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 潔 龔 航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目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和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思政課”理念是教育教學的巨大革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這就要求高校要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fā)表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講話,為高校推進落實大學生思政政治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和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根本遵循和政策保障。2021 年3 月6 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四次會議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明確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1]同時,習近平總書記講到:“‘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2]。要上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大思政課”,讓“大思政課”真正開進田間地頭,開進社會大天地,開進學生的心中。2022 年5 月11 日,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課”,講好用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激活社會“大課堂”、匯聚全社會育人“大能量”[3]。2022 年7 月,教育部等多個部門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高校要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并且善于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成果鑄魂育人,特別是要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得到落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重要途徑。《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到:全面貫徹落實“大思政課”教育教學理念,關鍵是要樹立協(xié)同育人的意識,要將學校的“思政小課堂”與社會的“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推進思想政治課實踐教育和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等工作“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結合新時代的社會發(fā)展特點,把握“大思政課”培根鑄魂的著力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深刻體會,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真理魅力和實踐偉力,增強社會實踐工作的實效性,有助于高校達成協(xié)同育人的目標。
近年來雖然國家和高校對“大思政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在講話中明確要求高校所有課程要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務必形成協(xié)同效應,目前這種協(xié)同效應還亟待提高,要繼續(xù)推動各方力量協(xié)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但是社會、學校、學生等層面認知不足,致使社會實踐存在問題比較突出,且受到高校教師教育理念、師資隊伍、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活動經費等限制,在實際的實踐活動中,出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社會實踐“硬融入”“表面化”等現象,社會、學校、學生層面上“三位一體”的協(xié)同育人效果較差。
首先,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未形成品牌效應,宣傳力度不足,社會層面對其關注程度不足,致使企業(yè)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給予的支持度不夠;其次,由于因經費限制、資源有限等原因,大學生社會實踐較為固定的實踐基地的數量不多、種類有限。
1.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教學體系不完整。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共青團負責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意見中要求,要把社會實踐工作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嚴格規(guī)定學分,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和獎勵辦法,定期進行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和優(yōu)秀個人總結表彰工作。但部分高校仍然不能將社會實踐融入高校教學體系中,沒有規(guī)定必修學分學時,同時存在實踐內容創(chuàng)新性不足以及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等情況,缺乏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系統(tǒng)化等現象。
2.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不足。雖然近年來對素質教育關注度較高,但由于高校忽略了人才培養(yǎng)應該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的原則,致使理論教育重于實踐教育,缺乏對社會實踐教學工作的重視。雖然將社會實踐納入了思政課程教學大綱中,但只是把社會實踐作為一個活動,一般在學生課外、寒暑假開展,且是集中利用這段時間開展工作,存在“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現象,社會實踐活動沒有持續(xù)性,未形成學生實踐活動育人品牌項目。
3.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出現“硬融入”“表面化”現象。雖然近年來黨和國家把思政工作放在首位,“思政課隊伍”建設得到高度重視。但由于思政課實踐和社會實踐分屬不同的部門負責,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往往是由學校輔導員、班主任牽頭開展,只注重活動開展、安全保障等問題,致使實踐活動往往只是“活動”,并未有思政教師參與指導活動。即使有思政教師參與指導,實踐內容涉及黨史國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等思政教育元素,但是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整體性,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也都是走馬觀花,內容表面化、形式化,不能內培于心、外化于行,出現“硬融入”“表面化”等現象。思政元素和實踐活動實際是“兩張皮”。
學生重視不夠,形式大于內容。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缺乏認知和了解,認為只是第二課堂的活動,并不能積極主動參與,即使有第二課堂學分要求,也只是完成任務一樣參與,出現大部分同學以拍照片、錄視頻、寫報告等流于形式的現象,導致社會實踐無法達到真正的實踐育人效果。
大學生社會實踐都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更好地發(fā)揮“社會大課堂”實踐育人的作用,需要探索有效的社會實踐協(xié)同育人模式。高校需要主動地把“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中,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為基本原則,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務必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社會層面、學校層面和學生個人層面的“三位一體”協(xié)同育人體系,充分利用“多聯(lián)式”的協(xié)同育人資源,從三個層面積極推動社會實踐活動,逐漸形成高校自己的學生實踐活動品牌項目。
