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秀娟
在素質教育逐漸深入的背景之下,德育被人們廣泛關注,為學校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方向。長久以來,大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在教學中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往往過于重視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德育方面的教育。這與教學改革要求嚴重不符,也限制了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價值的發揮。對此,將德育滲透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幫助,還能提高學生的各項品質。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高度重視課堂教學,并且抓住一切機會在其中融入德育,注重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的人格得到有效健全,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深入,各界人士都對道德給予了重點關注。尤其是在小學這一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將德育滲透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僅能夠促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能對學生的道德素質進行培養,使學生的法治觀念得到有效增強。首先,道德與法治和德育的有效融合,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熱情,幫助他們實現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充分掌握認知事物、詳細觀察事務的正確方式,并將其靈活運用到生活中,有效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進而實現素質教育理念和課堂教學目標。其次,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尚小,身心發育不夠成熟,非常容易被外界各種因素所影響。雖然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但是其思維還沒有得到全面發展,做出判斷時很容易被左右。此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有效融入德育,不僅能提高教學的時效性,還能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德育的意義與價值,對于學生社會道德意識的培養能夠產生巨大影響,確保學生能夠在道德和法治的約束下按照社會運行規則開展自己的行為,這對于維護社會公平和提高學生個人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最后,德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滲透有利于教師實現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有學習知識的需求,還有人際交往、獲得幸福感等多方面的需求。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德育有效融合,能夠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滿足學生社會面知識學習的需求,同時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處理與家人、朋友、教師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的能力。
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重視對德育有關知識的學習,還要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進行充分挖掘和探究,找到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充分滿足現階段學生對德育的需求,幫助他們在體驗與感知真善美的同時,還能有效的內化德育內容,完成德育與自身情感的轉化,從而實現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促進自身更加全面和長遠的發展。
利用實際案例進行德育滲透 在文明城市中生活,需要做一個文明人。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公德心的最佳時期,而要想將學生培養成一個文明的人,首先需要培養他們的公德心,這是作為文明人必須具備的品質。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涉及公德心培養的內容非常多,甚至整個教材的內容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具備公德心?;诖耍處熢趯W生進行公德心培養時,可以嘗試將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融入課堂,這樣不僅能夠拉近學生與這一概念之間的距離,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例如,在教學《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這一章節x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實際生活案例培養學生的公德心。在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什么是公德心,以此作為課堂有效開展的基礎。在正式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舉例說明在日常生活與社會活動中嚴格遵守公共秩序,就是公德心的表現。例如,在乘坐公交交通工具時,需要排隊進行乘車;看到沒有座位的老年人時主動讓出座位,也是一個人公德心的體現……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預留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對以往的乘車經歷進行回憶,判斷自己是否具有公德心。實踐證明,教師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將德育有效滲透于學科教學中,進行公德教育,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德育滲透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互聯網技術在各個行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給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诖?,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也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嘗試借助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實踐課程的互動,使互聯網的價值與作用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得到充分發揮。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并嘗試將德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使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借助互聯網將德育滲透于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教學中,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不斷提高知識運用能力,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與整理關于遵紀守法、預防犯罪的相關知識,將有關的視頻與圖片整理后選擇合適的內容做成課件,在課堂上向學生進行展示。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優勢,讓學生對法律的感受更加直觀,能夠清晰了解到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的義務與權利,使他們明白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最基礎的就是遵紀守法,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通過多媒體資料的展示,學生對于一些法律內容及違法犯罪行為將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從而使德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手段的有效利用,打破了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料,這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此外,法律知識的學習還能夠引導他們以法律限制自己的行為,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
