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泉
(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 南昌 330200)
農業職業教育是對口農業領域的職業教育類型,承擔著培育農業技能人才、孕育農業科技先鋒的職責,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引導農業職業教育提質提效,部分農業職業院校抓住機遇,深化農業職業教育改革。但目前來看,農業職業教育仍然存在諸多結構性問題,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率難以與農業現代化全面接軌。對此,姚永龍在其所著的《農業職業教育結構問題研究》一書中,通過大量調研工作對農業職業教育展開探究,并總結農業職業教育問題之所在,提出了應對之策。書中,作者姚永龍以實地考察為根本、以教育教學調研為切入點,對農業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總結如下。
問題一,招生難現象依舊存在。一方面,隨著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讀大學成為多數學生和家長的選擇,而部分學生和家長對于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并不高,甚至有家長認為高職院校、專科院校是“二流教育”,與本科教育存在差距。這種教育偏見阻礙了職業教育的正常招生和發展,造成職業教育生源質量不高的情況。另一方面,隨著國內經濟形勢好轉及城市“用工荒”的出現,去城市工作、從事非農行業成為許多職業教育學生的第一選擇,這進一步加劇了農業職業教育招生難的問題。
問題二,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未能精準對接農業發展需求。目前,農業職業教育存在布局不合理現象。在制造業、服務業就業形勢較好的現實環境下,許多地區在布局職業教育時更傾向于非農教育,未對農業教育給予高度重視,造成農業專業弱化的情況。不僅如此,在部分以農業為特色的職業院校中,農業專業設置也存在不合理情況,如農業專業課程內容更新速度不足,針對綠色環保農業、現代化農業設備、特色休閑農業等新型戰略性農業產業的課程普遍較少,導致農業職業教育不適應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
問題三,農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素投入不全面。由于農業職業教育受到的重視程度不足,部分職業院校對于農業職業教育的投入要素略顯不足,包括師資隊伍建設相對薄弱,未能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年齡結構失衡;教師能力有待提升等。另外,部分農業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存在固定化、模式化特征,過于注重理論教學、忽視農業實踐,難以辦出特色化、特質化的農業職業教育。
針對上述問題,作者立足于實證研究,著重強調從政府職能出發,以調節農業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并以職業院校為核心落實農業職業教育的保障和要素投入,具體對策總結如下。
其一,發揮政府統籌協調的作用,加快推進農業專業建設。書中提到,農業職業教育布局不合理,根本原因在于部分職業院校過于注重短期效益,未能樹立全局意識,難以精準把握專業設置與農業產業之間的聯系。為此,各地政府機構和教育部門應發揮對教育事業的引領作用,以促進本省(市)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本地農業產業特色相適應為目的,合理規劃并制定宏觀政策,引導本地職業院校調整專業布局,具體可以通過設置農業專業扶持項目,幫扶農業優勢地區的職業院校加強農業專業建設。各職業院校應在充分學習并理解農業專業建設指導政策的前提下,加快轉變辦學理念,摒棄唯家長和學生意愿為導向的專業設置思路,積極利用社會宣傳手段向家長和學生普及農業產業前景、就業優勢等內容,轉變家長和學生“輕農”思維。另外,職業院校還需要建立專門的農業人才需求調研小組,深入研究本地農業產業格局,為本校農業專業設置與調整提供數據參考。
其二,構建產教融合生態系統,助推農業職業教育縱深發展。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實現長遠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必行之路。面對農業行業人才緊缺的困境,農業職業教育更應當精準對接本地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需求,以產教融合為指導,大力培育現代農業人才,助推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具體策略包括:與本地農業龍頭企業合作開設農業產業院校,聚焦當前農業科技前沿、新型栽培技術、綠色循環農業等領域,適度超前布局,從而增強人才培養結構與本地農業結構的適配性;與合作企業打造實踐實訓基地,強化農業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將其培育成應用型人才。
其三,加大資源要素投入力度,提升農業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各職業院校在與本地政府和社會企業進行資源協調后,需強化對農業職業教育的資源要素投入。一方面,采取“引培結合”舉措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既要培訓本校農業專業教師,也要流動教學崗,吸納和聘請農業企業人才、農業方向專家來校內進行教學工作。另一方面,面向農業產業特色,順應農業行業發展新趨勢、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聘請專家編撰對應的新教材,如農業人工智能應用方向、休閑農業景觀設計方向等教學工作,均需要新教材填充。
總而言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直接關乎國家的經濟發展,也關乎百姓的生活水準。為此,應重視實現農業現代化,而教育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應提升農業職業教育的意識站位,深化農業職業教育改革,增強農業職業人才培育效果,為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