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雪 雷艷云 楊前程
“中國元素”融入體育舞蹈創編的價值意蘊、應然邏輯與推進路徑
梁 雪 雷艷云 楊前程
(湖南工業大學 體育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新時代,體育舞蹈作為當今提升國民健康、豐富群眾生活的有效運動途徑,被賦予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亟待追尋一種迎合多群體、多訴求的全新表演范式。基于“體育舞蹈與文化建設”二者之間的本質特征及關聯,對“中國元素”融入體育舞蹈的不適配問題進行詳實剖析,探索“中國元素”與體育舞蹈相融合的應然邏輯,并立足實際提出可持續發展舉措。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元素”融入體育舞蹈創編的價值意蘊主要包括把握元素融合化的可及性、強化大眾普適度的深刻性、提振編導創作力的靈動性。通過對體育舞蹈中動作元素、主題元素、音樂元素、服裝與道具元素等各要素分析的基礎上,科學指出“中國元素”融入體育舞蹈的創編推進路徑可以采取以下舉措:明確體育舞蹈與中國元素融合編排的藝術性關系、理清體育舞蹈的競技特征與藝術特征的價值關系、平衡體育舞蹈本土化與國際化傳播及引進的關系。以期為“中國元素”融入體育舞蹈的創編研究提供相關的理論借鑒。
體育舞蹈;中國元素;本土化;文化融合
體育舞蹈也稱國際標準舞,是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項目的一項體育表演藝術,經過不斷完善逐漸實現了規范化與系統化,形成摩登舞與拉丁舞兩大舞系[1]。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并詳細提出對文藝工作者的要求,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一系列有關“文化建設”政策文本的相繼實施,表明文化元素融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體育舞蹈也迫切根據時代形勢做出積極轉變,將本土文化元素深度耦合于體育舞蹈的全環節、全周期中。
縱覽體育舞蹈的歷史沿革,當前學者對于“中國元素”與“體育舞蹈”的融合研究仍處于薄弱環節,亟待成為諸多研究者關注的時代議題來更有力推進體育舞蹈的穩固發展。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國元素”融入體育舞蹈的宏觀視角下,以問題為導向提出科學對策,旨在為推動體育舞蹈中國化發展、為創作更多優秀的體育舞蹈作品提供相關的價值參考。
體育舞蹈集競技性與藝術性為一體,在與“中國元素”融合創編過程中需要明確其內涵及要求。中國國際標準舞協會對體育舞蹈表演舞的概念界定為:是以國際標準舞動作為載體的一種創作舞蹈。這就要求創作者首先以國標舞語匯為載體,然后進行再創作,創作者必須參照2013年中國國際標準舞總會頒布的表演舞比賽細則,在創編體育舞蹈作品時要以國標舞語匯為載體,所運用的國標舞語匯必須達60%以上。所有創編的舞蹈動作要以男女搭伴為基礎,為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作品主題服務。比賽項目設置了拉丁舞群舞、摩登舞群舞和雙人舞,群舞在參賽選手上則提出最少3人、最多不超過24人等明確的要求。這一細則對編導的創作思路、藝術表現和明確動作規范等都有很強的指導性作用。對于創作中為什么要明確限制,張繼鋼在他的《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這本書中說到:“限制并不表示束縛,反而是為更新鮮、更有創意的創作提供了機會。沒有限制就沒有獨特,沒有獨特就沒有風格,沒有風格就沒有經典。”
體育舞蹈動作創編如同藝術作品的創編,須學習借鑒經典并遵循藝術作品的創編規律。“中國元素”與體育舞蹈的結合更需要借鑒中國元素中的經典,取其精華。2009年由北京舞蹈學院改編的國標舞劇《長恨歌》,將小說中所表現的人性和舊上海的市貌以高水平、新形式呈現出來,是海派文化作品新的突破[2]。2010年北京舞蹈學院在參賽的黑池國際比賽團體舞中,所表演的作品《茉莉花》獲得季軍。作品在國標舞語匯的基礎上采用了我國經典傳統民歌《茉莉花》,將東方的經典傳統音樂展露于世界。在此次黑池國際比賽中,由廣州市藝術學校所表演的作品《如夢令》獲得了團體摩登舞冠軍,作品的命名借鑒于我國著名宋代詞人李清照所作的詞牌名而改編的昆曲《如夢令》曲牌名,展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創編與研究。在這一比賽中還有一部取得亞軍的獲獎作品《青花》,它的創意借鑒于古老的陶器元素。黑池國際舞蹈比賽上,《絲路·行》這一舞蹈作品在國標舞語匯基礎上融入敦煌壁畫飛天的元素,向世界展示了神秘而唯美、大氣恢弘的東方文化,帶有民族性體育舞蹈藝術形式的創編具有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和諧之美育功能[3]。借鑒經典不僅可以延長作品的生命力、使作品保持活力,更易于被觀眾接受并喜愛,推動體育舞蹈在中國的傳播。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想象是作品的瀑布。