件的傳播。目前的大學生更多的是通過網絡來“知天下”,是活躍于網絡空間的重要載體之一,這樣的環境顯然會助漲大學生的道德焦慮。

(三)大學生道德心理建設薄弱以及德育教育不足

大學生產生道德焦慮除了外在因素對于主體的影響外,還包括其自身道德心理建設薄弱以及道德教育不足等原因。首先,大學生自身道德心理建設薄弱。道德焦慮問題是一個心理問題,從心理角度來看,道德焦慮的形成和發展與人的自我意識密切相關。一方面,大學生產生道德焦慮在于道德認知下產生的“知行不一”而引發的心理不適。現實中,大學生所接受的高素質教育而形成的道德認知,在遭遇社會問題時,其道德心理和行為往往會出現相異甚至是背離的情況。大學生在道德要求下所實施的利他行為,因害怕遭遇惡意回報,從而產生回避的道德行為,最終造成心理不安。另一方面,大學生的心理建設薄弱還反映在其情緒管理不足上,對于網絡上的言論缺乏理性的認識和判斷,易被情緒化的語言所牽引以弱化其道德判斷力。其次,大學生道德教育不足。大學生接受的道德教育應使其具備清晰的主流道德認知,具有堅定的道德選擇和道德意志,而不應該輕易被外界的環境影響。但是,現今高校的道德教育顯然不能滿足大學生疏導道德焦慮的要求。一方面高校的道德教育存在形式化。這主要體現在高校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視不夠以及授課形式的單一性等問題,難以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當前的道德教育內容往往滯后于現實,未能得到及時更新。此外,道德教育的合力效應不明顯,課內、課外所反映的現狀不一樣,線上、線下聯結機制不完善。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這一新常態下,線上、線下結合的授課方式是主要趨勢,但由于聯結機制的不完善,容易使德育教學內容斷層,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總之,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偏差會使其具備對周圍的事物較低的心理防御能力,容易引發焦慮、暴躁等消極情緒。高校道德教育的不健全,使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中缺乏健康的道德心理和正確的道德認知,在道德選擇中左右為難進而產生道德焦慮。

四、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道德焦慮疏導的路徑思考

大學生過度的道德焦慮不利于其獨立人格的培養,甚至會對社會道德風氣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需要通過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加強網絡道德秩序的引導和監管以及優化道德教育的方式來疏導大學生的道德焦慮。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正如審視自己的道德生活會讓人產生焦慮感一樣,審視社會的道德狀況,也同樣會使人產生焦慮感。換言之,整個社會的道德環境狀況會對個體的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盡管新媒體時代的網絡世界是虛擬的,但從本質上說,網絡上所反映的虛擬的道德問題,仍然是現實社會道德狀況的反映。因此,疏導大學生的道德焦慮,首要的是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創造符合中國人的道德價值體系,重拾大學生的道德信心,實現道德回歸。

首先,要建立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道德倫理秩序。秩序本質是調適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建立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倫理道德秩序。一方面,應激發人的道德主體性,即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以及對積極的道德倫理秩序的追求;另一方面,道德倫理秩序的構建要以正義為價值目標,提高公民對社會正義的信任感。從深層次來說,大學生對道德的焦慮,也是對社會公平缺失的焦慮。為此,一要構建長效的道德獎懲機制。道德蘊含成本,因此要維護社會的良好風氣,就要獎勵優秀道德行為,懲罰道德失范行為。二要構建道德責任機制,推進道德法治化進程,使公民能夠普遍履行自我的道德責任。道德責任機制將道德責任的建構融入公眾,使公眾知責而守責,進而不畏責且敢于擔責。三要促進公共道德的制度化建設。“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過強制性規范人們行為、懲罰違法行為來引領道德風尚。”[6]同時,道德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形成法治而非人治的道德文化有助于推進道德責任機制的建立。

其次,要弘揚優秀傳統道德倫理文化。在新媒體時代,多元價值觀會對傳統道德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消解。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是當代中國人行使道德行為的文化根源。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有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的性格品行,構建健康、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為此,一方面,要教育大學生認同和尊重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發自內心地接納和踐行“崇正義”“知榮恥”“守誠信”等道德觀,增加對傳統道德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要創新傳統道德文化,兼顧時代性、大眾性并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為傳統道德文化注入現代元素,使其不斷地在歷史長河中具備更強的生命力。

最后,重塑道德評判標準。不同性質的社會有不同的道德評判標準,如封建社會強調忠孝兩全、社會主義社會強調集體主義、資本主義社會強調個人主義等[7]。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也應以“法理”約束“倫理”,賦予“法理”在道德評判標準中基石的地位。道德并非是簡單地傳承舊倫理及全盤接收網絡時代的“新理論”,而是以法理為底層邏輯,構建出符合時代新要求的道德評判標準,使公眾不至于在時空變化的模糊性中進退兩難。傳統媒體時代中“人治”干擾“法治”的情況屢見不鮮,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法理”存在的必要性和首要性。因此,“非法理”的評判標準應堅決予以抵制和拋棄,避免出現以道德裹挾社會輿論沖擊甚至顛覆法律的情形。

(二)加強網絡道德秩序的引導和監管,重拾公眾網絡道德信心

新媒體時代,網絡道德秩序的空白容易引發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同時,網絡的交互性容易使價值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被網絡中的情緒化言論所裹挾,由此引發道德焦慮。因此,需要加強對網絡的監管,營造良好的網絡道德秩序,重拾大學生對于網絡道德的信心。

