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桐海
摘 要 現代詩歌是語言手段運用最為靈活的文體。而語用的相關視角,對研究言語行為背后的用意,對探究現代詩人不愿直露的幽情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語用學視角下,教師除了要重視現代詩歌中的指示語,還應該注意現代詩歌物象的突顯義,以及詩歌創作的上下文語境、情境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
關鍵詞 語用? 指示語? 意象? 言語行為理論? 語境
語用學也叫語言實用學,是研究語言運用及其規律的學科。它關注使用語言的人(包括說寫者和聽讀者),關注語言使用中的種種有關因素的作用。語用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與中學語文教學并不是完全脫節的。例如,在小說的教學中強調對“三要素”的把握,實際上也是對使用語言的人、對語境的要求。
所有的教育文本中,詩歌文本的自律性最弱。詩歌,尤其是現代詩,是將語言手段運用得最為靈活的一種文體,也是最容易產生誤讀的文體。面對作者曲折而隱晦的情感,我們在強調“詩無達詁”的同時又必須主張精讀與細讀。作為教育文本的詩歌,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語言結構。我們要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分析,以達到“反諸作者之心”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允許暫時的誤讀,以求理解的螺旋上升,但是又必須要求“正本清源”,對詩歌的語言藝術與文體特點有準確的把握,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語用學對指示語、合作原則和會話含義、禮貌原則、前提關系、語境、言語行為、關聯理論、話語結構等進行了分析與解釋。文章試從語用學的角度,對蘇教版必修一現代詩歌單元教學提出一點管窺之見。
一、指示語——發乎語,止乎心
一般來說,我們會碰見以下四種類型的指示語:一是人稱代詞,如“你、我、他”等;二是指示代詞,如“這、這里、那、那里”等;三是時間名詞和副詞,如“現在、今天、馬上”等;四是方位詞,如“前、后、左、右”等。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在讓學生明白這個指示語所指代的目標是什么之后就結束了講解。但實際上,指示語的選擇和使用反映出來的是作者有意或者無意的情感趨向,語言的止處是作者敏感的心境。
試變換《致橡樹》中的人稱:
我如果愛他——/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他的高枝炫耀自己
……
他有他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
愛——/不僅愛他偉岸的身軀/也愛他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簡單的變換后,我們可以發現,在詩歌中使用第二人稱有拉近讀者與詩歌的距離的作用。同樣的修改也可以運用于《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以下簡稱《面朝大海》)。筆者翻閱了大量的課堂實錄,發現討論《面朝大海》為什么采取第二人稱的案例非常少。
除了敘述視角,人稱代詞的選擇也是值得注意的。《面朝大海》中“陌生人”這一個有意思的稱呼也值得我們咀嚼。錢翰認為,它其實指的就是第二段中的“你”。其在使用中與說話人“我”構成了兩種關系:一種是要傳遞幸福的每一個人,另一種是“也為你祝福”的陌生人。他們既屬于“我”的圈內,同時又在圈外,形成某種含混。“你”和“我”在交流之后,本不應該繼續使用“陌生人”這一稱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稱彼此為“朋友”。其被用在了最后一段,實際上反映的是“我”與他們寫信溝通(第二、三段),試圖讓他們進入“我”的圈內無果后的尷尬和無所適從。
在《相信未來》中,有這樣的兩個句子: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詩歌中的“他們”指的也是“未來的人們”,但是,稱呼上分別采取了“她”與“他們”。這里是作者為了抒情而做的性別淡化。在傳統文化中,女性代表美麗溫柔,而男性代表理智公正,因此不能互換或者換成“他”與“她們”。
同樣可以研討的還有表示時間的詞。江青評價《相信未來》說:“這是一首灰色的詩,相信未來就是否定現在。”這里就是對“未來”這個詞的理解。類似的還有《面朝大海》中反復出現的“從明天起”,說明了今天還沒有獲得幸福與愛。
二、突現義——類似意象,但不等于意象
話語在使用的過程中會有語用意義,它是說寫者要突出和強調的具體意義。與傳統的意象不同的是,詩歌中的突現義往往是臨時的、附加的。古典詩歌有完整的意象體系,學童可以通過蒙學誦讀掌握。但是現代詩歌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將其徹底摒棄:《相信未來》中的鮮花和紫葡萄,《致橡樹》中的凌霄花、鳥兒、日光和春雨,《面朝大海》中的大海、房子和閃電等,都有解讀的必要和困難。
突現義的解讀是綜合的考查。但是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學生對中西方傳統詩歌意象的掌握。我們承認突現的意義是臨時的,但是,臨時不等于沒有邏輯。尤其是在解讀20世紀80年代的詩人的詩歌時,西方文學理論是繞不開的。
試探究《面朝大海》中的詞語的突現義。
a.人工符號: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房子、寫信、取名、祝福等
b.自然符號:糧食、蔬菜、大海、春、花、閃電等
語言學認為人工的符號是一種社會規約或臨時借用。在詩歌當中,它們往往與作者的生活環境、主觀感受密不可分,需要讀者仔細揣摩或者由作者解釋,以期讀者發現共同點。而在文本語境中,可以用互證的辦法以無爭議的自然符號加以解釋。“糧食與蔬菜”是用以充饑的,作為符號,這里象征的是物質生活,這是學生很容易理解的。同樣的,“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根據句式相關性理解,在這里指的是物質生活。被喂的“馬”是勞動人民出行的工具,“柴”則是生產所需要的燃料。“喂馬”“劈柴”所體現的是一種溫馨而踏實的鄉居勞作。用這種辦法,我們可以認定這首詩中的“周游世界”應該也指一種物質生活。和前面兩個意象聯系在一起,不難理解詩人在這里描繪的是一種自足、自由的狀態。