靈感就是創作沖動受到刺激后,出現的有指向、可捕捉的幻覺;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無中生有、節外生枝”;是基于知識與見識的聯想能力。就是人們常說的“長期積累,偶然得知。”體育舞蹈的創編可以在其舞蹈文化的程式化系統中捕捉能夠體現未來作品形象的元素,在與“中國元素”進行融合創編過程中則會在體育舞蹈的基礎語匯上進行加工,也可從生活現實的原始形態中,提煉能夠體現未來作品形象的創新性材料,為體育舞蹈注入新鮮血液提供了可能性,為編導提供了更自由的創編空間[4]。早期體育舞蹈以競技運動項目傳入中國時,中國的部分文化元素就與其進行融合,但早期引入受到規則限制,融入空間狹窄。目前對于融合創編的限制減少,為編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創編時的選材要緊扣時代題材,運用曾經或者正在發生的平凡有趣、突發驚奇的事件或是所發生事件中令人觸景生情、并促使人產生基本思想傾向的那部分事件材料。也要深挖時代的主題,明確中心思想,把握作品呈現出的立場、觀點、情感的思想傾向。在創編過程中要感受時代的脈搏,樹立審美追求,通過認知體育舞蹈美感、建構審美形成看待萬物的美學素養。編導要建構創造思維、形象思維及發散思維,建構“在藝術中”的研究探索能力。
體育舞蹈動作是由造型、節奏、動律三要素組成的。綜合在一定的時空流程中就派生出了動作語言的形象動機,然后組成語匯,編織成舞句和舞段,在思想情感的指引下完成體育舞蹈作品的創作。作為一名舞蹈編導,應選取適合表現自己作品立意的作品素材。體育舞蹈作品《黃河》通過豐富的肢體動作和生動壯觀的氣勢,在一曲大氣磅礴的《黃河頌》下,勾勒出黃河兒女充滿生命力的一面,體現出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奮斗歷程和堅強的民族精神,鮮明的鼓點與動作相得益彰,帶來強有力的視聽覺雙沖擊,以集體合作形式的編排,多樣性地展示出集體項目成套動作的藝術性和團隊協作精神。2018年第四屆國標舞藝術表演舞的作品《功夫扇》中融入了空中橫叉、盤腕、踢燕、大射燕等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技術動作,中華響扇、打扇、握扇等動作,使扇子的揮舞和體育舞蹈的技術動作靈活結合,結構新穎,造型美觀,構成了載歌載舞、快慢相間、剛柔并濟、活潑新穎、情趣盎然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團隊表演更顯得場面恢弘、氣勢磅礴,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內涵。武術本身可以烘托出一種文化形象[5],與體育舞蹈剛柔并濟的融合充滿了瀟灑飄逸的美感。
藝術表演舞賦予了體育舞蹈主題,體育舞蹈作品構造時代的形象宏觀上講是對某人及某事物的總體印象;微觀上講是對某人某事具體逼真的描述。精神形象的提煉要具有意義,一般來說就是“找到價值感,形成審美感,確立崇高感,鑄造典型性。”例如體育舞蹈作品《霸王別姬》中,以“霸王別姬”這一中國歷史題材為主線,在表現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悲涼、令人痛惜的愛情故事時,選用倫巴與古典舞相結合的肢體語言進行展現,一方面使觀眾產生共鳴,另一方面則增強觀眾對歷史的記憶。第四屆CCTV舞蹈大賽獲獎作品《蝶戀》中,則選用摩登舞這一表現形式,作品以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一傳說故事為主線,表現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未能如愿而雙雙化為蝴蝶的故事。這種充滿戲劇性的故事題材,具有多樣化表現手段的靈活形式,極大地拓寬和豐富了體育舞蹈的表演內容[6]。通過主題元素的融入,準確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塑造生動的體育舞蹈藝術形象,拓展了國際標準舞的受眾群體[7]。將體育舞蹈與具有中國特色的主題元素融合,既可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利于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好音樂,是編創優秀作品的前提和基礎,感受音樂、解讀音樂、呈現音樂在舞蹈作品中是不應該被創作者所忽視的。體育舞蹈榮獲金獎的作品《十面埋伏》在倫巴、恰恰、牛仔、桑巴、斗牛舞的基礎上以琵琶曲為主旋律進行創編,營造出空幻的意境,表現了在戰場上中國戰士奮勇殺敵、無所畏懼的英武形象,充分表達音樂節奏強弱和速度變化的風格特點。在黑池國際比賽中榮獲團體舞季軍的舞蹈作品《茉莉花》,根據主題風格,從音樂入手進行創新,一改往日西方打擊樂的風格,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江蘇名曲《茉莉花》,彰顯民族特色。音樂素養、藝術審美能力是舞者的高級配置,舞者對音樂要有更加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并通過舞動將其展現。正如“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在音樂的基礎上把握動作的韻律和節奏,音樂在特定的情況下為舞蹈營造不同的情感氛圍,舞蹈和音樂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表現形式互相襯托、互相彌補[8]。體育舞蹈與中國音樂的融合便于中國觀眾對體育舞蹈的理解,便于觀眾直觀感受舞者所要表達的故事情感。即興音樂的方式也可以引領即興創作,然后潛意識在舞蹈當中的進行戲劇性的設計和對話,以此來充盈觀眾的內心、來豐富舞蹈的表現力。