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堅持開辦思政課,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相結合,“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鼓勵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等就近與高校對接,掛牌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機制?!盵5]這樣對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增強思政課的時效性有很大幫助。高??山Y合受到團中央表彰的社會實踐優(yōu)秀品牌項目,充分挖掘紅色教育資源,利用現有社會實踐基地,結合學校學科特色和專業(yè)優(yōu)勢,分專題設立一批校地合作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充分利用現有實踐基地加強研究和資源開發(fā),聯(lián)合開發(fā)教育實踐活動內容,實現社會實踐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逐漸形成社會實踐品牌項目。
1.善用“第二課堂成績單”,搭建社會實踐教學體系。高校需要將社會實踐工作納入學校“十大育人”人才培養(yǎng)體系,根據團中央實施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將社會實踐納入“第二課堂”制度課程化培養(yǎng)體系,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中社會實踐協(xié)同育人的重要作用,成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要積極運用教育教學規(guī)范化思維制定社會實踐“教學大綱”,明確每一個社會實踐活動的實踐內容、實踐計劃、實踐目標和評價辦法,推動社會實踐“活動化”向“課程化”轉變,形成科學化、系統(tǒng)化、制度化以及規(guī)范化的社會實踐教學體系。同時明確社會實踐第二課堂學分要求,實施“學分手段”,要求每個大學生在校期間需完成不少于2 個學分,對學生“第二課堂”中的社會實踐效果可以做到可測量化的評價。
2.搭建平臺,整合資源,構建社會實踐協(xié)同育人工作機制。高校從實踐育人角度出發(fā),重視思政課實踐和社會實踐有機融合,構建社會實踐協(xié)同育人工作機制,推進“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中。高校黨委統(tǒng)一領導,成立社會實踐專項工作小組,校團委負責統(tǒng)籌,協(xié)調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務處、學生處(工作部)、研工部等職能部門密切配合,積極整合思政課教師資源,通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逐步融入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讓思想政治、專業(yè)課程與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建立起一支由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老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專業(yè)任課教師、輔導員以及班主任為主的師資隊伍,參加并有效指導社會實踐活動。同時高校需要將指導社會實踐活動工作納入教學工作量,作為績效考核、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
3.實行情景體驗浸潤教育,實現思想引領與實踐育人同向同行。為充分發(fā)揮“融入式、嵌合式、滲透式”的立德樹人協(xié)同效應,社會實踐要主動融入思想政治課教育內容,努力達到思政引領與實踐育人同行同向。指導教師要引導以問題為導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基本原則,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感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偉力和實踐偉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學會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深刻體會人民群眾是中國偉大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真正含義;學會用眼睛發(fā)現中國精神,觀察黨的百年奮斗艱苦歷程,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的歷史含義;學會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聆聽人民群眾的心聲,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認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勇立時代潮頭,立鴻鵠志,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者[7]。高校要堅持與黨同心同向同行,以“思政小課堂”有機融入“社會大課堂”作為目標,積極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思想引領與實踐育人齊頭并進,攜手共同畫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同心圓”。
高校要遵循大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社會實踐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yè),提升學生專業(yè)能力,鼓勵學生突破傳統(tǒng)角色定位,努力進行角色轉變,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
高校以穩(wěn)定的思政社會實踐基地為依托,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一方面創(chuàng)新豐富的活動載體,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鼓勵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另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和獎勵機制,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高質量地完成實踐活動中的各項任務。同時依托“第二課堂成績單”和必修學分的要求,要求學生每年寒暑假定期定點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社會實踐成績作為評選優(yōu)秀團員,優(yōu)秀團干部、推優(yōu)入黨等榮譽的重要參考指標。讓學生自覺在社會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上好與現實社會相結合的“大思政課”。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敢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努力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綜上所述,在“大思政課”背景下,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性,善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大思政課”與“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起來。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搭建校內外實踐平臺,整合校內外教師資源,突出“協(xié)同育人”策略,構建“三位一體”協(xié)同育人體系,將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合到社會實踐中,實現思想引領與實踐育人同向同行。同時積極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地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主動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