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紅麗
摘 要 在古詩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誦讀講解,使學生能富有感情且準確地誦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品評詩歌語言;運用群文閱讀模式,傳授比較閱讀方法,領會作者的情感表達意圖,全面提升學生古詩閱讀能力。
關鍵詞 古詩閱讀? 教學策略? 音韻? 語言? 情感
古詩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在語文學科中需要高度關注、重點學習的板塊。學生在誦讀、鑒賞、感悟古詩的過程中,審美能力與文化素養能得到有效提升。古詩教學中,可以從誦讀、賞析與情感體悟等環節切入,積極探究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重視誦讀,體會音韻之美
古詩的語言往往具有平仄相間、精練簡潔的特點,同時具有較為強烈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很多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往往對誦讀環節一帶而過,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解讀詩歌內容上,導致學生無法掌握古詩誦讀技巧,無法領略古詩的音韻美。因此,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前期的誦讀指導,讓學生反復誦讀、反復品味,體會、感受古詩中的音韻美、韻律感。
比如,教學《詩經·芣苢》時,教師要先展示出該詩的創作背景,即周公時代階級矛盾較為緩和,社會清明和諧,勞動人民在勞作時唱出了這一首詩歌??梢宰寣W生先聽該詩的誦讀錄音,確定字音,而后可為學生解讀《詩經》中的這首經典勞動詩歌在韻律方面的特點。先讓學生對詩歌所用的語言進行觀察,總結其特點。有學生提出重復的字詞比較多,“采采”與“采之”在語義上并無過多差別,“薄言”屬于語氣助詞,并無實際含義。第三句對第一句的內容重復,第四句對第二句內容重復呈現,只對一字進行調整,第三章與第二章則重復了第一章,同樣只對表示動作的動詞進行了變化,除了“襭”“捋”“有”“采”“袺”“掇”幾個動詞在持續發生變化,其余部分皆為重疊。在回環往復與重章疊句中形成了明快簡單的音樂美。教師要以該詩為例分析雙聲疊韻的詩歌創作方法,標注幾個動詞的讀音,即(duō)(luō)(xié)(jié)后讓學生觀察這種手法的運用規律,有學生提出首句中的(yǒu)(cǎi)并沒有體現出這個規律。教師可作出解釋,這是因為古代漢語在演變的過程中,部分字音發生了變化。這一手法將詩歌的整體節奏放緩,同時展現出了勞動動作的變化,情感逐漸強烈化。而后讓學生想象勞動的熱鬧歡樂場景,再富有感情地誦讀,而后齊聲誦讀,可加入詩歌中提及的各種動作。
教師可以在古詩誦讀環節加入分讀、接讀、賽讀、單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可通過播放音樂創造符合古詩情感基調的意境與氛圍,學生可以更好地投入感情??蓪⑴錁氛b讀與表情誦讀相結合,實現對學生感官系統的有效調動與表現能力的充分鍛煉。
二、鑒賞語言,感悟語言魅力
鑒賞詩歌語言既是詩歌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不少教師在鑒賞環節中會給學生過多的提示,或者明確鑒賞方向,學生只能以相對被動的知識獲取方式接受教師對詩歌的解讀,而缺少自主思考的機會,對詩歌在語言表現力方面的獨特之處難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品評詩歌語言環節,教師要做好適度引導的工作。
比如,教學《歸園田居(其一)》時,教師可以以試題為切入點,讓學生嘗試找出題眼,從而獲取隱藏于詩歌中的隱性信息。在學生確定“歸”字為題眼之后,教師可順勢提出問題,分別為“從何而歸”“歸向何處”“如何而歸”“歸去如何”?讓學生在解碼詩歌內容的過程思考這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完成小組討論后,學生發現了答案,作者從官場歸到田園之中,因為官場剝奪了人的自由,其本性熱愛田園生活,也只有通過田園生活才能夠獨善其身,歸向田園之后的生活令人喜悅、平和與輕松。
意象是詩歌的重要要素,學生可通過詩歌所用的意象來感受作者的情感,如“塵網”“樊籠”“池魚”“羈鳥”等,運用比喻表現出俗世、官場對自身的束縛,只能使自己違背熱愛自由的本性,“思”與“戀”則表現了作者迫切脫離束縛的情緒,作者所用比喻不僅精準生動,同時還將自身的感情色彩表達出來??勺寣W生討論自己喜愛的詩句,有學生提出“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一句中運用白描的方法,省略了修飾詞,使詩歌語言更加質樸純粹,產生了以少勝多的藝術表現力。也有學生認為該詩對田園生活的描寫真實并且極富生活氣息,作者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將心境實景相結合,使二者渾然一體。通過詩歌看到了一個熱愛田園的隱逸者的形象。最后可讓學生探討陶淵明的田園歸隱行為存在一定的投降、消極妥協意味,是否不應該過多地推崇這種思想?學生可以結合對歸隱行為的認識,對不同的觀點進行駁斥與交流,開拓思路,從多種角度解讀歸隱行為。教師可讓學生對《歸園田居》系列的其他詩歌進行閱讀,以此勾勒出更為完整的歸隱圖景,感受作者推崇安貧樂道的思想。
教師要通過提出合適的問題驅動學生賞析與品味詩歌,評價詩歌內容,對詩歌形成獨特的理解。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詩歌課堂中,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學生獨立品味、賞析詩歌語言特點。
三、群文閱讀,挖掘情感要素
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群文閱讀模式,在課堂中列舉同一作者的不同時期的詩歌,讓學生認識作者的多樣化創作風格及創作心境的變化。也可以同時讓學生接觸同一時代下不同作者的作品,感受作者對意境的差異化運用,感受詩歌創作情感與時代特點。
比如,教學《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琵琶行(并序)》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對作者的具體創作背景信息進行采集,了解詩歌是在作者的哪一種狀態下創作的。而后為學生講解歌行體與近體詩的相關知識,列舉學生熟知的經典作品,如《長恨歌》《少年行》。讓學生合作探究,梳理《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結構脈絡,將詩歌劃分為夢游的原因、夢游所看到的情境及夢游之后發出的感慨三部分,學生了解到李白蔑視權貴與自由傲岸的性格,雖然因自身際遇有消極情緒,但無論是作品還是人生態度的整體基調是昂揚向上的,其詩歌塑造的是飄逸的長者形象,呈現的是浪漫主義風格。而杜甫與白居易均屬于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用詩歌描繪動靜相融、寫意寫景相結合的秋日工筆圖,表現出的詩人形象為衰病老人。學生在誦讀詩歌,品評意象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對壯志難酬、時光流逝的傷感與悲傷,同時表達出詩人年老疾病纏身、傷時憂國與漂泊孤獨的情感。白居易則用《琵琶行(并序)》刻畫了失意士人的形象,更多地運用白描手法,語言生動易懂,作品體現了一定的人民性,對知識分子與底層百姓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
群文閱讀將詩歌課堂的容量加大,學生能夠接觸到更豐富的詩歌文本,對比閱讀之下,能夠體會到更為鮮明突出的詩歌風格,能夠感悟作者寄托的情感。運用群文閱讀模式時,教師要確保學生做好預習準備,更好地發揮出這群文教學模式在詩歌教學中的優勢。
誦讀、賞析與情感體會是古詩教學中的關鍵環節,這三個環節能串聯起古詩教學活動。教師要積極探究古詩教學的有效策略,勇于創新,為學生打造充滿人文氣息與傳統文化底蘊的古詩教學課堂,引導學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作者通聯:廣東江門市培英高級中學]