服飾和道具是角色外部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舞臺綜合藝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我國服飾文化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編者在體育舞蹈作品創作過程中直接參與中國服裝的設計,通過結合舞蹈表演的故事情節設計相符合的服裝,幫助刻畫和塑造人物形象,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沖擊感,作品《青花夢》抓住了這一細節,女舞者身穿藍色拉丁舞裙,上面繡著“鳳凰”圖案,靈動之中宛如青花瓷中的精靈,這部作品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外在形態、服飾與道具的選擇,拿捏度都較為準確,注重細節并凸顯生活,可以看到中國與外來文明在服飾領域的跨國界、跨文化交流互鑒。黑池舞蹈藝術節作品《茉莉花》選用雙層荷葉褶裙擺服飾演繹團體摩登舞,進行旋轉動作時服飾會像花一樣打開,這一作品從音樂、服飾為觀眾帶來了完美的視覺享受,彰顯了中國特色[9]。道具在創編中主要起著兩方面的作用,一是環境造型,二是人物造型,道具有修飾人物外部造型、渲染場景氣氛的作用,又有貫連故事情節的功能。由此可見,服飾與道具元素的融入不僅讓體育舞蹈在中國獨具一格,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和創新精神。
近年來體育舞蹈與中國元素成功融合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然而很多融合的文化元素是存在爭議的,并不能盲目進行效仿和創新,需合理把握中西文化契合度[10]。2017年廣藝國標藝術節摩登雙人藝術表演舞作品《扎西得嘞》,選用藏族服飾和音樂跳著摩登舞中的快步動作,文化撮合的牽強感十分明顯。藏袍與體育舞蹈的融合是生硬嫁接,與人們傳統認知并不相符,強烈的文化沖突感便會凸顯出來。服飾、音樂的選擇都應在體育舞蹈基礎語匯上進行,在此前提下選擇適合體育舞蹈動作風格的民族民間舞元素進行融合,反之則會導致觀眾視聽覺的尷尬感。在進行創編時需確立難—美并重的動作編排理念,難度體現技術實力,藝術決定層次,辯證地分析難—美的關系,以高價值難度編排為重點,注重動作與音樂的和諧一致。以藝術性呈現為出發點,設計創編整套動作。在進行融合過程中要樹立文化自信,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中國以更加進取、自信、成熟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體育舞蹈中國化也正在加快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步伐。文化自信的表現不再是迎合、模仿、跟隨,而是將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藝術展示于世界賽場,從體育的視角展現中國的文化自信。
體育舞蹈有兩個分支,“WDSF”致力于推進該舞蹈的運動與藝術特性的結合發展;“WDC”致力于發揚該舞蹈的傳統文化屬性與藝術特性。世界體育舞蹈聯合會在申請進入2020年日本東京奧運會正式比賽的宣傳片中,關于體育舞蹈技術的一個關鍵詞語就是“精準”,評分系統的二級維度明確要求摩登舞要注重姿勢、握持、平衡、中心連接、身體動作等;拉丁舞要注重姿勢、身體動作、準備動作與恢復、連續旋轉等;在進行融合時要在技術規范基礎上進行藝術創新,由此可見,體育舞蹈的“運動屬性”體現在高強度的運動量與精準規范的技術。運動宜測量,藝術宜領會。體育舞蹈的“藝術根基”體現在多方面:舞種特性是標準舞的特有審美;音樂節奏是決定舞蹈特性和屬性不可分割的部分;觀眾評價的直觀感覺也應是好不好看而不是單純的快、高、強;個性化特質難以量化,編創、表演都帶有個性化特質。體育舞蹈的藝術性展示了其特殊的吸引力[11]。針對體育舞蹈的競技特征和藝術特征的關系,可總結出:體育舞蹈競技場上,競的是“美、難”,藝術和競技運動本身并不存在矛盾,因此,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所以不存在世界組織兩大派系的以技術和藝術的生硬區分。
