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睿齊
在“十四五”發展規劃階段,國家的語言文化事業是不可忽視的焦點,如何在媒介形式不斷變遷的背景下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口語傳播體系,是時代賦予的新課題?,F如今,人們正處于Web 2.0 和Web 3.0 的時代交界點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新媒體與新媒體之間交織融合、協同發展,互聯網迎來了“視頻天下”時代,無處不在的視頻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輸出信息的核心媒介。在圖像化、視頻化的傳播場景下,口語所承載的信息質量、信息容量普遍呈下滑態勢,但同時也衍生出多元、包容的語言表達樣態,口語傳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局勢。
傳統媒體“欲說還休”的語言審美??谡Z傳播時代是人類史上傳播活動邁入的第一個階段,口語傳播的發展伴隨著人類歷史的演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使得各地區間的口語表達風格迥異,語言表達也往往體現著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將文化延續傳承下來的國度,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高語境國家,習慣使用間接的、內斂的語言來表達真正的意圖,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謹言慎行”“沉默是金”等文化熏陶下,中國人在語言表達上是委婉的,謙遜和含蓄是具有代表性的語言審美。
霍爾談到,在高語境文化中,“大多數信息或存在于物質環境中,或內化在人的身上,需要經過編碼的、顯性的、傳輸出來的信息卻非常之少”??梢姡蜒陨僬Z的語言習慣不利于口語傳播體系的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在社交、實踐上的能動性。
電子媒介時代口語傳播的演變。媒介與思維方式的改變是息息相關的,口語傳播以全感官、無損耗的傳播特征成為早期人類最常用的信息傳播方式。電子媒介出現之前,信息傳播以印刷媒介為主,鼓勵人們進行具有邏輯性的理性思考和連貫表達,但視覺文明的發展讓一度輝煌的口語傳統陷入冷落,語音符號由于難以記錄、不便傳輸、地域差異等技術性障礙,使得口語傳播受到較大限制,而電子媒介(從廣播、電視到新媒介)則為口語傳播提供了新的開放性場景,同時也以瑣碎化、趣味化的信息碎片重塑了人們的思維模式,從而間接影響了人們的口語表達習慣。
媒體多元化提出口語傳播新要求。Web 2.0 時代最大的特點是“可讀+可寫”,信息傳播方式從主流媒體的單向傳遞轉化為用戶間的密切交互,借助媒體多元化的互聯網平臺,每個用戶都可以通過音頻、視頻、文字、圖像的形式“書寫”信息,創作主體發生遷移,地域限制、社交限制被打破,用戶與各類社交媒體間的黏性持續增高,在互聯網上形成了獨特的口語傳播生態。
在“媒介即情境”理論基礎上,高強度高密度的用戶交互場景給口語表達營造了自由、開闊的大環境,具有表達意愿的人可以通過對語言的包裝設計、邏輯建構、內容升華、情感渲染,讓自己的語言信息被推廣和認可。人們正在進入Web 3.0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為媒體行業賦能,平臺間多元融合的程度不斷加深,傳統媒體下的口語傳播流程被顛覆,媒體多元化、傳播主體“去中心化”等共同激發著人們的口語傳播意愿,為避免口語信息泛濫化、同質化,也亟需順應媒介多元化的潮流,建立完善的新時代口語傳播體系,從而提升大眾的口語傳播能力。
加強口語傳播建設是社會所需。“直到今天,口語依然是人類最基本、最常用和最靈活的傳播手段。”[1]即使越來越多的信息載體出現,但口語始終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
正如《春秋谷梁傳·卷十二》中所說:“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睆膫€體到民族、國家都需要話語來維系其正常的運作和發展。語言能力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觀察:個人語言能力(母語能力、多語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各種職業、專業語言能力)和國家語言能力(行使國家力量時所需的語言能力)。加強口語傳播建設有助于人與人直接暢通有效溝通,促進人際關系良性發展,進而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配合新聞傳播完善學術體系。自傳播學從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后,大眾傳播一直是學界研究的主流,但較少涉及口語傳播。雖然大眾傳播在傳播效果研究、社會治理規劃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具有濃厚人文色彩的口語傳播越發顯現出迫切的研究需求。
