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衛華|文
當前,少數企業通過開展虛假貿易業務快速做大企業規模,給國家和企業造成重大損失。虛假貿易業務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國有企業必須高度重視并予以堅決抵制。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高質量發展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回顧過往,一些國有企業片面追求增長速度,熱衷于“做大”,而忽視了發展質量,出現了“大而不強”的局面。這其中,少數企業還通過開展虛假貿易業務快速做大企業規模,但因為“虛胖”而陷入困境,給國家和企業造成重大損失。虛假貿易業務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國有企業必須高度重視并予以堅決抵制。
虛假貿易業務主要是指以貿易業務為名、實為出借資金、無商業實質的融資性貿易和空轉、走單、循環等沒有融資性質但缺乏物流、已完全脫離貿易實質的各類貿易。
虛假貿易表現形式多樣,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主要特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虛構貿易背景,或人為增加交易環節;二是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均為同一實際控制人,或上下游之間存在特定利益關系;三是貿易標的控制權未發生實質轉移,主要是票據流轉;四是融資性貿易還涉及直接提供資金或通過結算票據、辦理保理、增信支持等方式變相提供資金。
虛假貿易業務雖然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是可以通過核查貿易業務的物流、資金流、票據流中發現問題,從而識別和認定虛假貿易的本質。筆者以有色金屬企業為例,對虛假貿易業務的幾種主要類型進行說明。
某銅桿生產企業向電銅貿易商采購電銅,先向貿易商預付全部貨款,三個月后收到電銅。電銅作為流動性非常的大宗商品,可以隨時在市場上進行采購,但該銅桿生產企業通過電銅采購為客戶提供了非正常的資金支持,是典型的融資性貿易。與該業務類似的是在銷售端為客戶提供非正常的賒銷賬期。仍以銅桿生產企業為例,按照行業慣例,銅桿銷售賬期通常在一周左右,如果企業對客戶的應收賬款期限過長,而且沒有其他約束條款,則可以判斷該銅桿企業為客戶開展了融資性貿易。

企業A和企業A’屬于同一有色集團的下屬子企業,其中,A生產電銅,A’生產銅桿。外部企業B 向A 購買電銅,先款后貨;再將電銅賣給A’,先貨后款,給予A’一定賬期,并收取相應費用,而且B 不參與貨物流轉。在此項交易中,企業B 通過空轉(走單)貿易為該有色集團提供了融資,雙方均虛增了營業收入。
有色貿易企業A與企業B及其境外子企業B’合作開展電銅進口貿易業務。采購端,A 與B’簽訂購買協議,在境外購買電銅;銷售端,A與B簽訂銷售協議,在貨物通關后,在國內將電銅銷售給B。整個業務過程中,A 不墊資,實際也不控制貨權,均是由B進行操作,A主要是配合開展制單和收付款等。企業A和B通過進口電銅業務合作均虛增了營業收入。與此類似,在有色金屬的內貿業務中,一些有色企業在同一筆業務中也會出現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為同一控制人的現象,這種情況大多是虛假貿易業務。
從宏觀層面看,虛假貿易由于缺乏貨物實質交易背景,僅僅是貿易額的虛假放大,有時雖然可能因為票據流轉會給企業所在地帶來一些財政收入,但從整體上看會造成社會經濟數據失真,進而影響國家宏觀經濟決策,對社會經濟運行帶來危害,與國家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背道而馳。
從企業層面看,虛假貿易潛在風險極大,容易出現失控而給企業帶來損失,并對企業經營和可持續發展造成沖擊。一些國有企業在這方面經歷了深刻的教訓,個別企業還因為融資性貿易業務發生巨額虧損,導致企業陷入困境而被并購重組。近年來,國資監管部門多次要求企業堅決清理虛假貿易業務,幫助企業控制并化解經營風險。
此外,虛假貿易還容易滋生利益輸送而造成廉潔風險,尤其是一些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開展虛假貿易,為民營企業變相提供融資或資金支持等,國有企業相關人員可能因此接收對方的“感謝”,從而挑戰或突破廉潔從業底線。
國有企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上積極發揮引領作用。在經營實踐中,堅決抵制虛假貿易業務,一方面,通過開展以“一利五率”為核心指標的內部業績考核,引導企業上下堅決放棄空轉走單、融資性貿易和其他虛假貿易行為;另一方面,嚴控貿易業務風險,通過改革創新謀求高質量發展。具體有以下建議:
一是優化經營模式。從以往單一的商品貿易向“商品+服務”方式轉變,通過挖掘客戶需求,為對方提供相關服務來增強客戶的黏性、并實現增值服務收入。以有色金屬貿易為例,貿易企業可以發揮自身優勢開展期貨點價、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助力客戶開展風險管理、提升經營能力。
二是強化貿易業務監管。首先要加強業務審批管理,嚴禁開展無商品實物、無貨權流轉或原地轉庫等融資性業務,從源頭上堵塞漏洞。其次要加強對貿易業務的過程監控,尤其要建立健全存貨風險管控體系,定期進行合同、業務、財務與倉庫的對賬、實地盤點和檢查,嚴格執行合同標的物的貨權轉移和移庫規定,全面把控物流環節風險。
三是構建風險防范長效機制。以“強內控、防風險、促合規”為管控目標,建立健全貿易業務內控體系,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提升管控效能;同時強化內控體系執行,加強對重要崗位授權管理和權力制衡,健全重大風險防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