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李文送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中大約有80%的信息是通過眼睛獲取的。好奇心是學生對于新鮮事物進行探索的一種心理傾向,是他們積極觀察世界的內部動因。學生好奇心的激發,需要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利用各種課程教學資源,盡可能地為學生的觀察創造環境和機會,使之“愛上觀察”。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生物園,或到學校周邊公園、動物園、植物園、森林公園等地方或場所開展實地活體觀察;也可以借助顯微鏡、錄像機、望遠鏡、延時攝影等設備和技術,讓學生從不同視角和時空去觀察、去發現生命世界中各種奇特的生命現象,從而以奇引奇。在教學植物營養器官的生長時,筆者就借助延時攝影技術拍攝的視頻,讓學生非常直觀且短時間地觀察到一粒向日葵種子從播種到開花結果和形成種子的全過程,同時也觀察了根的發育全過程。每當這時,學生無不被神奇的生命成長之力量所吸引和震撼。
當然,觀察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追問,去再發現各種生命現象背后所蘊藏的學科原理和生命規律。當學生有此經歷和具身體驗,那么就有利于促進其觀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持續性,其好奇心就能更容易被喚醒、被點燃,乃至愛上觀察,愛上生物學的學習與探索。
思維不僅是思考發生的基礎,而且是思路生發的前提,還是思想形成的條件。學生好奇心的形成,實質上是其思維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說,好奇心之鮮花是盛開在善于思維的大腦之沃壤。當代教育名家顧明遠先生說:“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教師要深深扎根于生物學課堂,以真實的情境為引子,啟迪學生去發現并提出問題,并教會他們懂得如何去思維,如何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去科學地分析和解決問題,以激發其產生更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形成更大的學習動力和毅力。
當學生學會了假說、推理、比較、分類、歸納、演繹、分析、綜合、建模等思維方法,那么他們就能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就能解析有關生物學現象及原理,從而在看似辛苦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發現與成長的喜悅,進而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好奇心。
例如,學生通過分類和歸納等認識胎生是哺乳動物的基本特征后,當學習到卵生的鴨嘴獸也是哺乳動物時或了解到紅樹林也存在“胎生”現象時,他們的腦海就會涌現一個個“為什么”。因為這些現象和學生的前認知是相沖突的。即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助力學生去思考、去追問、去破解心中的“為什么”。
什么樣的人好奇心強?一是四歲前的兒童,通常對世界萬物都充滿好奇,因為世界對他們來說,既新鮮又神奇。也正是這種好奇,使其既好知又好問,從而促使他們主動地探知世界和身邊的事物。二是“樂于探究”的人,因為探究不僅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還能讓他們發現常人所未能發現的新事物,從而使他們找到源源不斷求真與探尋的動力。
教師如何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樂于探究”的品格?常用的有效做法是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光對鼠婦影響的探究實驗”“一滴水的生命世界”“蔥花怒放”“迷你生態瓶”等創意微實驗,讓學生在“探中究”“究中做”“做中學”“學中研”“研中探”。
教學實踐表明,當學生形成了“樂于探究”的品格,他們就能主動地去觀察、去思考、去研究自然界中各種各樣自己感興趣的生命現象。有的學生還在家里種了植物,養了動物,寫了觀察日記,甚至撰寫研究報告;有的還參加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且獲得了不少獎項;還有的參與生物學社會性議題的研討,立志成為一名生物學家。
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檢驗新課標是否落地開花的評價指標,是反映生物學教學質量是否提高的關鍵因素。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進他們核心素養的涵育與提升,重在讓學生擁有一雙愛觀察、會觀察的眼睛,一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大腦和形成一種樂于探究、求真問道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