體育舞蹈運動引進中國30年來,全面推進國際合作,且國際化水平逐年提升,我國體育舞蹈專業化程度提高,大眾化市場化趨勢增強[12]。文化認同和包容是體育舞蹈項目站得住腳的最根本原因,我國體育舞蹈國際化進程的“走出去策略”主要是指中國裁判走出國門,執裁重大國際賽事的人次逐年增多;運動員參與國際賽事優異的競技表現,贏得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走出去策略”一方面是為了贏得更多的國際視野,另一方面是為了贏得更好的國際站位。“引進來策略”體現在爭取承辦國際頂級賽事,邀請國際頂級專家,2018年,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大型體育舞蹈賽事就有5次,在2018年10月,僅北京,相繼邀請外教授課達到20人次以上。“引進來策略”是為了更好地行成國際團隊作戰、更好地融入國際體育舞蹈組織以及促進技術和文化的交流。處理好國際化和本土化的辯證關系要注意國際化進程中不要有自我貶抑的態度,本土化進程中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作為亞洲體育舞蹈運動的領頭羊,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積極與世界舞蹈聯合會以及奧林匹克組織緊密聯系,推動體育舞蹈運動走向更高更廣闊的競技體育平臺。在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的同時,我國體育舞蹈組織應積極承擔相應的國際賽事和國際分工合作項目,走開放合作的道路,通過國際合作,提升選手、裁判的專業技能,向世界展示我國大國風范。
文化創新是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準,中國特色國際標準舞也正在加快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步伐。文化自信的表現是不再迎合、不再模仿、不再跟隨,將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化體育舞蹈展示于世界賽場,從體育的視角展現中國的文化自信。被賦予多重特性且“規限下自由”的體育舞蹈,其社交性、娛樂性成為體育舞蹈流行致遠的助推器,獨特的人性魅力賦予了體育舞蹈風靡世界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們對文化藝術需求增多,這就要求該領域創新性發展與其相適應。體育舞蹈與中國元素在融合創編中存在中西方文化差異、重形輕質等問題,在進行融合創編時需堅持中國道路,尋求與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保持體育舞蹈運動在我國的持續發展和流行度的增長;在融合中西方文化時要結合文化內涵,對多元文化進行學習和辨析,避免兩張皮的文化,在藝術編創中避免不相融的文化相結合。結合我國國情國策,轉換為中國特色體育舞蹈,在國際交流中推動體育舞蹈國際站位,促進中國特色體育舞蹈發展。
[1]包蕊,林大為,崔敏,等.體育舞蹈中國化進程中的現實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4):138-144.
[2]張洋溢.具有中國特色的表演性國標舞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7.
[3]黃清林,陳娟.新時代民族體育舞蹈美育模式構建研究[J].四川戲劇,2020(5):162-164.
[4]黨奇.淺析國際標準舞藝術表演舞的創編模式[D].北京:北京舞蹈學院,2016.
[5]李卓嘉,李世宏.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武術形象的重構[J].體育與科學,2020,41(6):6-10.
[6]石琳.試論國標舞中藝術表演舞的審美特征及其本土化[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5):39-42.
[7]孟旭.國際標準舞中藝術表演舞和中國元素相結合的可行性探析[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8]郁偉偉.文化融合視角下藝術表演舞中融入“中國元素”之研究[D].南京:南京體育學院,2017.
[9]徐昂.中國元素在體育舞蹈團體舞作品中的運用與發展趨勢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8.
[10]丁若男.中國元素融入體育舞蹈團體舞創編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22.
[11]安輝.體育舞蹈藝術表演舞創編中融入“中國元素”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1.
[12]李小芬,許佳慧.國內外體育舞蹈研究進展分析——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4):89-97.
Value Implication, Logic and Promotion Path of "Chinese Elements" into the Creation and Editing of Sports Dance
LIANG Xue, etal.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Hunan, China)
梁雪(1997—),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雷艷云(1970—),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