“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公共傳播等傳播學分支學科長期以來都被覆蓋或交叉在口語傳播學的研究視野中,因為這些分支學科都是圍繞人類如何使用符號展開的?!盵2]因此,在口語傳播學的配合下,新聞傳播體系能得到進一步的有效完善。除此之外,口語傳播的發展也是協助播音主持藝術學延伸與拔高的重要路徑,面臨數字媒體技術的不斷迭代,傳統的播音主持學科無法滿足社會對口語傳播人才的需求。在中國大陸,廈門大學最早成立了以口語傳播為主要方向的傳播學系(2011),中國傳媒大學(2014)、暨南大學相繼成立口語傳播系(2018),多所高校逐步成立口語傳播研究中心,口語傳播學術論壇等交流活動的舉辦,以多學科交叉的觀點探討口語傳播的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共同為國內學術體系的完善注入動力。
協助中華文化“活起來”和“走出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之下,口語傳播作為極其重要的敘事方式,在“中華文化回歸”“國際形象輸出”上都是不可缺位的存在。
國際傳播的語境不同于其他傳播場景,是文化交流、理念闡釋、形象樹立的言說環境。人們通過敘事“理解”世界,也通過敘事“講述”世界。[3]長期以來,國際話語權嚴重失衡,西方國家憑借積累的政治、經濟和科技優勢,掌控著國際傳播的優勢話語權,并通過學術概念的生產不斷強化自身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邏輯霸權。中國的對外傳播常常陷入“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話語困境。[4]
在音視頻相結合的多感官媒體互動下,口語傳播無疑是重要的傳播元素,將優秀的中華文化借助高質量的口語傳播在融媒體平臺進行推廣,能夠有效提高國人的文化自信,協助與國力匹配的中國形象走向國際視野。
口語傳播體系的發展具有時代緊迫性,以短視頻為主、長視頻為輔、多種媒介交互融合的視頻時代,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和感官體驗,但也給口語傳播體系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沖擊。
快文化催生碎片化表達?;ヂ摼W催生下的短視頻熱潮是“快文化”的代表產物,瞬時性、高強度、短效果是短視頻的基本特征,在短時間內帶給人強烈的愉悅感,以至于人們不停地刷視頻。在適應了時長短、密度高的觀看習慣后,人們逐漸不愿意投入長時間去獲取信息和輸出信息,更是喪失了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傳統的長篇幅、高語境的文化表達難以讓人專注,越來越多的碎片信息出現在媒體平臺?!八槠泵榔涿荒軌颉白屓烁咝Ю矛嵥闀r間”,但長此以往人們不難發現,短視頻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割裂了人們原本的和全局性整體思維和邏輯性連貫表達,口語表達越來越“碎片化”。
網絡用語動搖口語傳播的文化基礎。短視頻媒體平臺迅速獲得大批量用戶,其內容不可避免地下沉,面臨著語言失范的問題。例如,語法、語義不清的話語遍布短視頻平臺,“誰懂啊家人們”“太那個了”“進行一些個飯的吃”等,由于在表述上具有深刻記憶點,運用范圍也非常廣泛,但這些模糊化的表達形式,嚴重導致受眾語言庫縮減、詞匯量匱乏,難以用準確的話語進行語言表達。
另外,詞語濫用也是網絡用語的一大問題。在媒體平臺上,字詞的錯誤使用比比皆是,網民通過諧音轉化、夸張修辭等方式進行語義遷移,以至于許多網絡用戶(尤其是低齡網民)已經混淆了網絡含義與真正的文化含義,這是對漢語教育體系的重大打擊。此外,無序的方言交雜、不當的中英混用等,都是短視頻平臺中屢屢出現的口語表達,網絡用語的長期滲透將消解語言本義,動搖口語傳播最基本的文化基礎。
多元傳播主體中不可控的價值偏差。口語表達是個人心理、社會變遷的綜合體現,任何類型的語言表達都具備潛在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傳播內容雖然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但多元的傳播主體也因為多元化的傳播內容也面臨著價值觀扭曲的危機。傳播主體去中心化,任何人都能夠通過融媒體平臺輸出內容、傳遞聲音,創作者文化水平的良莠不齊,海量的短視頻中的負面價值顯然高于正面價值。如“娛樂至上”“唯利是圖”“享樂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念,在口語傳播的輔助催化下得到了人們不加思辨的認同,人們也通過融媒體平臺來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和片面見解。融媒體用戶群體正向低齡擴散,很大一部分網民正處于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建構關鍵期,極易受到不良信息內容的影響,導致自身判斷力喪失,影響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推廣。