“大海”與“春”“花”共同構成了詩歌的核心句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其中,“春天”和“花”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象征了生命與活力。“大海”,則代表平靜、浩瀚和寬廣,它能使人獲得內心的安詳和舒適,但同時大海又有洶涌澎湃的一面。此處應該如何取舍大海這部分符號呢?筆者認為,應該聯系另一個非常重要,但又很容易被廣大教師忽視的符號——“閃電”。
“閃電”這個符號在這首詩中有它的獨特性。它輝煌而刺眼,是一種剎那的光華,給人無與倫比的震撼。眾所周知,在古希臘神話當中,宙斯是閃電之神,閃電代表了至高無上的力量和啟示。在《雷雨》中,閃電也是這樣一種符號。它讓人神往,又讓人難以把握。這個符號,與之前出現的所有其他“塵世的自足”是格格不入的,它是相對的另一個世界。所以,“幸福的閃電”暗指“我的幸福”是和“塵世的幸福”截然不同的。
大海的澎湃與閃電的力量都被畫面的溫馨和寧靜所掩蓋了。但是詩人知道他們的存在嗎?很明顯,他是知道的: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英國詩人薩松在代表作《于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中說:“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海子內心也正是這樣,有現世的安寧,也有詩與遠方,它們相互攻訐,讓詩人不住徘徊。
三、言語行為——一言一行,亦足以暢敘幽情
英國哲學家奧斯汀認為言語的使用總是和說寫人的具體目的、意圖聯系在一起。說寫人在完成一個行為的同時,也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賦予這個行為不同的職能。這為現代詩歌的解讀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我們可以討論詩歌文本中每一個動作背后的寓意。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詩歌內部的行為和詩人的實際行為兩者之間的關系。文學理論已經關注到了這兩者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性。例如,潘安仁的《悼亡詩》與拜路塵的對比——2015年高考中“文品與人品”的討論便出自此。但是,對現代詩人的討論還未展開。
《沁園春·長沙》中“獨立寒秋”的行為類似古人的登高懷遠,滿目空曠,天高地遠,這總是和抒情言志聯系在一起的。詩人毛澤東之后便“浪遏飛舟”,投身民主革命。詩歌內部的行為和詩人外部的行動是統一的。而在《面朝大海》中,海子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溫暖、明亮的場景,但是,他在之后不久便帶著《圣經》臥軌自殺了。這明顯是充滿矛盾的。
按照奧斯汀的理論,我們不能認為這個意境是假的。人們往往有一種錯覺,以為句子就是敘事的,但是除了陳述、報告和描寫事實的句子之外,其他句子不能以“真假”來區分。說話人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不是在作陳述或描述,而是在完成某一目的。奧斯汀提出“適宜性”作為判斷標準。如果詩人做出相悖的行為,我們就該回過頭去看是否遺漏了某些信息。
在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分析以下三組動作:
a.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和親人通信,給山河取名字,祝福陌生人
b.告訴他們我的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c.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a和c兩組的行為是從屬言語行為,而b組的行為是主導語言行為。b組行為不僅與詩歌題目相關,且反復出現。與“我的幸福”相關的是“塵世的幸福”,二者共為“幸福”的組成部分。從屬言語行為對句子的表意做出了修飾和限定,具有相關適應性。海子用溫馨的意境肯定了陌生人對塵世幸福的追求,表達了他對日常生活幸福的追求。他的詩歌理想當中,是詩意與生活的交織。a組的行為是要與c組分開看待的,喂馬、劈柴絕不是燦爛的前程,關心糧食與蔬菜也不會讓自己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完成的動作是“祝福”與“言志”。他追求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而不是放棄生活。在自殺前的《春天,十個海子》中,詩人這樣高喊:
春天,十個海子低低地怒吼
圍著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亂你的黑頭發,騎上你飛奔而去,塵土飛揚
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彌漫
這里怒吼、撕扯頭發、絕塵而去和劈開疼痛的行為,絕不可能等同于《面朝大海》中的安寧祥和。我們可以據此研究海子最后的心路變化,但是筆者認為不應該將《面朝大海》視為絕命詩。
四、語言環境——語境、情境和“知人論世”
大多數專家學者將語境分為三大類型: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社會文化語境。
每一部文學作品的產生,在作者的心中,都有一個“隱含的讀者”,我們可以將文學作品看成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話語。上下文語境指的就是話語內部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上文和下文構成的語言性的語境。情景語境指言語行為發生時諸多的客觀因素,包括說寫者的一些主客觀因素。而社會文化語境則指廣泛的社會習俗和文化傳統。
語用視角下的語境解讀與平時接觸的語用學研究的論題內容還包括語用預設、話語結構與信息和語用原則等諸多方面。詩歌的語言精練而富有張力,包含了非常多的語用預設、結構方面可供考究的點,此處不展開論述。
在所有教育文本的閱讀中,現代詩歌毫無疑問是最具有挑戰性的。現代詩歌教學,務必要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將教學落到實處。而語用學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視角和工具。
[作者通聯:浙江國科溫州附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