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云
(平邑縣農業農村局 山東臨沂 273300)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穩定發揮著基石作用。經過長期探索實踐,現階段中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初步成效,農業邁向現代化建設的腳步逐漸加快,進入了現代農業轉變新階段,同時隨著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農村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實現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跨越。但農業農村基本條件較差的情況依舊存在,農業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不高、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仍在制約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基于此,推進農業農村經濟建設走上更高臺階,成為實現農業更強、農村更美和農民更富的必由之路。由沈瓊、夏林艷和馬紅春聯合編著的《農業農村經濟學》一書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展開了系統研究。全書共十二個章節,作者先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對中國農業農村經濟學演變進行了詳細梳理,對農業農村經濟研究新進展進行了總結;隨后圍繞土地、資金、勞動力、市場和農業政策等要素展開現狀探究和問題剖析,結合具體案例提出創新發展思路和策略;最后從學理角度對農業和農村區域下經濟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搭建出對應的經濟發展理論框架,并著重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理念、新思路展開探討。該書研究內容較為全面,既關注農業經濟發展實際需求,也聚焦于農村環境和農民生活,提出諸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創新理念,為新階段的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導。
作者在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果進行解讀時提到,新時代條件下,農業農村經濟工作依舊是中國整體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堅定“大農業”觀念建設“三農”是實現國家新發展的必行之路。經過鄉村振興戰略的系統推進和多領域協同工作,現階段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出現了諸多新動態,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科技進步支撐作用增強,即農業科技水平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各類種植技術、育苗技術等新方法、新技術得到推廣和運用,為農業提質增產提供了條件;二是政策協調力度加大,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系列農業農村經濟改革舉措并施,推動農業生產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了農村綜合發展和農業產業協調;三是生態農業得到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類型逐步得到推廣,各地區對鄉村的生態宜居空間和文化空間的重視程度逐步加深。
經過對新時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態的考察分析,作者認為現代農業理念的創新發展對農業農村經濟起到重要引領作用。本文提取書中提到的創新理念和舉措,將其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創新農業提質增效發展理念,加快培育農村特色品牌。為了達成更高的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各地應立足于現代農業生產思想審視和謀劃農業升級方案,真正將其與現代經濟發展相連通。首先要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通過基地建設聚集人才資源、技術資源等各類生產要素,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其次要加快農業經營模式現代化進程,即借鑒工業生產和管理經驗,將現代經濟管理思想融入農業經營管理體系,對農業基礎設施、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全過程進行企業化、專業化管理,并依托市場供給社會化經營服務,促成農業一體化經營。再次要進一步加快農業生產標準化進程,通過健全生產標準體系、安全監管體系和質量安全回溯體系等,實行全過程標準化生產,以迎合現代消費市場需求。最后要推進農業品牌化。各地需樹立品牌意識,培育地方特色農產品并加快推出具有原產地標識的農產品品牌,以品牌建設促進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提升。
其二,創新區域協調合作發展理念,推動產業融合,構建農業新價值鏈。立足于協同發展理念,各地需加快落實“接二連三”策略,以農業為依托促進產業聯動和產業集聚,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的協同互促,并用二三產業中的資源要素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具體策略如,依托鄉村旅游資源推動休閑農業發展,發揮農業農村資源的旅游優勢,在農業生產安全區域內打造旅游休閑空間,積極推出農業觀光園林、農家樂、農村康養基地等多種休閑農業經營業態,促進鄉村地區一二三產業的融合。
其三,創新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理念,以科技為動力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推動綠色農業落實和發展具有時代必要性,它一方面關乎農業生產安全問題,另一方面直接影響農村生態宜居環境。為此,各地需在綠色農業發展基本方針的指導下,制定與發布適合當地農業發展實情的綠色農業指導目錄,創新推出具有地方生態特色的綠色農業經營業態,如廣東惠州地區創新搭建“畜禽—沼—魚—果蔬”立體循環模式,實現了農業廢棄物利用和水域灘涂生態特色的結合。另外,各地須以資源循環、廢棄物再利用為核心搭建生態循環農業基地,通過生態農業規模化建設探索推廣秸稈養畜、畜糞堆田等循環模式。各地還須積極發展農業廢棄物循環技術,推動高效種植、生態養殖,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以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的綠色發展。
總而言之,面對新時代下的經濟市場環境,推動農業發展走向更高水平依舊是中國經濟工作的核心。對此,各地要持續為農業領域注入創新動力,尤其要加快推進理念創新工作,引領地方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激發農業農村經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