基于個體差異進行德育滲透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其個體差異不僅體現在性格方面,還體現在能力方面。不同的先天因素、家庭環境及生長經歷會造就學生不同的認知習慣、道德基礎及價值排序,導致他們在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對于其后天行為具有很大的影響。針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可以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向學生傳授知識,結合學生不同的認知能力及行為習慣,設計出針對性較強的教學方案,從而有效避免出現因為內容過于簡單影響教學效果的情況,還可以避免因為教學強度過大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情況,使德育教學個性化、效果化以及優質化得到提升,有利于學生各項能力的綜合發展。因此,在日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認真觀察學生的行為習慣,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制定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方案,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
例如,一部分學生的自律性要優于同齡學生,對于這類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正確價值觀的簡單介紹,幫助其形成更加成熟的是非判斷體系,不需要對他們的日常行為做過多的干涉,只需引導他們通過自發的行為塑造良好的道德體系。但是部分自律意識比較差的學生,他們很容易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出現一些行為上的問題,對于這類學生,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與精力,為學生傳授正確的行事準則,還要實時監督學生的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日常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走進他們的內心,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慢慢轉變他們的思想與態度。實踐證明,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方式的教學,能夠實現所有學生的共同進步,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能夠具有公德心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質。同時,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教學,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對于學生進一步掌握學科知識具有重要作用。這也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能夠進一步分析學生的需求,了解他們在學習中的具體表現,在此基礎上設計多種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組織合作學習進行德育滲透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對學生成長具有重要的主導作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很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僅靠“說教”來進行授課,這對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造成一定的阻礙。對此,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教學,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位置,還能夠幫助學生通過小組內的團結互助實現互助意識的增強和培養。基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也可以采用請學生自行結組或者教師根據學生的性格、學習能力等將學生劃分不同小組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同伴之間的集思廣益,熟練掌握知識內容,通過多人的溝通與交流,不斷拓展思維,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運用小組合作模式進行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目的在于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小組內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問題的探索與交流,有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點燃和學生課堂參與和程度之間的有效提高,還能有效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同學感情的發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互助意識,促使他們在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懂得互相幫助,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地球—我們的家園》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并為他們布置收集相關資料的任務,請他們收集到的資料在課堂上圍繞“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展開討論。圍繞教師的課前任務,學生分別收集環境污染、環境保護等相關的信息資源,并在小組中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然后對此進行討論與研究,詳細討論如何能減少生活中的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教師通過布置課前預習任務,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對該章節知識進行研究與討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互助意識和合作觀念,使他們充分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從而改變學生的固有學習思維與觀念,在積累和豐富知識儲備的同時,為日后的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德育滲透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十分密切。在該學科中滲透德育,教師可以嘗試借助學生的熟悉場景以及生動例子,向學生傳授一些道德知識,從而實現與生活實踐的有效融合,讓學生與課本之間的距離更近。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入日常生活,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其中的德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為學生的學科學習以及德育學習提供實踐支持。其中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無論是引入生活素材,還是運用實踐活動,教師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資源挑選標準。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行為層次及理解能力進行充分考慮;然后對學生的個人情緒進行照顧,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最后需要結合課程的內容與要求,確?;顒拥陌踩砸约坝行?,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充分體現其價值,為德育教育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例如,教師可以在勞動節、植樹節等節日,帶領學生到公園、郊外等地點,完成為植物松土、澆水、施肥等工作,或者親手種植小樹苗,充分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孤兒院、敬老院等福利機構,陪伴老人或者孤兒聊聊天,或者向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藝,感受幫助人的樂趣;還可以帶領學生到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地,詳細觀察藏品,聆聽真實的歷史事件,感受先輩們為革命付出的青春與熱血……通過參與這些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奉獻的光榮以及勞動的快樂,有助于良好品質的形成。實踐證明,結合生活實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能夠有效降低教學難度,豐富學生的知識,鍛煉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日后的學習與生活。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德育,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學的實效性,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使立德樹人理念得到有效落實,需要得到教師的關注。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積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嘗試在教學中增加實踐參與,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素養以及高實踐水平的人。同時,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關注,詳細了解學生在道德養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不同的心理,選擇適合學生的方式進行教學,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法治意識以及道德觀念,實現更加全面和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