第一,要加強網絡監管,推動網絡空間的法治化建設,構建“情理兼容”的網絡空間道德生態。這要求網絡空間道德秩序的建設既要設置好道德底線,以威懾、引導的方式約束公眾行為,也要引導個體的情感理性釋放。一方面要加強網絡空間的法治建設,進一步推進網絡實名化以及提高準入門檻以約束網絡用戶的行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虛假以及不實報道的媒體予以追責。同時,制定和完善網絡行為規范準則,建立網絡道德失范懲戒機制。通過法律以及技術化的手段監督網絡失范行為,營造溫暖和諧的“道德輿論場”。另一方面,網絡雖是一個擬態化的世界,網絡空間的主體看似只有數字化的賬戶和編碼,人們在其中虛擬地交往,但網絡的使用者是具體的、感性的、鮮活的人,因此在網絡公共空間交往時,必不可少地會產生一些積極的或消極的情緒。但這并不意味著網絡使用者可以肆無忌憚地攻擊他人,而是應該把在凝聚道德共識過程中所釋放出的情緒把控在合理以及合法的范圍內,以更理性的態度來對待網絡中傳播的公共事件與信息,以更加積極的心態來對待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失范事件。

第二,要善用“共識機制”增加道德認同,破除網絡道德認同的割裂現象。通過運用“道德共識機制”引導個人知榮辱、明是非,捍衛符合社會主流的道德價值觀,使社會成員在權利、責任和義務方面形成道德共同體,使公眾對“善”的道德行為有正確的認知。一方面,運用利益協調機制,兼顧不同群體和階層的利益,給予他們平等表達自身訴求的平臺,并堅持從“利益關系和利益沖突視角找尋各群體和階層在數字化生存環境中的最大公約數”[5],促進道德共識的形成。另一方面,通過構建矛盾化解機制,運用技術化手段加強網絡輿情監測,增強風險預測能力,及時化解網絡矛盾沖突。

(三)優化大學生道德教育,加強大學生道德心理建設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對于網絡事件所反映出的道德焦慮,恰恰說明了大學生自身的道德自主意識不夠以及高校的道德教育不到位。因此,必須優化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道德自律水平。

第一,要加強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創新道德教育形式。道德教育是一個由外化引導到內化提升的過程,通過道德教育,大學生可以通過接受道德規范、道德行為方式以及價值取向等來完善自身人格,引導大學生人格特質的形成,培養大學生的感知能力,幫助大學生形成對網絡道德的正確認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一方面,通過創新高校道德教育的授課模式、教學過程等,重視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高度統一,并以情景化教學方式等深化大學生對道德教育的認同感。另一方面,注重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并不是法外之地,要引導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正確認知,在網絡交往中嚴于律己,遵守網絡道德規范,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網絡良好道德秩序的帶頭人。同時,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時效性和科學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育內容,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態化,提高大學生對于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增強自身的道德信念與道德判斷力。

第二,要加強大學生道德心理建設,形成正確的道德心態,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道德焦慮是通過個體的心理產生作用的,而大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產生道德焦慮,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心理狀態落差,因此應加強大學生道德心理建設,增強大學生應對焦慮的心理防御能力。一方面高校應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教育者應敏銳地收集大學生目前最有可能出現的以及在新媒體時代誘發的一些新興心理問題,及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使他們具備一種寬容的心態。同時,應提升心理課程教育者的素質。高校心理課程教育者不應采用僵化不變的課程內容來教育學生,而應該與時俱進,優化教育理念,并用專業的知識來武裝學生的頭腦。另一方面,對網絡心理咨詢平臺進行升級換代。傳統的心理咨詢平臺在時間、空間以及隱私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端。要加強大學生道德心理建設,可以利用大學生喜歡上網的特性,打造和更新網絡心理咨詢平臺,運用最新的網絡媒體技術為大學生服務。網絡的隱蔽性、交互性以及跨時空性很好地解決了部分大學生由于種種顧慮而產生的逃避心理咨詢的行為。通過重視大學生的道德心理建設,能幫助大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的道德水準,正確地認識到自身的道德缺陷,以寬容的心態直面道德應然與實然之間的落差,保持心理平衡,消除道德焦慮之感。

五、結語

道德焦慮是社會轉型期網絡道德秩序未建立起來而產生的特有現象。不可否認,沒有網絡技術的發展也會產生道德焦慮,但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具備的互動性、平等性、情緒性等特征,會將現實中發生的道德失范問題投射和放大,助長道德焦慮的產生和發展。道德焦慮本質上是人內心對于“善”的一種追求,疏導大學生的道德焦慮目的就在于消除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增強其在新媒體時代對于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為的“善”的積極效果。這不僅需要我們提高公眾的道德素養,減少道德失范行為,也需要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判斷能力,以疏導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道德焦慮,重拾大學生的網絡道德信心,提升大學生的整體道德水平。

猜你喜歡
時代大學生
壯麗七十載奮斗新時代
陽光(2020年6期)2020-06-01 07:48:36
壯麗七十載 奮斗新時代
陽光(2020年5期)2020-05-06 13:29:18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噜噜在线观看|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伊人激情综合| 久草性视频|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欧美在线黄| 亚洲αv毛片|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99在线| 国产久草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婷婷激情五月网|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婷婷激情五月网|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免费高清毛片| 国产你懂得|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精品91视频|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青青久视频|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国内黄色精品|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精品久久高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a毛片免费观看| 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欧美高清三区| 黄色成年视频|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色亚洲成人|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aaa国产一级毛片|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99成人在线观看|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成人小视频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