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陽恒
(新疆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烏魯木齊 830052)
農村社區建設是指對農業農村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將不同社會領域的資源及各主體集中起來,形成共同合作的力量,以此有效推動農村治理水平與發展質量的切實提升。本文將圍繞農村社區的現代化建設與管理進行深入探究,以更好地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水平,促進農民生活水平改善。由谷中原與吳曉林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一書,聚焦農村社區建設現狀,系統分析農村社區的管理要素與內在結構,探索出有效的建設與管理策略,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農村社區建設涵蓋農村經濟、文化、組織、科技、生態等多個領域,需要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原則,采用科學合理的管理策略與方式方法,有序推進農村社區的全方位建設。具體來說,加強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貫徹落實的重要保障。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立足于21 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立足于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現狀,為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和諧社會而作出的戰略部署,充分體現出黨對基層群眾生存現狀的關心、對鄉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切。在這個過程中,農村社區作為一種集體性社會組織,能夠打破以往農村社會中人情主導的關系鏈條阻隔,將現代化組織管理機制引入其中,實現農村人才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的重組,從而構建起完善的現代化農村治理體系,吸引各方資源與主體力量加入農村社區建設,共同為美麗文明鄉村建設作出貢獻。比如,通過建立健全農村社區組織和管理機制,能夠更好地協調農村資源和產業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的繁榮和農產品的增值;合理規劃和管理農村土地資源、農業生產和農村產業布局,能夠帶動更多的農民就業和增收,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40 余年來,城鎮化建設迅速推進,以往分散在各個地區與鄉鎮的資源開始向城市地區集中,為城市經濟繁榮、產業建設及技術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實現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有效提升。但是過快的城市化速度也隱藏著一定的弊端,城市有限的生態資源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而鄉村地區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土地、水等自然資源缺乏有效開發利用等,出現凋敝衰敗現象。受限于較低的生產力水平,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體系普遍落后于城市地區,無法有效滿足廣大農民的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需求。對此,需要借助農村社區建設這一推手,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使政府公共服務范圍擴大到更多的農村地區,滿足農村居民豐富多元的生產生活需求,構建起立體化、多層次的公共服務平臺,讓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無后顧之憂,從而吸引更多農村人才回流,煥發農村社會的生機與活力。
農村社區建設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統籌全局、科學規劃,經過全面客觀的實踐調研與對策論證,形成清晰完善的建設管理機制與方案,才能夠取得一定成效。具體來說,可采取以下策略。
其一,明確農村社區的行政管理目標,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農村社區現代化管理必須依托一套適應農村特點的行政管理機制和政策體系,更好促進農村社區的發展和進步。政府是推動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力量,應加大對農村社區建設的支持力度,確保農村社區行政管理目標的實現。首先,建立健全農村社區自治機制,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積極性,推動農村社區自治法治化。政府要加強對村民委員會和農村社區組織的培養和引導,增強其履行職責的能力。同時,加強農村社區的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確保行政管理的公平公正和合法合規。其次,制定實施相關政策,為農村社區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交通、水利、供電等基礎設施條件,同時加大對農村社區產業發展和就業創業的扶持力度,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指導和市場開拓等服務。
其二,優化農村社區產業結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產業結構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升級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首先,在產業發展上,推動農村社區產業結構轉變,不僅種植傳統農作物,而且發展特色農產品、有機農業和農村旅游等產業,以降低農民對單一農產品的依賴程度,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水平;鼓勵農村社區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包括農資配送、農機作業、農業科技推廣等,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金融和農業保險等服務業的發展,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其次,在保障體系上,擴大農村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和提高保障水平,確保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推動發展農村養老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提供關愛和照顧老年人的服務,增強他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強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的建設和醫療資源的配置,提高農民的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并建立農村醫保制度,提高醫療費用的報銷和補貼比例。此外,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農村學校的硬件和軟件條件。鼓勵農村社區和企業參與農村教育事業,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和優質教育資源,推動農村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提高農民子女的受教育質量和素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