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永強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工作中,高校后勤服務保障經受住了巨大挑戰和考驗,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和支撐。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常態化運行時不明顯的問題和不足。由此,系統梳理存在的問題和短板,探析原因并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對于完善高校治理,提升高校應對突發事件的后勤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后勤保障的工作內容繁雜多樣,管理服務對象數量數以萬計,一般分為多個板塊由相應職能部門負責。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后勤保障的具體內容可以總結為以下10 項[1]:物資的籌備、隔離周轉區的建設與管理、學生公寓管理與服務、食堂管理與餐飲保障、水電氣供應基礎設施的維護與保障、校園封閉式管理、環境衛生的整治與消殺、外包單位人員的監管、場地的保障與消殺、商鋪管理。以上內容根據重要性和作用可以分為基礎性任務、關鍵性任務和支撐性任務三類。
高校后勤保障的運行模式對于后勤保障任務的執行和落實有重要影響。高校后勤經多年社會化改革發展,目前形成三類主要模式[2],分別是校內甲乙方模式、甲方主體模式和乙方主體模式。校內甲乙方模式是一種平穩過渡模式,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由于其主體仍是高校職工身份,具有較強的突擊戰斗力。甲方主體模式引進了社會化專業服務,如餐飲保障、物業管理等,具有較高的專業化水平,能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是當前的主流模式。乙方主體模式是一種多對多的以業務和職能為標準劃分的模式,高校各職能部門對口的、精準化的監管,有利于后勤保障各板塊工作的落實,也十分常見。實際中,不同高校的后勤社會化改革進程不同,還可能有多個校區,以上三類模式可能同時存在。
在應對新冠疫情突發事件過程中,因高校獨具特點[1],如人員聚集、時間緊迫、工作復雜、社會敏感等,后勤保障受到極限挑戰,暴露出多方面問題。
面對突發的校園新冠疫情,各級后勤保障人員都懷著齊心協力做好保障工作的初心。但實際中往往是“齊心”容易,“協力”難。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指揮團隊一般是臨時組建,權責不清、任務不明、經驗不足,往往導致多頭指揮與管理空白。二是組織指揮技術手段單一、落后,缺乏專門的統一信息發布平臺和指令傳達工具。三是基礎數據缺失,統計管理方式落后。疫情防控中各類人員數量、區域分布等基礎數據對于后勤保障的組織與指揮十分重要。高校后勤各部門數據系統大多尚未聯通,尤其乙方單位數據,管理運用時需手工提取、匯總整理,時效性、準確性難以滿足要求。
基礎性保障任務包括學生公寓管理與服務、食堂管理與餐飲保障和水電氣供應基礎設施的維護與保障。在應對新冠疫情最嚴峻時段,高校采取嚴格封控的方式,學生足不出寢,食堂取消堂食,出現感染者樓棟或組團上門核酸檢測,采取送餐到寢室,原有的基礎性保障任務運行模式徹底改變。以筆者所在高校大學城校區為例,封控時在校學生達2.6 萬人,共22棟學生公寓,物業公司僅配備管理員42 人和保潔工31 人,且大多為中老年女員工,人員數量和結構嚴重不足。餐飲保障方面,校區內有3 棟食堂,共8 個(層)食堂,但各食堂一般只設一個基本大伙餐窗口,可以批量制作盒飯,其他窗口均為特色風味窗口,因廚房設備限制難以轉型大規模生產盒飯。校區“止動”期間盒飯需求數量巨大,嚴重超出生產能力,學生三餐時效和質量難以保障。此外,維修工在檢修時要增加防護服,面臨維修配件短缺問題,維修及時性和滿意度難以保障。在疫情防控的情況下,這些基礎性保障捉襟見肘。這里面既有客觀條件限制的原因,也有業務外包模式缺陷的原因,還有組織指揮、資源調度的原因。
新冠疫情防控的關鍵性環節在于物資保障和隔離周轉區的設置與管理。物資保障可分為常規生活物資、疫情防控專用物資、疫情防控輔助物資三大類。其中最重要的是疫情防控專用物資,如防護服、消毒液等,其次是常規生活物資,如米面、蔬菜、肉類等。在疫情防控趨緊時,各類物資常常難以為繼,原因在于物資保障面臨“三關”。一是制度關。高校對物資采購都有相應制度,疫情防控的各類物資數量大、金額高,如何實施才能既高效又合規,符合監管和審計要求。二是貨源關。三是配送關。在社會面也封控的情況下,如何找到充足、正規的貨源,爭取到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暢通運送通道,也十分困難。另一方面,高校隔離周轉區有的是新建“方艙”,有的是利用現成獨立樓棟。隔離周轉區的選擇或新建、管理服務標準和流程、入住人員進出審核、管理服務人員上崗培訓等均必須專業化,而大多數高校的專業人員和應對經驗十分匱乏。
支撐性保障任務包括校園封閉式管理、環境衛生的整治與消殺、外包單位人員的監管等。從疫情防控的實際情況看,各支撐性保障任務存在脫節、配合不夠順暢問題。如校園封閉式管理需要嚴格審核進校車輛,物資保供車輛是允許進入的,一般由保衛部門負責監管,而由物業公司執行;但是保供車輛信息只能由物資采購或需求部門負責提供,經多層級審核后再傳達到門崗,中間的延遲和錯漏很難避免。這里面技術手段和管理機制的問題兼而有之。
在應對疫情防控突發事件中,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只有針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提出有效對策,才能持續改進和提升高校后勤保障工作。