口語傳播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是具有時代性的。21世紀以來,媒體技術融合化發展,許多非專業人員躋身傳媒行業進行平民化傳播,這也出現了一種極端平民化的狀態,泛娛樂和低俗化降低了播音主持隊伍的整體水平。在國家的政策導向之下,我們更需要結合時代發展和技術特征,在融媒體場域中因勢利導,優化口語傳播體系。
發展培養口語傳播人才。人是傳播的主體,人才和團隊建設往往是一個領域的核心手段。
而口語傳播是一門多個學科知識交匯的學科,需要在播音主持專業要求的基礎上融合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做到融會貫通、綜合運用??梢姡瑖覒鹇员尘跋履荞{馭媒介融合的復合型口傳人才是十分稀缺的。
當前,各大高校著手進行口語傳播教育的轉型與創新,致力于在傳統專業中融入符合時代發展新要素。例如,中國傳媒大學自2021年開始至今,在藝術類本科招生簡章中逐漸增加了中英、中朝、中韓、中西雙語播音方向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從中可以看出口語傳播的人才培養在趨于國際化和多樣化。中國傳媒大學口語傳播系丁龍江教授表示,廣播電視的單向傳播時代轉向了適用范圍更廣泛的以提高全民語言素養為宗旨的口語傳播時代。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論述,“故事”和“聲音”是當今時代的傳播主題,也是培養現代口語傳播人才的主要導向。我國需要大批文化底蘊深、媒介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口語傳播人才,在各類媒體平臺中形成立體矩陣,在融媒體背景下進行優秀故事的講述,寓情于故事、寓理于故事,以此提升大眾口語意識,修正短視頻不良之風,讓中國聲音更好地傳遍世界。
鼓勵“口語表達”全民化。融媒體平臺帶來的是全民短視頻熱潮,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短視頻記錄自己的生活、傳遞自己的觀點,“全民參與”的視頻創作是鼓勵大眾提升口語傳播能力的時代風口。
在抖音、視頻號、嗶哩嗶哩等多個平臺上,人們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不同領域的學者通過視頻口語的方式向大家分享專業性強且具有實用價值的知識,也有許多“傳媒素人”圍繞各類社會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和闡釋,這些短視頻的共同特點就是通過平民化、親民化的講述,有效地進行內容輸出。平臺也頒布“百大UP 主”“短視頻影像獎”等各類獎項來鼓勵創作者在短視頻中積極發揮創新自主性。
國家也在大力支持短視頻優質內容的傳播,一些主流媒體也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話語創新,傳統主流媒體也積極入駐短視頻平臺,如《主播說聯播》《大國外交最前線》等系列短視頻,用輕松的口語化表達、親切的解讀語態進行信息傳播,將大國魅力通過鮮活的話語講述出來,是對全民口語傳播熱潮的正向引領,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2022年8月16日,科技部、中宣部、中國科協在《“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中強調,要發揮網絡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的優勢,支持適應新媒體特點的內容創作。可見,國家也在鼓勵大眾參與到口語傳播的創作中。
運用多樣態的口語傳播場景。當前的語言交際環境,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傳媒行業也進入了融合共創的新階段,這為口語傳播提供了多樣態的傳播語境,讓有聲語言的表達空間更加開放、立體、多維,呈現出多國家、多民族、多主體、多途徑的群聲“合唱”,在這一口語傳播場景中,實現了多音齊鳴的“復調傳播”。
在數字技術搭建出的虛擬空間中,5G、AIGC、虛擬現實技術等為“元宇宙”概念不斷賦能,在技術場景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場景”、融入“場景”的口語傳播成為時代的迫切需求。新概念層出不窮,新場景推陳出新,需要人們在多樣態的傳播場景中進行平等有效的“對話式傳播”,即以正確的姿態平等交流、達成共識,將有聲語言積極推廣至新的技術場景,在變化中共生,在變化中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口語實踐的聲音符號具有明顯的交互性和人文性,在新興媒體平臺,口語溝通頗具社會行動的意義”。[5]口語傳播的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時代變化之快,為口語傳播體系提出了高要求,這就需要口語傳播在融媒體視域中進行動態化的發展與應用,快速抓住短視頻發展風口,加速完善口語傳播體系的構建,豐富口語表達內容,拓展口語表達方式,激發個人主動性,提升文化可傳通性,增強國際傳播的互動交流性,讓口語傳播成為各領域發展的潤滑劑和助推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