1.高校后勤保障是高校運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高校,“糧草”就是指后勤保障工作。不管是在新冠疫情等突發事件襲來時,還是教育教學常態化進行時期,只有擁有強有力的現代化后勤保障體系,高校才能從容應對,為師生提供放心飲食、舒心住宿、貼心醫療、暢心購物和暖心服務[3]。優質滿意的后勤保障是校園整體安全的“穩定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校的安全穩定。
2.高校后勤保障是深化落實“三全育人”的重要陣地。后勤服務管理就是滲透在生活中的無聲課堂,后勤員工就是課堂外的教師,是服務育人的主體,高質量的后勤服務管理能夠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4]。在應對新冠疫情的危機中、自然災害搶險中、突發事件和重大困難處置時,后勤保障人員以鮮活的行動、勇氣干勁、奉獻精神深刻感染和教育學生。此外,后勤保障系統已成為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第三課堂”,可以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實踐機會。如,有的高校建立大學生勞動教育烹飪技能實訓基地[2]。把勞動教育和后勤保障相結合,不但能提升學生興趣和勞動技能,還能增進對后勤工作的理解。后勤保障也由幕后走向高校育人工作的前臺,實現更多的價值。
總之,高校后勤保障與教育教學之間只是分工不同[4],并無高低貴賤之分,二者相輔相成,必須同等重視、同步發展。
1.順應數字化轉型趨勢,加強后勤保障治理頂層設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點》指出“要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2022 年12 月9 日最新發布的《無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指出,當前教育數字化四大變革之一是“數字化治理體系加快重塑”。新時代高校要緊緊抓住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機遇,學會用“數字化思維”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后勤保障治理是高校治理的重要一環,也要積極適應和主動轉型。高校管理者要有系統化的思維,把后勤保障治理數字化、信息化、現代化融入到高校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之中,推進智慧后勤保障建設。
2.運用數據治理技術,推進智慧后勤建設。高校應積極運用、主動探索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對后勤保障進行全方位的“數字賦能”。數字治理能實現高校后勤保障的大范圍協同、管理服務過程的精準滴灌、管理服務主體與對象間的雙向觸達、管理服務及風險的超時空預判等[5]。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數字治理可以打通信息流、業務流,基于數據平臺實現職能部門間、后勤實體間實時化協同。
良好的基礎條件是優質高效后勤服務保障的前提。必須認識到,后勤保障具有公益性,提供“準公共產品”,既要高質量的服務,又不投入資金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后勤保障的基礎條件既包括校園環境、硬件設備,也包括人員隊伍、智慧服務平臺。只有加大資金投入,改善校園環境,添置更新智能化設備,建設智慧服務平臺,提高后勤人員素質和待遇,才能獲取優質高效的后勤服務保障。高校在資金資源安排上對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后勤保障要統籌考慮,平衡協調。
高校后勤保障的多種模式各具優勢與不足,如何進行優化以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保障能力,需分別研究。下面僅以物業管理和餐飲保障為例進行探討。
1.物業管理。高校大多采取購買社會化服務方式,合同期一般為3~5 年,物業費標準相對固定,定期考核。在這種模式下,物業公司營收有限且基本固定,而企業以盈利為目標,必然導致物業公司為降低成本削減人員、降低員工素質標準、最少化資源設備投入等。為改善不利困局,一是可以考慮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如把校區按空間劃分成不同區域,或按業務板塊劃分,引進多家公司競爭性經營。二是改變物業管理費標準固定不變方式,適當引入動態調整機制,如與國家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掛鉤,與考核結果掛鉤,增加激勵機制等。
2.餐飲保障。高校食堂大多也是采取引入社會企業經營,高校自主經營的比例已經很少。餐飲企業在進場時往往投入上百萬資金對食堂進行裝修改造和設備升級,要在有限的合同期(大多數3~5 年,一般不超過8 年)收回成本并實現盈利,必然傾向于擴大利潤率較高的特色風味餐,壓縮基本大伙保障餐。為改善此種狀況,一是高校加大投入,價值高且長期使用的固定設備設施由學校投入,如電梯、凍庫、空調等,適當減輕企業壓力。二是適當改革目前整層或整棟外包的模式,即在整層或整棟中預留部分空間由學校自主經營,范圍限定為基本大伙餐,而承包經營企業只負責之外的特色風味餐、早餐等。筆者所在高校其中一層食堂采取以上模式,保障了基本大伙餐的質量,對整層樓的供餐發揮了平衡和兜底作用,師生滿意度測評保持領先,在應對新冠疫情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后勤保障其他板塊的運行模式也需深入研究分析,采取針對性的優化措施,限于篇幅,不再詳述。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高校后勤保障本質上是一項實踐性的工作,不僅需要反思,更需要行動。進入新時代,高校后勤保障面臨新環境、新需求和新挑戰,需要探索建設高水平的現代化后勤保障體系,需要持續性地把挑戰轉化為發展的新機遇,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